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魁山临证验案(六)

 温暖中医 2019-02-28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郑魁山临证验案(六)

四十六、青盲

(一)视网膜出血

例1:张某某,男,30岁,干部。因眼底反复出血、视力减退2年,1953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1951年11月初,赛球被球打中左面部当时流泪发晕,1952年3月初左眼突然出血,经×医院眼科用结核菌素及链霉素等治疗,症状加剧,至9月间,共出血10次,10月到×医院诊断为青年反复性视网膜出血,增殖性视网膜炎,用氯化钙及食盐水注射,1953年4月又出血2次,视力大减,玻璃体混浊程度加重,又经×中医师用中药100余剂,但视力仍无好转,至今左眼出血共13次,已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炎,而来我所诊治。主要症状:两眼视物不清,下午眼胀,经常头痛,感冒引起眼底出血,失眠、腰痛、周身无力,并有腹胀、黎明泻。检查:眼底,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有陈旧性出血及结缔组织增殖,右眼玻璃体亦轻度混浊,能看到乳头和血管。视力:右眼O.8,左眼0.02,舌质红有紫斑,舌苔薄白,脉微弱,56次/分,血压14.7/10.4kPa,血小板7.3万。中医辨证系络脉受损,瘀血停留,睛目被蒙。采用活血化瘀、清头明目之法治之。取风池、大椎、颅息、角孙,用“烧山火”手法,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手法。治疗至1954年4月29日计5个月,针达70次时,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检查:眼底,左眼玻璃体混浊已减轻,陈旧性出血大部分已吸收,血管安静,炎症消失,结缔组织冲开两裂口,右眼玻璃体混浊减轻,乳头和血管大致正常。视力:右眼1.5,左眼0.08,血小板16.5万。为继续观察,每星期针1~2次,至1955年4月2日,共观察11个月,共针113次,即恢复了工作。经常联系情况良好。

例2:尚某某,男,34岁,干部。因双眼反复出血,视力减退,1955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1949年春,左眼出血,1950年因鼻大出血不止,住×医院4个月。输血7磅,1951年右眼出血失明,住×医院一星期,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出血,经过各种治疗,但仍继续出血,至今右眼出血3次,左眼出血4次,血未吸收,两眼玻璃体混浊、视物不清而来我所治疗。主要症状:视物模糊,眼痛,有条状黑物呈现目前影响视力,不能看书,精神不振,全身困倦无力。检查:舌质紫、舌苔薄白,脉弦滑,80次/分,血压14.7/10.7kPa,颈淋巴腺肿压痛,视力:右眼0.4,左眼0.2;眼底:玻璃体高度混浊,眼底看不清。血常规:红细胞4.27×1012/L,血红蛋白11.3g,白细胞7.154×109/L,中性79%,淋巴18%,单核3%,血小板20.5万,出血时间1分30秒,凝血时间1分钟。中医辨证系体质素虚、瘀血停留、目睛被蒙。采用活血化瘀、清头明目之法治之。取风池、颅息、角孙,用烧山火法,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太阳、攒竹,用平补平泻法,治疗至1个月,针达13次时眼即不干,疼痛已消,能看书报;治疗至9月30日,计3个月,针达36次时,症状消失。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6;眼底,玻璃体混浊减轻,乳头和血管已能清楚看见。血小板21.5万。即恢复了工作。经最近联系情况良好。

例3:张某某,男,27岁,干部。因左眼底出血视物不清1年,1954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1953年夏左眼出血,1954年6月和8月连续出血,至今左眼共出血5次。曾在北京×医院诊断为视网膜出血,经过各种治疗,未见显著效果而来我所诊治。主要症状:头昏头重,视物不清,自觉眼前有黑物动荡,久视则不能分析物体,并有遗精阳痿、腰痠腿软,全身无力。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72次/分。视力:左眼0.5。中医辨证系怒气伤肝,气滞血瘀,肾气不足,精血不能上营于目。采用平肝补肾、活血化瘀,养血明目之法治之。取①膈俞、肝俞、太阳、阳白,用平补平泻法,肾俞,用补法;②风池、角孙,用烧山火法,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两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治疗至10月28日,计半个月,针达13次时,视力恢复到0.9,症状消失,要求回原籍工作,因治疗次数太少,经1955年通信联系,因工作劳累又出血1次。

例4:杨xx,女,25岁,工人。因两眼底出血,视力减退1年,1955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1954年7月左眼出血,1955年8月右眼出血,至今左眼出血2次,右眼出血1次,经北京×医院诊断为双眼增殖性视网膜炎,右眼视网膜出血,经过各种治疗,未见显著效果而来我所诊治。主要症状:两眼出血后经常疼痛,视物模糊、头胀痛、不思食、大便干燥。检查: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视力,右眼光觉,左眼0.9;眼底,右眼玻璃体内有大量积血,视网膜血管被出血所遮不能看清;左眼底结缔组织增生,乳头和血管大致正常。血常规:红细胞3.7×1012/L,血小板20万,白细胞6×109/L,中性80%,淋巴19%,酸性1%,血红蛋白10.4g。中医辨证系怒气伤肝、气滞血瘀、睛目被蒙。采用活血化瘀、清头明目之法治之。取风池、角孙,用烧山火法,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太阳、合谷,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到1个月,针达21次时,两眼视力增到0.9。治疗到2个月,针达38次时,症状消失,两眼视力增加。检查:两眼视力均为1.0。眼底:右眼停止出血,视神经乳头大致正常,视网膜血管除颢上较周边静脉周围有白线相伴外,大致正常,鼻上方较周边部,有比较陈旧之出血斑。血常规:红细胞4.2×1012/L,血小板2.16×1011/L,白细胞5.4×1012/L,中性74%,淋巴24%,酸性2%,血红蛋白11.3g。因症状消失,视力恢复,即在工作中进行观察治疗。于12月底(在停诊期间)因同爱人性交,第二日右眼又出血而失明。又治疗20天,针达lO次,视力又恢复到1.0。而停诊休息。由此可见,本病在出血停止,视力增加而治疗的时间短,疗效尚未巩固时,应尽量避免性交,以防再度出血。

(二)视神经萎缩

例1:张某某,男,40岁,会计。因视力逐渐减退10年,1958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10年前视力逐渐减退,1951年在北京市×医院检查诊断为视神经炎,半年前,因感冒发烧后,视力大减,只能勉强看到报纸上的一号大字,但看字呈黄色,且眼易疲乏,看3~4分钟即出现头痛,眼睁不开而想睡,又去x医院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萎缩,遂来本组治疗。检查:视力,右0.3,左0.4;眼底,双视乳头颞侧淡黄,边缘清楚,生理凹陷及视网膜血管正常。视野,双侧中心有绝对性暗点约30。面色黄而不润泽,舌苔白根腻,脉缓尺弱,68次/分,西医诊断为视神经萎缩;中医辨证系风邪久郁,阻塞经络之“视瞻昏眇”。采用祛风活络、活血明目之法治之。取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眼底出汗,曲鬓、瞳子髎、攒竹,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并配大椎、肝俞、肾俞,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针1次,针治14次,视力恢复至右O.6,左0.5。针治25次时,视力恢复到右0.8,左0.7。治疗至6月15日,针达56次时,症状基本消失。检查视力:右O.9,左0.8。眼底:双乳头大小正常,边缘整齐,右颜色正常,左颜色略浅,血管无特殊。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72次/分。即停诊观察。1959年3月26日随访情况良好。

例2:王某某,女,32岁,市民。因左眼失明半月,1958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半月前左眼突然失明,并伴有头痛、腰痠、全身疲乏无力。检查:视力,右1.2,左眼前手动。左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底,右眼正常,左眼视乳头水肿,黄斑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稍数,82次/分。西医诊断为左眼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中医辨证系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营于目之“青盲”。采用补肾益肝、养血明目之法治之。取风池,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底,肝俞、肾俞,用热补法,不留针,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留针10分钟;并配球后、攒竹、鱼腰、太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两组穴位交替轮换使用。每日针1次,针治32次后,头痛、腰痠消失,全身有力,亦不疲乏。眼科检查:视力,右1.2,左0.1。眼底,左眼视乳头水肿消退,颜色稍浅,边缘清楚,动静脉迂曲,黄斑中心凹可见,光反射消失,周边未见异常。诊断为视神经萎缩。又用前法治疗到1959年1月23日,针达66次时,视力:左0.7,眼底:左眼视乳头边缘清楚,颜色淡黄,视网膜动脉轻度狭窄,静脉正常。视野:左中心视野生理盲点扩大,2/1000白,绝对性环状暗点1/1000白。治疗到1959年2月25日,针达90次时,左眼视力恢复到1.0,即停诊。同年6月15日随访情况良好。

四十七、凸眼(甲状腺相关眼病)

患者,姚某某,女,13岁,学生。2006年5月5日初诊。看东西复视,模糊,中度近视(-300°) ,见光流泪3月余。因出现现眼睑红肿,眼球突出活动受限一月余就诊,在甘肃省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相关眼病。伴有肩痛,凸眼时眼球不易转动。曾服用强的松、优甲乐、雷尼替丁等药。查见神清,眼睑红肿,眼球活动受限,外凸明显,上颌窦压痛,甲状腺轻度肿大,二便正常,食欲亢进,睡眠差,易醒。余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肝郁化火、气滞痰凝。治法:消坚散结、舒肝解郁之法治之。。选穴:风池,攒竹,丝竹空,承泣,颈部甲状腺阿是穴,三阴交,照海。治疗取风池穴施以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到眼底,不留针。阿是穴用围刺(针在肿物周围向结节中间斜刺)提插平补平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后个疗程后,自觉视物较前清晰,凸眼症状缓解,前往上海复查。

四十八、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例l:钟某某,男,42岁,干部。因嗓子痛两天,1957年12月14日初诊。

患者三天前感冒发烧,身热恶寒,逐渐发觉嗓子疼痛,咽东西困难。检查:体温38.9℃,脉搏88次/分,身体稍虚弱,面色尚润泽,左侧扁桃体显著肿大、红赤、并有多数散在之白点;化验:白细胞10.5×109/L。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舌苔薄白,舌质红,脉数有力。中医辨证系风热外侵、肺胃积热。采用祛风泻热、养阴生津之法治之。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用凉泻法,使麻或凉的感觉传到手指。翳风,用泻法,使麻或凉的感觉传到颊部或口腔,不留针,针后20分钟,患者即感疼痛有所减轻。12月15日复诊,自述嗓子疼痛减轻,咽东西已不感疼痛,左侧扁桃体已缩小,其上面之白点已全部消失。治疗至12月16日,针达3次时,经检查,原肿大之扁桃体已恢复正常,白细胞降至7.15×109/L。治愈停诊。

例2:张x×,男,40岁,职工。因嗓子痛2天,1970年3月4日初诊。

患者前天开始发冷、发烧,经城关医院给APC未见效果,昨日又觉头痛、嗓子痛,咽唾沫亦痛,全身乏力。检查:体温39℃,咽部红,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表面有脓苔附着,颌下淋巴结肿大如栗子大小,化验:白细胞16×109/L,中性87%,淋巴13%,舌红,苔黄,脉浮数,90次/分。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辨证系外感风邪、肺胃积热。采用疏风解热、消肿止痛之法治之。取风池、大椎、颊车、合谷,用凉泻法,商阳、少商点刺出血。针治1次,头和嗓子痛减轻,能咽食物,体温降至38℃。每日1次,治疗至3月7日,针达4次时,症状完全消失,检查恢复正常,治愈停诊。同年5月20日随访,未再复发。

四十九、耳聋

例1:张园园,女,6岁。耳聋六年余。2006年7月5日初诊。患儿出生后即有耳鸣耳聋,但家长未发现。四岁时,因说话迟引起家长重视,检查示双耳听力弱,遂开始中医治疗。查见听力弱,以右耳为甚,口齿不清晰。电测听示双耳听力弱,右耳甚。舌淡,苔薄白,脉浮。诊断为耳聋,先天不足,脑巧不通。神经性耳聋。治法:温经通络,开窍聪耳。选穴:听宫,听会,翳风,合谷。先针听宫,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放散到耳内,哑门用金鸡啄米法,使针感放散到喉舌部,配耳门、翳风、外关,或听会、百会、中渚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2组穴位轮换使用,每日1次,温通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8月4日,针刺治疗23天后,患者听力较前明显增强,口齿较前清晰。舌淡,苔薄白,脉浮。治法:温经通络,补气行血。选穴及刺法同前。针治23天后,听力明显提高,继续治疗。

例2:白某某,男,7岁,农民。因听不见、不会说话5年,1979年1 1月8日初诊。

其父代诉:患儿2岁时,春天发高烧,注射青、链霉素,病好以后,一直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已5年,而来我院诊治。

五官科检查:两耳鼓膜正常,听力减退,两耳气、骨导都减低,双侧耳聋。中医检查:两耳聋,听不见对面说话,表情痴呆,舌苔薄白,脉缓。中医辨证系经络失养,耳窍不聪。采用疏经活络、开窍聪耳之法治之。取听宫、听会、哑门、上廉泉、合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治疗到11月15日,针治5次时,能听见大声说话,能说单字语如能叫爸、妈、爷。治疗到11月18日,针达8次时,能听见说话,能说双字语,如能说吃饭、喝水。因外出探亲未归,作为进步(有效)停诊。

例3:王某某,男,22岁。2006年6月20日初诊。双耳失聪20余年。患者于20年前因链霉素过敏而致双耳听力下降。于2006年4月在兰州陆军总院查电测听力示:右耳3kHZ-6 kHZ,左耳0.5kHZ-8 kHZ无反应。余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诊断为耳聋,药毒内侵,闭阻经络,壅遏清窍。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治法:温通经络,开窍聪耳。选穴以风池穴为主用温通针法,选用1寸短针,进针0.5~0.8寸,进针风池得气后押手大指向同侧耳部推弩, 使热感传至耳中, 达到通窍聪耳的作用。:配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百会、哑门、支沟、液门、合谷,用平补平泻法,以疏经活络,开窍聪耳。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2006年7月25日,针刺一个月后,患者自觉听力略有好转,右耳自觉阻塞感消失,左耳有好转,舌红太薄白,脉浮数。治法、选穴同前。目前治疗2个月,双耳听力均有所恢复,继续治疗。

五十、牙痛(牙周炎)

患者,方某,女,22岁。2005年 12 月 16 日初诊。牙痛一周,加重三天。患者因过食辛辣之品,于一周前牙痛甚烈至今日疼痛难忍,伴牙龈红肿,有口臭,口渴,便秘等症前来就诊。舌黄,脉洪。诊断为牙痛,阳明火邪牙痛;牙痛。治法:清泻阳明祛风泻火,通络止痛。选穴:合谷,颊车,下关,内庭,二间。凉泻法,清淡饮食。针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3次后痊愈停诊。

五十一鼻渊(鼻炎)

例1:患者,艾某某,男,49岁,自由职业。2006年8月5日初诊。鼻部不适近2年,加重2天。患者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鼻部不适,时流清涕,呈阵发性发作。患者于2天前因受凉而致鼻流清涕,时时咳吐痰浊,无头痛,伴目眶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数。诊断为:鼻渊,外感风寒、闭阻清窍风寒型;鼻炎。治法:温散风寒,通络开窍。选风池穴用温通针法, 针尖朝向鼻尖,针刺得气后用押手将针下气至感觉推向鼻部,守气1分钟后出针。 配攒竹、迎香、合谷用烧山火法,以驱风散寒。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治疗4次,鼻塞症状完全消失,但遇冷有涕,又针刺3次后,痊愈。

例2:患者,王某某,男,42岁干部。2006年7月28日初诊。不闻香臭3年,加重1周。患者3年来鼻子不通气,不闻香臭,流涕,头痛,呈阵发性发作。患者于一周前因受凉而见鼻流腥臭浊涕,鼻塞,头痛,查见:双下鼻甲肥大,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吸烟史20年。诊断为:鼻渊,湿热久郁,阻塞鼻窍;鼻炎。治法:清热利湿,解郁开窍。选穴选风池穴用温通针法, 针尖朝向鼻尖,针刺得气后用押手将针下气至感觉推向鼻部,守气1分钟后出针。配上星、上迎香、迎香、合谷用凉泻针法,以清热化浊,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例3:李×,男,10岁,学生。因鼻子不通气3年,1970年2月15日初诊。

患者3年来一直鼻子不通气,流鼻涕,容易感冒,头痛,前两个月发现鼻发堵发胀、咽喉发干,经职工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炎,封闭两个月未见明显效果。检查:双下鼻甲肥大,粘膜增厚,表面粗糙不平,鼻道无脓性分泌物,麻黄素可收缩,舌苔薄白,脉滑数,88次/分。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炎;中医辨证系湿热久郁、阻塞鼻窍。采用清热利湿、解郁开窍之法治之。针攒竹、上迎香,点刺出血,风池、迎香、合谷,用泻法,每日1次,针治1次,鼻即通气,头亦不痛,针治10次鼻涕减少,则改为每周针3次,治疗至4月15日,针达30次时,症状完全消失,检查恢复正常,治愈停诊。同年11月15日随访未复发。

五十二、鼻窒(慢性肥大性鼻炎

患者马某某,男,11岁,学生,因鼻子不通气5年,于1975年4月10日初诊。缘1970年患感冒后,经常鼻流清涕,鼻不通气。检查:双侧鼻孔不通气,双侧鼻腔粘膜中度充血,少量粘液性分泌物,双侧鼻下甲重度肥大、充血,触及鼻中膈。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浮稍数,西医诊断为慢性肥大性鼻炎,中医辨证系湿热郁滞、阻塞鼻窍。采用清热利湿、通关开窍之法主治。上午6时许(卯时),先取二间为主,配赞竹、上迎香、迎香,用泻法,留针10分钟,针后鼻子即通气,以后隔日1次,按卯时先取二问,非卯时先取合谷为主,配穴手法同前。针治10次鼻涕减少,鼻粘膜充血减轻,治疗到7月7日,针达30次时,治愈停诊。1975年12月12日随访,完全恢复正常,未复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