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NAS】如何优雅地缓解强迫症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2-28

作者∣孙婷婷

编辑鲨鱼Joker

排版佩奇


2019226日,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智课题组的研究论文“Basolateral amygdala input to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control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like checking behavior”。这项工作利用神经环路示踪(RV病毒)技术鉴定BLA-mPFC神经环路,结合光遗传病毒和化学遗传病毒(AAV病毒)工具对环路在体调控,首次揭示了BLA-mPFC神经环路在强迫检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孙婷婷博士研究生、宋字华博士研究生和田仰华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智和汪凯(安徽医科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重大研究计划、973和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脑功能联结图谱项目资助。


研究背景

强迫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精神疾病,以强迫观念(反复不自主的一些想法)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以及仪式性动作)为主要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强迫症的发病率约为1-3%,我国为5-10%,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没有良好的治疗手段。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 CSTC)通路,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和谷氨酸(glutamate, Glu)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失调,被认为是强迫症发病的神经机制基础。然而,由于不同的强迫症症状(例如, 对称/排序与清洗/洁癖)可能存在着特异的环路机制,所以单一的环路假说或递质假说均不足以阐释强迫症的病理机制,这些证据提示了强迫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然而,CSTC环路之外的系统是否及如何参与强迫样行为,尚不清楚。影像学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的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活动异常,而BLA 90%的神经元为谷氨酸能神经元。因此,本研究以小鼠为模型,探究BLA 谷氨酸系统在强迫样检查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


1.建立强迫样检查行为的小鼠模型和行为检测方法

作者首先借助腹腔注射多巴胺激动剂喹吡咯的小鼠出现检查行为,建立了一种便捷的小鼠强迫症检查行为模型。为了探究强迫样检查行为的神经环路,首先要设计一套用于小鼠强迫样检查行为的检测方法作者在透明的鼠笼中分别放置可自由摄取的10%蔗糖溶液和水,随后每两天给予小鼠注射喹吡咯或者生理盐水通过以上方法检测小鼠强迫样检查行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喹吡咯处理组小鼠在训练30天后迅速表现出重复检查行为,蔗糖溶液的饮用频率和总时间增加 (P<0.05)(1, CD),而蔗糖溶液消耗无明显变化。

为了排除蔗糖偏好对强迫样检查行为检测的影响,作者调换了蔗糖溶液和水的位置,结果发现与调换前相比,喹吡咯处理组小鼠在调换后对水的饮用频率和总时间都增加 (P<0.05)(1, FG)。排除了小鼠蔗糖偏好对强迫样检查行为检测的影响。


Figure 1. 强迫样检查行为的小鼠模型


2. BLAGlu→mPFCGABA→Glu 是强迫样检查行为的关键性环路

为了寻找参与强迫样检查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定脑区,作者在训练30天后观察了c-Fos蛋白在大脑中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可以观察到喹吡咯诱导小鼠mPFCBLA脑区有c-Fos大量表达(图2)。

Figure 2. 喹吡咯诱导小鼠的mPFCBLAc-Fos大量表达

课题组利用病毒示踪的方法,发现BLA的谷氨酸(BLAGlu)神经元直接投射到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第2/3 层的谷氨酸(mPFCGlu)和GABA mPFCGABA)神经元上,并且mPFCGlu 神经元还接受其核团内部的mPFCGABA 神经元的抑制性纤维投射(图3)。由此证实BLAGlu→mPFCGABA→Glu 是强迫样检查行为的关键性环路,在随后的光遗传和化学遗传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

Figure 3. RV病毒工具对BLAmPFC之间的连接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BLA谷氨酸能纤维投射到mPFC的谷氨酸和GABA神经元上。


结 论


作者的研究结果鉴定了一条在强迫样检查行为中关键性的BLAGlu→mPFCGABA→Glu 环路(图4),该条环路的激活参与强迫样检查行为的形成。通过对环路结构和功能的解析,将会为理解人类强迫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野。

Figure 4. 强迫样检查行为中,BLAGlu神经元活性增加,激活mPFC中的mPFCGABA神经元和mPFCGlu神经元,但mPFC中的mPFCGlu神经元还接受核团内部的mPFCGABA神经元的抑制性纤维投射,导致mPFCGlu神经元活性降低。


文章涉及的病毒载体全部来自枢密科技

1. 逆行跨单突触示踪:RV-EnvA-ΔG-DsRedrAAV-EF1α-DIO-RVGrAAV-EF1α-DIO-EGFP-2a-TVA

2. 光遗传:rAAV-EF1α-DIO-hChR2 (H134R)-mCherryrAAV-EF1α-DIO-eNpHR3.0-eYFP

3. 化学遗传:rAAV-EF1α-DIO-hM3D(Gq)-mCherryrAAV-EF1α-DIO-hM4D(Gi)-mCherry 

4. 对照:rAAV-EF1α-DIO-mCherryrAAV-DIO-eYF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