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木香草堂 2019-03-01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出去旅行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行前做些功课,但也是云里雾里。因为都是些文字上的东西,去的地方又多,记也记不住。到了实地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对照着看。所以有些问题只好回来通过照片、地图和回忆来慢慢屡消化。有时串联起来的碎片得出的结论也未见得准确,就算个心得体会吧。比如这次到淮安码头镇看到的古运河上的两个不起眼的闸口遗址就是这样。虽然不起眼,但谁知道在想当年这里却是汹涌澎湃的漕运锁钥古清口。

如今这里再无波澜,一切平静的好似未曾发生过什么。我们在枚乘书院外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码头三闸遗址”标志碑,再往下面的湖边又看到中国大运河遗产“通济正越闸”标志碑。这两块碑告诉我们它们曾经的存在。

何为清口?看了葛以政先生的文章,清晰地告诉了我们清口的由来:古淮河水自西南而来经码头镇向东北到袁集桂塘附近折而向东,循杨庄以东古淮河道(今废黄河)东流入海。古泗水自西北而来,在明代嘉靖之前,流经泗阳东南分为两条支流进入淮阴境内与古淮河交汇,北支流称大清河,南支流称小清河,两个交汇点分别被称为大清口(也称泗口,在今袁集桂塘附近)和小清口(今码头镇御坝附近)。因黄河灌泗夺淮,大清河、小清河便成为黄河的主次干道。黄水泛滥,泥沙俱下,有“三分水七分沙”之说。大清口水大沙多,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被淤垫成陆,大清河淤塞成为“老黄河”。小清河便成为黄河入淮的独行通道,小清口便随之成为交通要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口逐渐被人淡忘,“小清口”的“小 ”字也渐渐不提,于是“小清口”在明代嘉靖以后便被称为“清口”。 淮泗交汇,淮河是主流,“清口”就是泗水入淮处;后来黄淮交汇,黄河成为主流,“清口”则变成了淮河入黄处了。

早期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口曾是黄、淮、运河交汇处,是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作为枢纽,横跨中运河、淮北盐河、黄河故道、里运河、张福河、张庄河等七条河,结构非常复杂。该枢纽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前,一直是大运河沿线工程设施最多、国家投入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具有蓄清、刷黄、济运、保航的作用。黄河北徙以后,至1935年淮阴船闸投入运行以前,其设施的主体功能仍在发挥作用,服役的时间累计超过350年。清口运河枢纽见证了明清两代几百年与黄河抗争的历史。

清口的运河文化遗产以今淮阴区码头镇为核心,方圆面积大约50平方公里。在这一范围内,除大运河河道本体外,属于清口水利枢纽组成部分的,还有洪泽湖大堤、淮阴双金闸、清江大闸等世界文化遗产点3处。一个清口运河枢纽,就集中了大运河遗产点4处,这在大运河全线内找不到第二处。

清口运河文化遗产的类型具有多样性,有闸(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双金闸)、坝(束清东西二坝、御黄东西二坝、顺黄坝、箝口坝)、堤(束清堤、撑堤)、堰(高家堰、拦堰)、运口(北运口、南运口)、运道(中运河、里运河)、祠庙(惠济祠、河神庙)、古城遗址(甘罗城遗址)等。清口的运河枢纽中河道与各种设施错综复杂,难以想象,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内在联系非常紧密,这其中还含有不同时期随着运口的历史变迁而带来各种设施的改变。所以非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将其弄明白。

在《中国大运河》申报文本中对清口枢纽是这样评述的:“针对黄河夺淮,改变了淮河水系的状况,清口枢纽集成了与水动力学、水静力学、土力学、水文学、机械学等相关的经验型成果,建筑了水流制导、调节、分水、平水、水文观测、防洪排涝等大型工程,成为枢纽工程组群,完整体现了明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工程意图,是人类伟大创造精神的成果。淮安清口枢纽体现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整体性尤为突出,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运河大型水利枢纽,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也是中肯的。

   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清口运河枢纽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终于沉寂了下来,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没有那些标志碑我们看不出任何痕迹,徜徉其中留给我们的只是漫无边际的遐想。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码头镇枚乘书院旁的三闸(福兴闸)遗址碑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二闸(通济闸)正、越闸遗址碑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如今这里再无波澜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码头镇古运河遗址碑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曾经的古运河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码头镇·御码头·明正德、嘉靖、清康熙、乾隆均到此弃舟登岸视察河工。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御码头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码头镇·襟带河湖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码头镇官巷石板街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古运口遗址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放置在洪泽湖大堤0公里处的“清口灵运记”碑,记述官员祷告金龙四天王(淮河神),求淮河水大于黄河水,以保运河,结果求雨成功。那时人力不逮,只有祷告上苍。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碑阴镌刻主祷官苏茂相为“清口祷河有应志喜”而赋的两首诗及从祷官员39人的官衔、姓名。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清口运河枢纽示意图(源自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截屏)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现在码头镇有古运河历史标记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