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文物出土时被当成夜壶,上面13个字打破了这个说法,并成为国宝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土岗的古墓遭到疯狂的盗掘。公安部门接到情报线索之后,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打击盗墓贼,另一方面则对古墓采取了抢救性发掘。在赵土岗的古墓,大多数为三国时期东吴的小型墓葬,出土文物并不算重要。

其中,本文的主角就更不引人瞩目了,出土之后它被放在第三类的文物箱中,即不重要的文物箱。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从外形上看,它是一件“虎子”。别看名字这么霸气,其实就是古代所用的夜壶。

之所以做成老虎的形状,在《西京杂记》中的解释是李广夜晚将箭射入猛虎状的石头之后,对其深深厌恶,便将命令人用铜铸夜壶时,做成老虎的造型,既表示对其降服,又表示对其憎恨。其实,这个说法肯定不对,因为李广是汉朝人,而从战国时期开始到六朝时期,夜壶被普遍制作成为老虎形状,显得古朴可爱。

但尽管如此,夜壶还是夜壶,在民间也有“夜壶不能上桌”的俗语,被看作是最为低贱的器皿。到了现代,作为文博工作者,到没有这方面的观念,只不过当年的夜壶,既然没有受到重视,无论在做工上还是文物价值上,都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可是,当清理完别的文物后,再回过头清理这件“虎子”时,专家们却大吃一惊。因为这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夜壶,上面还被刻着一行字:

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一般来说,当年的虎子做工都比较粗糙,而这个虎子全身饰淡青釉,造型浑圆丰满,虎头上昂,目视前方,仿佛在长啸,又好像是在等待饮水。在虎头后面的把手之上,还刻着细细的花纹,起到防滑的作用,既美观又实用。更重要的是上面刻着的那十四个字,有可能打破长期以来对虎子的误解。

首先,这件文物出土与三国时期的吴地,此处在东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瓷器制作基地,北宋时期的越窑,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虎子上面的“师袁宜”,就是当时的制瓷名匠,与范休可、项霸等人相提并论。

当时的制瓷工匠,实际地位并不低,而且他们的产品价格昂贵,卖价很高。按照常理推论,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做这种虎子,更不会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这是掉价的事情。

其次,“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赤乌”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这个年号就代表着皇权,敢于将它刻在夜壶之上,那是要掉脑袋、灭九族的大罪。

虽然它依然被命名为青釉虎子,但很多人认为,这件文物绝对不可能是夜壶,应该是用来盛水的水器。更为重要的是,这13个铭文,还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在古瓷中的纪年铭文。它的出现对于考证越窑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

在当时默默无闻的器皿,出土后也没有被发现价值,但现在却成为了国宝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因为它独特的地位,材质也易碎,因此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相信它身上还依然存在的谜团,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被文物专家继续揭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