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势在必得
城市是垃圾丰产区,收集难,分拣更难,故大多采用填埋处理。农村地广人稀,垃圾分散,若按城市方式处理暂不成熟,得另辟蹊径,实施垃圾分类。
一、宣传教育,使垃圾分类成为百姓自觉
宣传到边到位。宣传先行,对村(居)两委、村保洁员、村民代表、等开展垃圾分类培训,组织考察学习,使之成为农村垃圾分类的中坚,通过其率先垂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组织开展“环保志愿者”“大手牵小手”“垃圾分类知识问答”等活动,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成为习惯和自觉。
二、建章立制,破解垃圾分类长效难题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当前农村最大的民生之一,将农村垃圾分类列入民生实事、综合考核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结合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责任片区,共产党员、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等联系若干村民,落实落细责任,建立村民自律制度,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内容,促进村民自律,强化村民的自主管理意识。
垃圾分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农村的“慢生活”“阔空间”和“熟人社会”,让村民有时间、有条件去实施垃圾分类,从而使“农村包围城市”的环保革命成为可能。但是,政府在农村对这块的投入非常有限,借鉴其他省份在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中的经验,建议推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运作三合一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如今,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都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关乎每个人的民生大计来抓,各地区、各部门也都是积极行动,加快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政策,并出台各种因地制宜的举措,积极推进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些城市、农村中,垃圾分类工作都做的较好,而垃圾分类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