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出新篇
痴迷于文字学研究的海军退役大校范登生新著《动物王国里的汉字》,2018年7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5万字,按种类分21 章,对820个动物汉字进行了新解。这是他撰写的《新解汉字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其它还有《汉字百讲》《汉字百问》《人体与汉字》《五行与汉字》《山山水水话汉字》《衣食住行话汉字》等书十多部300多万言。可谓洋洋大观,妙趣横生,独树一帜。
范登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从小喜欢汉字,随着年岁、学识的增长,好奇心使他产生了研究汉字的兴趣。2003年深入接触甲骨文和更早的文字乃至“符号”后,觉得应该从源头研究起。 于是,他以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为据,阅读该书诞生两千年来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字学”书籍,拜访请教当代文字学大家,在探讨中国文字的产生、构成、演化、变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观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提出了“汉字图画说”。范登生认为,汉字的发展演变虽然是趋向抽象化,但具象化基因(象形)一直存在,尤其是初始汉字。因此可以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生动的图画,每个字的含义都隐藏在这幅图画之中,研究文字学,训诂每个汉字形、音、义的任务,就是解读这幅图画正面和背后的含义,不仅要说明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个意思,怎么理解这个意思,给每个汉字一个“单独户口”,一个独立说法。让人知其源知其流,从而加深理解,进脑入心,终生难忘。范登生解读汉字(图案),就像“侦察破案”一样,从一笔一画中找线索。他站在巨人肩上,放飞思想,穿越时空,到“案发现场”去——置身文字产生时代,站在“字神仓颉”为代表的造字者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去验证,以“原景再现”方式使汉字——每幅图画的意思水落石出,原形显露,真相大白。十多年间,他一以贯之,“跋山涉水”,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海量阅读,笔耕不辍,反复斟酌,从不停步。如果不是深度迷恋文字学研究,把训诂大美汉字当作肩负的使命,是难以做到的。其执着精神和坚定毅力,令人叹服和钦佩。
二是提出了汉字构造不是“六书说”而是“两书说”。“六书说”是“字圣许慎”归纳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范登生认为,“六书说”影响和引领了文字研究两千年,其开创性的贡献不可磨灭。但实践已经证明,用“六书”探索文字构造之源,存在不足和繁琐。要使文字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要对“六书说”进行扬弃而不是墨守。他对数万汉字进行训诂后,提出汉字构造只有“两书”:一是象形,一是会意(有声会意、无声会意)。许慎所说的形声、指事其实都是会意;转注、假借都是使用汉字的方法,与造字没有直接关系。他的“两书”说,高屋建瓴,简明扼要,跳出了文字研究上的玄学羁绊,揭开了汉字构造的层层谜团,擦去了蒙在汉字身上的厚厚浮尘,解决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使文字学成为“明白学”。让学习汉字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这不仅增加了对汉字的亲近感,也增加了对汉字的尊崇感和敬畏感。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汉字,原来是先贤们这样造出来的,原来是这样的壮观伟大!难怪一直能够传承下来使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断裂。
三是发现了记忆汉字的新方法。范登生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运用汉字的人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硬性记忆和软性记忆。硬性记忆就是死记硬背,从笔画、字形到字义都要全部背下来,才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其最大问题是难识、难懂、难记,给学习者造成了极大困扰。软性记忆是,弄清每个“汉字构件”的含义,这个字的大概意思就可以掌握了。比如鲁字是由“鱼”和“曰”两个字符构成,鱼字表示鱼类,曰字表示嘴巴、进食、言说。两形会意,鲁字本义就是吃鱼。因吃鱼怕鱼刺卡住喉咙,必须小心翼翼、少言寡语,所以鲁字有木讷、迟钝、愚笨、粗鲁等义。再如,拳字从手从卷省形,把手指卷起来就是拳头;掌字从手从尚,把手指敞开就是手掌;拿字从手从合,把手指聚合起来就是拿取东西;掰字从分从二手,两手把东西分开就是掰开;擎字从手从敬,两手恭敬地祭拜就是拱手(举起)施礼。据统计,中国汉字大约有500多个基本字符构件,熟练掌握这500多个字符,就可以基本达到“见形知义”的程度和境界,比“硬性记忆”一个个汉字,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且记忆可以深刻持久。同时,由于是生动活泼的“形象记忆”,也相应激发和提高了学习汉字的兴趣与快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当然,在八九万汉字中,有些字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因多种原因发生了讹变和异构,甚至违背了造字规律。解读这些汉字就必须追溯到它的源头。但这些多是异体字和冷僻字。
范登生还归纳了汉字的六大特征:图画性、形音义相谐性、动态性、类比性、模糊性、趋简性,并从理论和具体事例的结合上一一作了阐述。相信这对于认识汉字、记住汉字、运用汉字(例如书法)会有所助益。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汉字的解读中,所写的《新解汉字系列丛书》,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肯定,认为这是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进展。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文字学家范登生决心把汉字研究进行到底,面向大众弘扬中华文化。
该文《济宁日报》2018年9月4日“文化周末”全文刊登(改标题)
该文《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21日“书生活”摘要刊登;还见于《人民政协报》等。
【作者】夏廷献先生,作家、学者。曾发表有长篇小说《小河弯弯》《圣雨树:破译吉普赛人在中国消失之谜》,书法理论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历史剧剧本《商圣范蠡》(6幕),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范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