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十四道街

 HarrisKu 2019-02-28

2010-02-27 04:41

王善滨 本报记者 王 浩/文 张大巍/摄

昨天,在棚户区住了整整60年的修凤芝难掩喜悦之情,在拆迁现场指挥部签下了“拆迁合同”之后,她对记者说:“没想到,在这里生活大半辈子了,到晚年还能住上高层。”和修凤芝一样,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有370户居民告别了棚户区,即将搬迁到爱建新区。

百年辉煌历史

位于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的居民楼有90余年历史了。据道里区史料记载,继中央大街成立后,辅街不断形成。1903年,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逐渐形成,道两侧陆续建起了平房和楼房,来此定居的人也多了起来。1925年,这两条街被分别命名为中国西十四、西十五街。直到1959年,才被改为现在的西十四、西十五道街。

据介绍,上世纪初,在哈尔滨市拥有领事馆的有美国、日本、波兰、葡萄牙等10余个国家,侨民达几万人,中央大街形成后,很多建筑都融入了这些国家的建筑风格。在西十五道街上,有一栋三层小楼就是纯日式建筑风格,其余建筑属折中主义的欧式风格建筑。在这些建筑里,曾经住着当时身份比较显赫、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这些人走后房屋或传给后人或被重新分配,一直沿用到现在。

房屋功能老化

据尚志街道办事处副书记付筱筠介绍,此次棚户区拆迁范围是西十四道街道南(双号)和西十五道街道北(单号)之间,共有20余座居民楼,涉及370户居民。这些居民楼大多以砖混、砖木结构为主,当年建设时质量很好,但经历了多年风吹日蚀,有的建筑已倒塌,有的出现了大面积的裂痕,给居民生活带不便和危险。

在西十四街道南,记者看到一座1922年建设的灰色三层小楼,楼内已无人居住,玻璃破损严重,墙体也出现了裂缝。据尚志派出所民警介绍,这些居民楼没有下水,没有公用的取暖设备,至今还得扛煤烧土暖气,生活条件艰苦。

迁居难舍“故土”

“几代人就住在这里,现在要搬走了,真有点舍不得。”据尚志社区工作人员修凤芝大姐讲,她家住在西十四道街28号院,房子使用面积13平方米。随着时代变迁,家里几个孩子也陆续搬走了,只有自己舍不得离开这些街坊邻居,在社区找份工作就这样扎根了。

西十五道街15号大院的唐凤云一家三口人住在一个阴冷潮湿的半地下室里,不足10平方米的地方,冬天没有暖气,常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她落下一身病。如今,她的女儿快上高三了,得知要搬迁的消息她高兴得不得了。这两天,她总是回忆这些年和邻居们一起度过的好时光,大家互帮互助相处了几十年,现在各奔东西,心里真有些舍不得。

新街用于“公建”

据拆迁现场工作人员讲,西十四、西十五道街改造拆迁项目,已经纳入了哈尔滨市今年城市重点工程中,由哈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依法实施拆迁,被拆迁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选择产权调换。

在西十四道街的居民大院里,记者了解到,许多居民都已提前搬离了这里,还有一部分居民正在准备搬家。市城乡规划局名城保护处负责人介绍,这两条街拆迁后的重建工作,主要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一些楼体和房屋进行开发修缮后用于公用建筑,其中有三栋楼房是拟定的第四批历史建筑,修缮后保留。另外,拆迁后将在旧楼的基础上建一个“红色革命遗址展馆”,将冰城革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