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时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 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骄阳飞雪 2019-03-01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得到汉武帝的采用,这也让他更加有利的加强了皇权,这个计谋确实是非常厉害的,堪称削藩千古奇谋。而到后来朱元璋建立起大明王朝后,为了稳固皇室的权利,便大封朱氏之人为藩王,希望这些朱姓藩王们能在朝廷有难时可以勤王救驾。

朱元璋的办法可以说是和汉朝时的差不多,同时大封藩王的结果也是和汉朝时几乎相同的,都是到了后来变成尾大甩不掉的局面。大明王朝在建文帝登基之后,为了加强皇权,就推行削藩。然而结果却是燕王朱棣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燕王朱棣攻进皇宫。朱棣取得了成功后,就登基为帝,是为永乐大帝。那么建文帝为什么对“推恩令”弃之不用呢?

在小编看来,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情况不一样啊,西汉的封藩制度,是西周分封建制的一种延续,但又有所不同,诸王分封到封地,对封地拥有军政大权,但国相却需要朝廷委派,虽然是中央朝廷出于制衡诸王的一种手段,但在西汉前期的时候,效果不明显。

汉承秦制,但又担忧如秦那般全方位推广郡县制,会导致地方无法掌控的局面,毕竟郡县制在当时还没有完善,所以汉高祖封分诸刘为王,试图拱卫中央,维护汉家江山。可奈何经历诸吕之乱后,其实地方已经逐渐开始坐大了。分封藩国逐步成为了国中之国,一国之力虽不能直接抗衡中央,但连横几国难免造成国家政局的动乱,所以“推恩令”便应时而生。而推恩令的作用是建立在有封建藩国的基础上的,即分封藩王握有该封地的一切权力,所以推恩令才能得以实行。

而明朝时的宗藩制度,却并不一样啊。明初的封藩制,是朱元璋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工,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运用强大的亲藩为屏卫,确保朱氏皇统的巩固。在小编看来,其特点有三:独有的军事特权、丰富的政治恩惠,优厚的经济待遇。

但是这三点都跟汉初的封藩巨大相当大的差别:在军事上,明初藩王占守战略要地,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每个藩王属地都有镇守之兵和护卫兵。但这种兵性质上任然是国家军队,他的调动,是需要朝廷文书,和藩王调令的。朝廷不准调兵,藩王掉不动,朝廷想要调兵,没有王命,也调不动。但实际上,朝廷还是握有主动,毕竟一切皆出于上,只是因为藩王和军队长期往来,熟悉之后容易收服军心。

在政治和经济上,藩王只有一个王府,封地还是朝廷官员在管辖,虽然王府的职位拥有很多政治特权(明初),这些官员也可以兼地方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可问题是,这些官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其选拔方式是科举,是经过儒家培养的士大夫,不是汉代孝廉,或者藩王自己提拔的人才,这两者存在巨大差别。故而,藩王封地的军政长官,其实不一定偏向藩王,甚至在造反的时候几乎都不会向着藩王,你看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北平地方有几个官员附和的?

这样的藩国,藩王实际上兵不用有封地的所有权,封地内的行政体系是国家系统之下的分支,而服务藩王的只是国家需要时候的军事义务,是需要朝廷命令的。所以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推恩的可能。把诸王的的封地拆开来分给他的儿子们这种策略完全没有必要啊,因为诸王只有名义上封地。真正威胁到皇权的,其实只有明初边塞上9王的军事权力而已,其他诸王还不是当猪养了。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推恩令”在本质上是因为汉朝时诸侯的封地太大,分的是土地。而明朝时期藩王们的权力在于兵马,所以此法的作用不大。再就是以建文帝君臣的能力,也未必能用得好这个已经“失效”了一千多年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建文帝削藩的时候,手段那么粗糙,也几乎没有谁敢反抗的。至于朱棣,主要是本来就心存大志,加上运气好,建文帝昏招太多,所以才会成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否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