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眼病的病因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病变的原因,在调治过程中除脏腑病变关系外,更应重视人体经络的重要作用。因人体每一个脏腑才有经络相连接,而且每条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又都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穴位,起着连接,传输的作用,如果任何一部位遭破坏,阻塞,使此生命活动信息线的通道发生障碍,造成传输失常状态,就会发生流通的丕平衡,使其混乱产生病变,故有“一脉不和,全身不通”之说。古今的养生家、气功师没有不重视经络学说的,对其实践的应用更是精刭的。从人体的经脉在循经走脉上,眼的部位直接联系到肝经和胆经,更通膀胱经。因此在调治眼疾时要运用经络之穴位以循经运气,达到醒目、医疗之效,其有关运用经络学穴位如下: 印堂穴(经外奇穴)位于额部两眉中间陷中,对准鼻尖,为督脉额部循行经路(图2),有安神镇静,熄风健脑,治疗眩晕,头风呕吐,眼昏花之功能。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目内眦的内上方,约0。1寸凹陷中(图3)。是治目疾要穴,能使目睛清爽明白,故名”睛明”。有疏风清热通络明目,治疗目赤肿痛,内眦痒痛,流泪,雀目,近视,色盲,目眩,青光眼等功效。 瞳子髎穴(足少阳胆经穴)位于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侧边凹陷中(图4)。穴居目骨眶之边髎,故名瞳子髎。有清热散风,散淤消肿明目止痛,治疗目赤肿痛,目翳,目痒,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偏头痛等功效。 承泣穴(足阳明胃经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下,目眶下缘与眼球之间(图5)。泣时泪下,恰能承受,故名“承泣”。有疏风活络,清热明目,治疗目赤肿痛,泪囊炎,夜盲,近视眼,口眼歪斜,眼睑动等功效。 四白穴(足阳明胃经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下,目下一寸,眼眶下孔凹陷中(图6)。该穴治目疾能使目明白,四方易见,故称“四白”。有疏风活络,清热明目,治疗目赤痒痛,目翳,,头痛眩晕,口眼歪斜等功效。 攒竹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眉毛内侧端凹陷中(图7)。诸阳之气攒聚于眉头如新竹之茂,又如竹字以象其形,故名“攒竹”。有疏风清热,通络明目,治疗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目眩,近视,眉棱骨痛,眼睑动,急性结膜炎,眼囊炎等功效。 鱼腰穴(经外奇穴)位于头额部眉弓中心点目正视瞳孔直上,眉毛之中间凹陷处(图8)。有散风明目,散淤消肿,治疗眼生翳膜,眉棱骨痛,眼睑动,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结膜炎,眼筋麻痹等功效。 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眉梢处凹陷中(图9)。因穴近眉稍,眉毛状细小似丝竹,空指小窍,故名”丝竹空”。有清热散风,沟通经脉,治疗目赤肿痛,眼痛,头痛等功效。
阳白穴(阳白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10),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有治疗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斜、头痛等头目疾患等功效。 太阳穴(经外奇穴),位于眉棱骨后一寸之处凹陷中紫脉上是穴(图11)。有镇痛祛风,醒脑清目,治疗目赤红肿,迎风流泪,近视,眼皮生珠(麦粒肿)及一切眼疾等功效。 曲差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图12)。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直行向上至本穴位而有横行向外曲而不齐之势,与督脉曲折相会,故名“曲差”。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不和,目视不明,头痛,目眩,目痛等功效。 通天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额顶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图13)。足太阳精气自此通达上交留脉之百会,人之一身最高之处通达于天故名“通天”。有清热化淤,调理气血,治疗头痛,头重眩晕等功效。 玉枕穴(足太阳膀就经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枕外隆凸外侧边,正当玉枕骨处(图14)。仰卧着枕,脑后之骨要保重甚于持玉,故名“玉枕”。有调和气血,治疗头痛病,目剌痛不能远视,项部强痛等功效。 天柱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l。5寸,大筋外廉斜方肌内测当第一,第二颈椎骨突水平旁开1。3寸凹陷中(图15)。 穴处天柱骨旁, 故名“天柱”。有调经除热,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肿痛、落枕、肩背痛、狂痫等功效。 本功理所论述的经穴,是医疗眼疾的有效经脉穴位,通过穴道的点、按、揉、推促使其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加强各种组织活动,以调整眼的正常功能,达到医治疾患,因此必须在循经运气上按经脉之运行进行采气,此为洗睛明目之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