陌生的人第一次见我,交谈中,总会经意和不经意的问“温老师,您毕业于哪个大学?” 或者问:“您大学毕业后,在哪所重点中学教书的?” 曾经,第一次有人这样问,我犹豫后才回答“嗯,我没有读过大学……” 然后,又犹豫答:“我当老师的前二十年,没有在重点中学,而是先教了一年幼儿园,三年小学,三年初中,然后才教高中,并且,也都是条件很差的农村乡镇学校……” 那犹豫,好复杂,因为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我回答,实际上还需要我一个解释。 温德峰:阅读才是真正的金牌学历 一般人认为,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才可以是“名师”。我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何以成为“全国优秀教师”,一个入职只有初中学历的人,何以会成为“正教授”,一个教小学的老师,何以成为高中的“特级教师”,一个曾长期在农村薄弱校教学的教师,何以成为全省重点中学的“齐鲁名师”,一个中学教师,何以成为多所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的呢? 如不解释,那就等于没有回答人家的问题。 我没读过拿学历的正规大学,但我一辈子都在阅读,我没在哪所大学正式读书,但我却因为阅读,有幸到多所985大学(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华师大)参加过各种研修,甚至还去过美国的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接受过名师高级教育研修。 所以,但凡跟我熟悉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的高素质家长,凡经我辅导作文考上最理想大学,甚至考上了211.985大学的学子们,或系统听过我的文学课,国学课的学生,长期接受我的语文核心素养陶冶的孩子们,也无一例外地不会问诸如“您读过啥大学”,或“您曾在哪所重点中学教过书”的问题。 40年的教师专业成长,40年的教育观察告诉我,一个人的学养,素质,能力,品行,格局,审美境界,以及人生追求,与学历不一定成正比,但一定与是否坚持阅读成正比。 因为,自主阅读所获取的精神营养,能活化成不带功利的自我修身的素养,与学校明确的板块累积知识相比,自由阅读与自主阅读,是一个花开无声的自我化育过程,在阅读中,实现了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 一个没有接受终身阅读教育的人,其实没有享受过真正的教育,实际上只是受到了关于“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已。 很多人会说,我们不是天天在读书吗?天天都有教科书、教辅书,难道这不是书?我想说,这不是真正的书,这是“教科书”。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他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因为教科书、教辅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东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真正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 所以,学校教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 但是,如果学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只有靠有远见的家长想办法弥补,或者说,靠学生个人的悟性,在努力考取理想大学的同时,将阅读,作为终身发展的习惯,融入一生的诗意生活。 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那么他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应该在中小学形成。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因为就是有精神的饥饿感。人生的很多习惯、很多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是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一个时期适当地刺激,一学习就掌握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当然不是说中小学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则不可能,只是困难了。 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十九大要求教育必须承担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倡导全社会都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 正东方教育集团,2011年成立于北京,集教育投资、管理、科研于一体,总部运营中心设于福建福州,研发中心设于新加坡。 集团以幼儿教育为主体,致力于缔造中国幼教国学国际化行业标准。同时与全国多家教育机构、海内外多位知名教育专家合作, ![]() 关于至正空间 ![]() ![]() “孩子有理想,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至正空间 做国学国际化的践行者与引领者 与您一起 跨入一个全息教育的新时代! ![]() 愿 景 缔造东西方思维的国学教育国际化行业标准 使 命 认知生命,赋能孩子,成就未来 价值观 至善明心,以礼养正,行知如一 培养目标 引爆潜能、艺术涵养,至正人格 启智孩子,成就老师,卓越父母 办学理念 大胸怀、大思想、大担当、大格局、大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