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有点烦杜太后画像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了。 杜太后的仙逝,不仅给赵匡胤留下了无尽的伤痛,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烦恼。 而所有的烦恼均来自于一个谜,一个被称为“金匮之盟”的谜。 据《宋史—昭宪杜太后列传》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生病,赵匡胤亲自侍奉汤药不离左右,后来病情渐渐加重,太后自知时日无多,遂急召赵普入宫口授遗命。 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悲痛欲绝,呜咽着说不出话来,杜太后执拗,坚持要赵匡胤回答,赵匡胤只好对曰:“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皆先祖和太后的恩泽啊。(也就是说,我的命好,祖坟冒青烟嘛。)” 杜太后说:“非也,恰恰是因为周世宗只留下未成年的幼子主掌天下,所以才让你小子钻了空子。假如周朝有成年的君主在位,天下怎么可能还会为你所有呢?所以,我留下遗命,即你死之后,应该将帝位传于你的弟弟,天下那么大,统治的人口那么多,国家能立成年的君主,乃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听完已是泪流满面,磕着头说:“敢不听太后教诲。” 杜太后又吩咐赵普道:“你也要记住我所说的话,不可以违背!” 说完之后,杜太后又命赵普于卧榻之前将遗命写成誓书,赵普写完之后在誓书的结尾记上“臣普书”三字,随后将誓书藏入金柜之中(即“金匮”),命谨慎的内侍保管。 以上就是史书中关于金匮之盟的详细记载。 金匮之盟 一个勇敢的老太太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第一,杜太后是个比较勇敢的老太太。 为什么呢? 因为她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打破自西周以来被誉为“百王不易之制”的嫡长子继承制,一个妇道人家有如此勇气实属难能可贵。 第二,杜太后是个比较糊涂的老太太。 为什么呢? 因为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老太太病重之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弟弟赵光义才22岁,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10岁,而且当时赵匡胤身体健康,小伙子一顿能扒拉三碗米饭,吃嘛嘛香,干起工作来也是精神头十足,完全没有短命夭折的迹象,即使赵匡胤只能再活10年,长子德昭也已经20岁,何来幼主之说?(事实上赵匡胤在位16年,当时,长子德昭已经25岁了。) 难道杜太后神机妙算,算准了自己的儿子——赵匡胤活不过10年? 更重要的一点是,既然杜太后设立金匮之盟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的王朝,那么她理应考虑到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之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是传位于三儿子赵廷美,还是传位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抑或是传位于赵光义的儿子呢? 为什么对于这个重大的问题,她一个字都没说?难道杜太后又神机妙算,算准了宋朝传到赵光义手里就玩完了? 当然,有的人会说,不对! 金匮之盟还有个“三传约”的说法,即,杜太后要求先传赵光义,再传赵廷美,然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可是,我想说,我的天哪!赵廷美和赵德昭岁数差不多大(作为德昭的四叔,廷美仅比德昭大4岁而已),杜老太太就能这么自信地料定,赵廷美一定死得比赵德昭早吗? 况且,这么一辈一辈的兄终弟及,赵光义这一辈还好说,到了赵德昭这一辈,之后呢,德昭传德芳,德芳再传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然后,元佐再传元僖?然后……然后就成了一锅粥…… 这样传下去,怎么看,怎么乱,怎么都像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正是这诸多的疑点,令史学界时至今日对于金匮之盟仍然争论不已。 赵匡胤画像 历史的真相巧的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一日,经历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之后,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继承其皇位不是赵匡胤的儿子,反而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这样看起来,似乎皇位继承果然是按照杜太后的指示,由哥哥赵匡胤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一切似乎很合理嘛。 然而,反常的是,赵光义继位之日,并没有当众出示金匮之盟。 要知道,如果金匮之盟确实存在,那么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就有了最重要的依据。 因此,按照常理,赵光义继位之时,应当立刻开启金匮,当众公示,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但是,事实是,赵光义并没有这样做。 然后,在以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仍然没有这样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继位的合法性已经成为了赵光义的一块心病,只好把《太祖实录》改了又改,企图通过篡改史实寻求继位合法性的依据,但是,身边就有“金匮之盟”这么好的一副药,他居然不用,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事实上,直到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已经坐了六年冷板凳的赵普,被当时的宰相卢多逊逼迫得走投无路,图谋东山再起,于是趁着面奏赵光义的机会,突然和盘托出了一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已经当了六年皇帝的赵光义这才恍然大悟(“遂大感悟”),赵普随后复相。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赵普亲自撰写了“金匮之盟”,又早在赵光义继位前就知道此事,为什么当初又要和未来的皇帝赵光义对着干呢?甚至逼得赵光义当初都想杀了他(朕几欲诛卿)?又是为什么,赵普不在赵光义继位的时候就拿出“金匮之盟”邀功,而是在坐了六年冷板凳,被卢多逊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突然冒出来所谓的“金匮之盟”呢? 再者,既然“金匮之盟”早在杜太后去世时,已经存于世上,宫中知晓此事的人也至少有三人:赵匡胤、赵普、还有那位宫人。即使保密工作搞得好,消息没有外泄,其他人都不知道此事,但是,那位执掌机密的宫人,不会不知道金匮之盟对于现任皇帝赵光义的重要性,如果他秘而不宣,一旦有朝一日这个秘密被赵光义知道,等待他的,恐怕只有死路一条。这其中的厉害,他不会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没有汇报呢? 可见,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只是赵普情急之下,谋求自救,重图相位的一个道具而已。 而此时的赵光义,已经为继位合法性的问题,揪心了六年之久,老谋深算的赵普所抛出的“金匮之盟”,正好迎合了他的需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认为,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真相。 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待“金匮之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