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昨天美国的华人学者朋友圈发了一则瑞士城市垃圾箱创意设计的微视频,看了非常有启发。暂不说其垃圾箱的材质选择和造型设计精美,其垃圾箱的工作原理和场地程序等就很科学现代化。用户要选择这固定式垃圾箱倒垃圾,首先要刷卡,支付一定的费用。然后,打开垃圾桶盖,把任何垃圾都可倒进去,不用分类。倒进去的垃圾落到埋在地下的管道大桶。一旦地下的垃圾管道箱塞满,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过来,打开垃圾箱旁的井盖,启动按钮,地下的垃圾管箱会缓缓升起,然后卸倒进环卫车。车子开走后,环卫工人会冲洗场地。这种垃圾处理,一般几个星期一次。有网友发表博文说:瑞士苏黎世一些垃圾桶设计比较特别,只要把盖子盖上,桶底就会打开,然后垃圾会自动掉到地下的坑洞里,保持桶内清洁。曾经有几个小朋友在垃圾桶里玩捉迷藏,合上盖子再打开,就发现进去的孩子仿佛进入魔法世界般的消失了,最后去求救大人,才把他救出来。 对于采用何种垃圾处理方式,以及选用哪类垃圾箱,包括设计等,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科学理念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准。然而对照大上海的垃圾箱设置和处理等,差距就比较大。如:位于延安东路和北海路之间的云南中路,由于两旁有较多的餐饮场馆,每天早晨路旁的垃圾桶时常会发出难闻的臭气。一到十点左右,这里经常是外卖集中的销售地点,许多非机动车和垃圾桶会混杂一起,有时整条马路就显得脏乱差。 于是,我想起5年前奥地利莎尔茨堡看到的垃圾箱------。 萨尔茨堡的垃圾箱 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在荡漾米拉贝尔花园后,我们穿过萨尔兹河,登上缆车电梯,直达巍峨壮观的萨尔茨城堡要塞。 从要塞下来,在小街上,参观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天色已近黄昏。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建筑,教堂堡顶在暮色苍茫中印象朦胧。吹来阿尔卑斯山脉的气息,这座20万人口的历史悠久的小城市,此时十分宁静。 我对这座充满音乐、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神奇魅力的城市,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然而,可能是职业的敏感性,我竟对这座古城散落于街头小巷的垃圾箱也兴趣盎然。那些十分简朴的垃圾箱,我很难把它们与在1996年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胜地、欧洲富饶的宜居城市吻合起来。 夜色的灯光下,挂在街头指示牌杆上的简易垃圾篓,是游客放进去的一些报纸和纸张。公交车站上一个简陋的露天垃圾桶,方便候车乘客扔掷垃圾。 我们下榻在新城区的一个旅馆。第二天清晨,我从旅馆出来,朝着有山的地方走去。 在麦当劳标志前的街角上,一个绿色的、造型别致的垃圾筒十分有趣。圆筒上是一个面向行人的大喇叭口,筒身上提示扔垃圾的图形简捷明了。 住宅小区里的垃圾箱一排有5个垃圾筒,4个灰色的、一个绿色的,标志着垃圾分类。另一个小区大门过道里,一溜排六个兰色的带轮子的垃圾筒,筒上还有放不下的垃圾。 显然,今天的垃圾回收还没有开始。接近山下的别墅群的通道上,两种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并排而立。箱前有图文明示分类垃圾。略微高的、颜色鲜艳的垃圾箱图文是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瓶罐等。那些低矮的居民小别墅楼里的垃圾箱,大都竖立在门的后面。 萨尔茨堡是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奥地利的城市环境管理也是世界十分著名的。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了“2010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再次夺得世界最宜居住城市之冠。在众多评选项目中,城市垃圾处理的突出成就,是当选的重要依据。 奥地利政府将“避免制造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和“环保处理垃圾”作为治理城市垃圾的三大支柱,其中,“避免”优先于“回收”,“回收”又优先于“处理”,这就是奥地利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在每个大楼的垃圾间,至少摆放两种垃圾堆放容器,一是废纸箱,二是厨余箱。而大约每间隔100~200米的路边,政府会设置以下几类垃圾回收箱:白色玻璃,有色玻璃,塑料瓶,铁皮罐,旧衣服。此外,政府还为有花园的居民准备专门盛放枯枝杂草的垃圾箱。
萨尔茨堡市具有市民自治的悠久传统,公元45年就获得城市自治权。市民自发和踊跃参加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这也是欧洲城市治理的一大特色。富有并不需要奢华,胜地并不欢迎张扬。简洁、简便、简捷、简易、简单,这“五简”的欧洲城市生活风貌,可以从萨尔茨堡的垃圾箱略窥一斑。 施蔷生 2012、11、3 原稿“莎尔茨堡的垃圾箱”,曾发表于《浦江纵横》2013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