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之死的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

 奇思妙想5862 2019-03-01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千百年来关于岳飞的死,很多人都将其归咎于秦桧。认为正是秦桧在背后极力的抹黑、冤枉岳飞,才导致宋高宗赵构下令诛杀岳飞。事实上,历史上关于岳飞的死因,还有很多种说法。除了秦桧诬陷说之外,还有宋高宗杀害说,金人施压说等等。

在这么多说法里面,可以说每一个说法都是正确的,也可以说只有宋高宗想要杀害岳飞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之所以说每一个说法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岳飞的存在确确实实威胁到了秦桧、宋高宗、金人的利益。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当时的整个南宋政权里面除了宋高宗之外,没有谁可以杀害一个手握重兵的重臣。所以关于岳飞死因的这么多说法当中,只有宋高宗杀害说是正确的,而秦桧只不过是替宋高宗杀死岳飞顶替骂名罢了。

那么作为一个流亡政府的领导人的赵构为何要杀死这个自己的肱股之臣呢?

其实如果从皇权的角度来看,岳飞的死算是“罪有应得”。撇开老生常谈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威胁到了赵构的皇位不说。单单就说,宋朝传统内政外交的政策回归最大的阻力便是岳飞,就凭这点在宋高宗眼中岳飞死一百次也不为过。

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权之后,因为金兵的入侵,一批优秀的将领不断的涌现出来。在政权不稳的情况之下,这些优秀的将领确实是宋高宗的“宝”。等到了政局稳定之后,这些优秀的将领便成为了威胁宋高宗皇位的存在,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苗刘兵变”。

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宋高宗便逐步回归北宋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在北宋时期最重要的内政政策便是“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为了避免手底下的将领们拥兵自重、自立门户,便设计了一场“杯酒释兵权”。

回收兵权之后,宋太祖总结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来确立治国方略时认为:武将拥兵自重、武力干预政治是政权面临的最大危险。“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

“崇文抑武”确立了在朝廷中文臣处理政务的原则,在地方机构中则不断派出文臣担任州县官,尤其是通过率群臣拜谒孔庙,进一步从思想和精神上加强了对士大夫文官的认同。随着文官的地位不断提升而另一方面武将的地位却在不断的下降。

北宋唯一拿得出手的名将狄青,建立了赫赫军功,却因为被宋仁宗提拔为枢密使而遭到文官的攻击。面对文官们的指责,宋仁宗还想保全狄青,却因为文彦博的一句“太祖岂非忠臣”而彻底惊醒。不久之后狄青便被贬陈州,客死他乡。

经过了北宋一百多年的统治,整个文官集团、皇帝都认可了这样“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所以在政局稳定之后,宋高宗本人也开始顺应文官的心意(更重要的是自身对武将的不信任),开始逐步地回归“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听号令的岳飞成为了宋高宗、文官集团的的眼中钉。

外交上,军事孱弱的两宋一直都处于挨打的位置,为了获取和平。北宋选择了给予敌对国岁币的求和手段。宋高宗建立南宋之后,自知打不过金国。所以在武将们守住了半壁江山之后,便开始积极地寻求和平。

其实宋高宗之所以寻求和平,不仅仅是因为被金国打怕了害怕再次亡国,还因为此时的南宋地面上接连不断地爆发了流民起义、部队兵变。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宋高宗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的收缩抗金的兵力用来镇压流民起义。岳飞一心想着“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对于宋高宗要求的撤兵心有不满。君臣二人便因为撤兵一事心有间隙,最终在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的重压之下,岳飞心不甘情不愿的撤兵。面对着这样一个不听诏令的猛将,宋高宗只剩下下令诛杀的这条不归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