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宣武门西侧的象来街,出现了自发的古玩市场。由于当时买卖古玩非法,因此文物部门经常查抄。刚形成市场规模,文物部门查抄个三四次,市场就换个地儿,先后辗转了几个地方。 大约到了1989年左右,市场落脚到了潘家园。那时候潘家园是个拆迁地,面积有三个足球场大。地面基本铲平了,只是还没开始建设。 商贩每个周六、日早上就开始摆地摊,卖货的主要是来自河北省、北京、天津以及周围各区县的。买古玩的有琉璃厂开店的,有串行买卖的,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的收藏爱好者。 起初规模并不大,只有100余个地摊。买古玩的也只有百八十人,相互基本都认识或半熟脸。后来渐渐的扩展到了二三百个摊,空场的西头儿有个大土坡,有少数山西、河南等地区的人开始摆摊,与土坡下卖民间流散古玩的自然拨离。几十个地摊在土坡上开始卖一些出土的瓷器和铜器小件。 当时这个拆迁地还是个大空场,同时又是个临时的野摊,四周也没有围栏,每当文物部门抄市场的时候,由于执法人员太少,无法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商贩们只要发现外围有情况,立刻全场摆摊的人,包起东西就四处逃窜。 那时候卖的好,半天的工夫就能卖个三二百块钱,东西被抄了等于钱白卖了,因此各个跑的比兔子还快。由于文物部门多次查抄取缔,所以摆地摊的没有大件古玩,一般大都是玉件、鼻烟壶、小瓷盘、小碗,花梨、梓檀、红木等小物件。这主要是防备随时查抄,这些小物件收的快,也容易逃跑。就这样查抄的一来就跑,不查抄就摆,一直维持了大约一年多。 最后经文物部门与市区有关部门协调。大约在1991年前后,潘家园旧货市场最终被固定下来了。潘家园被批准可以卖老旧货以后,北京就像雨后春芛一样,半年多的功夫,四九城儿先后开了不少旧货市场。其中西城区有官园、地安门市场;东城区有黄城根市场;宣武区有宣武门市场;崇文区有天壇外墙根市场;朝阳区有朝阳门外大棚;古玩城大院等,共大约有300家店铺。这时,行业里的故事开始多了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