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本文生动再现了李保国同志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激励人们以先进典型为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 李保国,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把三尺讲台立在太行山簏,在广袤的太行山上传道、授业、解感;他更像一个农民,以林果为业,负林果富民之责,呕心沥血,为民富而驰走太行,太行山区的农民兄弟尊他为“太行财神”;他用17年的岁月为“绿岭果业公司”命名、树名、扬名,不拿公司一分福利,不取公司一厘报酬;他不是员工,胜似员工,让绿岭的声名走出太行,享誉世界,让小小的核桃披上产业的外衣,步入深加工的殿堂。 有人说,李老师的苹果种得好,但更多的人说起李保国,都知道他研究核桃更为系统。 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绿岭公司的首席顾问,他把一家小小的民营公司打造成为国内著名的集薄皮核桃品种繁育、种植、技术研发、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大型企业。 绿岭公司,从1999年筹建,李保国教授就与它结缘,甚至“绿岭”这个名字也是由李保国取的。 1999年,李保国来到临城,从公司的发展方向、土地治理、果树管理、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经营策略等各方面给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17年间,李保国走遍了绿岭核桃种植基地的沟沟坎坎,用汗水浇灌了绿岭每一棵核桃树;在绿岭,李保国创造了荒山综合治理的模式;在绿岭,李保国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17个年头,5000多个日夜,李保国把绿岭当作研发基地,把“襁褓”中的绿岭公司亲手一步步抚养长大,成为了核桃产业的翘楚。 绿岭果业公司总经理路京振讲了这样一件事:2002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两点多钟了,他去核桃园中转,发现李老师一个人蹲在核桃地里看,他走上前去问“李老师,刚才没有见您去吃饭,您干嘛呢?” 李保国说:“我正在观察核桃的新芽呢,还真有点饿了。”他从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掏出凉馒头,在地头边看枝节情况边啃凉馒头。路总说,“我替您看一会,您马上去吃饭吧。” 李保国说“这是观察的关键时候,我不能离开,你也帮不了我。” 没有昼夜,没有上下班的观念,李保国凭着这种拼劲,用了五年的时间,在一棵香玲核桃树上发现了一个基因变异新芽,就是这株新芽让李保国培育除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 最了解保国教授的人莫过于他的妻子郭素萍。她和李保国是大学同学,从1981年结婚开始共同生活的35年间,他们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 两口子以太行山为中心,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郭素萍在保国生前常戏称,他们有三个家:一个在农大,一个在太行山中,一个在车里。 他的助手,河北农大的齐国辉教授这样评价李老师,“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保国老师常说,‘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几个馒头一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对于我们是家常便饭”。 经过李老师的指导,2013年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苹果几乎绝产、全省中南部核桃几乎绝收的情况下,绿岭基地却收获了40万斤核桃。 有的专家对成果喜欢“捂”,喜欢独享的感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而李保国教授对待科研成果是“轻名利,重推广”。 说起李保国与农民的故事,最应该说的就是贾书芹一家的故事。 2005年的一天,李保国到临城县贾庄村察看贾书芹机械整地情况。看到贾书芹的整地办法不得要领,他火气很大,顾不上贾书芹有没有面子、能不能接受,劈头盖脸一顿批评:“你这整法怎么行?你把几百年、几千年积攒的一点好土放到了梯田的边上,雨水一冲土就被冲走了。小树栽到没有营养的生土里,怎么长大?”气生完了,李老师又手把手地教贾书芹和乡亲们,用挖掘机在山场开出宽1米、深0.8米的沟,把表层肥土填到沟里栽树,把生土培在壕沟边缘挡水。雨水很大时,只能冲走沟沿的生土,冲不走沟里的肥土,贾书芹和乡亲们大受其益。 2010年、2012年李保国在工作特别忙的情况下,又专程两次去贾庄村,指导贾书芹等村民管理核桃树、板栗树,帮助他们规划果园的建设。 2015年,贾书芹的300亩果园已有薄皮核桃3000多棵,其中,1300棵进入了盛果期。这一年,贾书芹卖核桃收入10万元。 李保国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保国老师开车,郭老师坐在他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他们流动的家。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保国老师去世后,河北农业大学的同事们第一时间整理了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 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2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滦平县、赤城县、平山县、南和县、临城县、行唐县、江苏睢宁县…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 李保国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参加河北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中午回到保定,顾不上休息,便和课题组成员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科技项目验收会做准备,下年3点,他开车赶赴石家庄,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休息前,严谨细致的他,又把会议的每一个细节检查一遍。4月9日是周六,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他来不及休息,又赶去参加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议。傍晚,他踏着夜色返回保定,途中像往常一样已安排好下一周的行程。当天晚上9点多,他还在通过电话沟通建设红树莓采摘园的事情。 这48小时是他一生的缩影,人生中无数个48小时他都是这样度过的,这就是李保国老师,马不停蹄,却又认真细致。 作者|河北省林业宣传中心 孙阁 本文摘自《最美林业故事》 (文章有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