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当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嘉庆帝想要提拔朱珪,培养自己的势力。结果和珅得知了此事之后,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状,此次乾隆并未做处置。嘉庆元年,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跑去告状,说到嘉庆笼络人心,把乾隆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这让乾隆帝很生气,不久乾隆就默许了和珅找借口,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只这一件事,就已经彻底得罪嘉庆帝了。和珅还将自己的心腹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言行。和珅在大清的地位,连外国人都知道。马戛尔尼就曾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这种感觉,嘉庆皇帝如何受得,于是他开始韬光养晦,甚至免了和珅私下的三拜九叩之礼。做到这种地步,嘉庆帝清算和珅已经成了定局。 另一方面,朱珪与和珅在政治立场上有冲突,一直以来都是不对付的。嘉庆帝受朱珪教导,怎么也不可能对和珅有什么好印象。如今和珅又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妥妥的要把他拖出去斩了呀! 有人很疑问,嘉庆帝给和珅立了二十条大罪,按理来说都可以株连九族了。但他却只处置了和珅一人,而放过了其他人,这是为什么呢?最明显的原因,便是嘉庆帝的妹妹,是和珅的儿媳。若真要下诏株连九族,嘉庆帝自己都在其内。所以嘉庆帝便知下诏,处置和珅一人。 事实上和珅一直以来都是乾隆帝的棋子,一直以来乾隆对其的宠爱,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利用他。而和珅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定位,所以才让自己的儿子,求取了乾隆的女儿。而乾隆为了安抚住和珅,自然是答应了。事实证明,和珅极有远见,最终凭此留住了自己的血脉。 嘉庆帝与雍正帝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盛世末年的政局颓势。康熙晚年,国家吏治腐败,国库空虚,雍正40多岁登基,开始了刷新吏治之路,且还开了很多新政策,如火耗归公等,进而使盛世得以延续。乾隆晚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虽然比之更为严重,嘉庆30多岁登基,3年后掌权,却没有成功的刷新吏治,解决盛世遇到的腐败问题,盛世就此结束。两人同样都采取了措施,而且还差不多,但为什么结局如此不同呢?这就要从两位施政者来看了!雍正帝是一个不肯墨守成规的皇帝,面对朝臣拟定的遵循前例的处理方法,世宗经常可以采取另一种原创的方式来处理。而嘉庆帝很难超越惯例处理问题。所以雍正帝在面临弊端的时候,甚至能够打破惯例,彻底清除弊端,而嘉庆帝却不能。他的处理方式,往往是不动摇根本。这种处理方式,当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朝政局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