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宝宝,你爹呢?

 昵称535749 2019-02-28

母亲的爱窒息,父亲的爱缺位。

《包宝宝》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我在上头放了视频全版。你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等车的时候看完它。

全篇的主题是:一边盼着孩子长大,一边又不接受孩子长大。

如果没有“一场梦”的反转,影片几乎是一个悲剧性的设计:与其让你离去独立,不如把你塞回肚里。

500

从发人深省的角度来说,我甚至觉得影片到这里结束也不错。爱的炽烈,再往前踏一步便是爱的窒息,窒息再往前踏一步,就是爱的毁灭。

于是就有很多文章开始讲“为母之道”;龙应台的《目送》又一次被拉回来反复诵读;许许多多的公众号都在说,溺爱是毒药,要放手让孩子去飞……

我在不少于六个公众号里读到:尊重TA,学会放手,才是深沉而适宜的爱。

道理都对。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片子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宝宝的独立和妈妈的掌控。第一个映入我脑海的问题是:

爸爸呢?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但在所有的表述里,它特别像一个单亲家庭故事:全部的线索、全部的关系都是妈妈和孩子,爸爸这个角色消失了。

买菜做饭、外出运动、出门接送……爸爸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画面里。你只能看到孩子的成长,以及妈妈基于这种成长的欣喜、焦虑和愤怒。

爸爸的戏份,在梦醒后。他把孩子推到了妈妈的床边,试图促成母子的和解。

500

如果说,这个“梦醒”的结尾有价值,那我觉得最大的价值是告诉观众:爸爸总算回来了

为什么我特别在意“爸爸”这个角色?因为我曾经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爸爸在家庭事务、子女教育中有深度参与的,妈妈往往会更接受子女“独立去飞”,与孩子的代际矛盾也会少一些。

如果爸爸是缺位的,例如“母子相依为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我认识一位大龄青年,至今未婚。他要求“女方必须和婆婆住在一起”——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但当他把女朋友带回家时,女朋友发现这位准婆婆还在洗男友的内裤,翻男友的抽屉,还在反复暗示“过夜不能累着我儿子”。

大龄青年被所有的前女友骂“妈宝”。而他说,如果不让妈妈这么做,妈妈轻则暗自垂泪,重则歇斯底里。他一争,他妈就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哭一边说自己没用了要去养老院,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离家不归。妈妈没有再婚,也没有太多朋友。她已经无法想象:离开孩子,生活应该是什么样。

500

当一位陌生的女性帮她“解套”时,她没有孩子再次成长的欣喜,反而会觉得失落、孤独、恐惧,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儿子夺回来。

我为什么害怕“相依为命”这个词?因为相依不一定和成长匹配,万一不相依了,会不会夺命?

如果对孩子的爱没人分担,那么,“不放手”一定会成为爱的本能。

我们不能去苛求母亲“该照顾时照顾,该放手时放手”。那都是站着不腰疼的风凉话。

人生中许许多多的理性与成熟,不过是有人替你分担。

照顾时,需要有人分担。让那位女性除了“母亲”这个角色,还有时间与精力扮演其它的角色。例如插画师、麻将王者、购物爱好者……

当一个人的生活不仅仅为另一个人存在,“放手”才有前提。

放手时,也需要有人分担。再成熟的放手都难免失落,避免失落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陷入孤独。

身边有人说一句“臭小子终于走了,明天去宁波旅游吧”,才是最好的心理疗愈。

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的,只有做爸爸的。

他是带着孩子踢球的那个人,是接孩子放学的那个人,是点评孩子女朋友的那个人,只要他不停地穿插在家庭的生活中,再宠溺孩子的妈妈也会坦然接受孩子的成长。

500

当然,她可能会连着你和孩子一起骂,例如“怎么弄那么脏”。

她可能会和你互相推卸某一次亲子安排,例如“今天你去接”。

她可能会兴高采烈地自己和闺蜜去逛街。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你的存在,她不再本能地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它当然还是“重要部分”,但她会留下一点空间给到自己。

那点空间,就是孩子长大后,向远处飞的地方。

和劝妈妈“想开点”相比——父亲,才是改变包宝宝命运的那把钥匙。

500

一个背景声

“哪怕她因分离而失落,至少身边还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