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李新生 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语文老师,舒城县作协会员,秋霜诗社编委。作品先后于《中国风》《秋霜诗词精选(一)》《竹韵清幽》《三峡商报》《龙舒诗词》《淠河》等期刊杂志上发表。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刘广彦、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左左 编者按 春节,是一个多么温馨的节期。这样的节日,千年轮回,经久不息,总在特定的时刻,萦绕在国人的心中。随着春节的临近,国人也在进行着一次浩浩荡荡的“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国人对于春节,有着永远不能割舍的情结。纵然现在可能会有人感叹年味逐渐变淡了,但是中国人“回家过年”的热情却是不会衰减的。“春节”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 心有山河万顷 眼有春光无限 ①“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②当这副尘俗又古老的对联,再次贴上中国老家的大门——2019年的春节,便和四海八荒“回家过年”的声音一起热辣辣喧腾起来。无惧山高水远,不怕路阻且长,纵使身在远方,一样梦回故乡。曾经策马千里,为梦出发;如今风雪兼程,为爱归家。(2019年春节来临,游子回家。语言优美抒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③回家,过年。青山依旧,斜阳几度。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最好的河山,最美的时代,最浩荡的历史,最辽阔的中国。(抒写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四个“最美的”的排比句表达了对时代的讴歌和赞美。) ④春节,便是与故乡的大地重逢,与生命的跫音相认。这步伐,铿锵向前,激越不停。1981年3月,“铁路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近四十载过去,这场“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不仅见证着中国交通的旧貌新颜,更见证着传统春节的归乡力量。初步预测,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增长0.6%。每个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回家过年的游子,大概都是生活的主演:一颗心,比山那边的炊烟更柔,比海那边的灯盏更暖。(现实性论述。“铁路春运”见证着传统春节的归乡力量。) ⑤新桃换旧符,滴尽莲花漏。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除夕就是春天。纵使年味淡了、老家搬了,“回家过年”这件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仍是中国人头等重要的大事。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叙事历史中,一年的日子如同一本诗集,正月永远是清雅隽永的封面——封面上说着窗花里五谷丰登、肥猪拱门的红火,封面上画着年画里噼里啪啦烟花满天、鞭炮炸响的热闹,封面上唱着社戏里南腔北调旱船高跷、祠堂庙宇的喧嚣……笑了、闹了,蹦了、跳了,哭了、疯了,静了、散了,这“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原因之一:“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头等重要的大事。) ⑥春节是温柔的、温暖的。农耕社会的节令,往往叫人不敢忘本,回农村、回故乡,回到慢条斯理的地方。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中国是家邦式社会。家事虽小,与国相连。家什么?家是那个“别人问你飞得高不高,它只问你累不累”的地方,家是那个尚有父母亲人劳作生息的地方。因此,中国人的人生大抵就是两件事:年轻时,去远方;年老时,回故乡。故乡是一块磁铁啊,过年,大概就是它召唤生长于斯又散向四面八方的一切生命的一次磁力效应。至于一个离泥土很远、一个总是在迁徙、一个花钱就能瞬间改变周遭一切的地方——大约只是居所,不敢妄叫故乡。(原因之二:春节是温柔的、温暖的。) ⑦春节是庄严的、庄重的。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这些过年的形式与仪轨,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号:年,是中国民众审美情趣与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不忘根本、敬畏自然,重视家庭、守护亲情,家国大爱、心有光芒,一切美好的价值取向与人类文明共识,始终在中国的春节文化中氤氲、始终在中国的春节图腾中传承。由己而家、由家而国,是中国人经年未变的精神谱系。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天的中国,长江两岸绿意盎然,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深圳前海生机勃勃,上海张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站在GDP总量90万亿的平台之上,中国的春节自有“仓禀实”后的力量。(原因之三:春节是庄严的、庄重的。) ⑧除夕,是一碗年夜饭的温存。春节,是一程倚门待归的守望。大米的味道,才是家的味道;守望的眼神,必是前路的微光。一家子、一家族,一村子、一村落,一整个山高水长又柴米油盐的中国,就在过年的温存与守望中,诉说着家国的情怀与念想。是的,这是中国的春节,这是中国的逐梦驿站。(以上四段为重要性论述。原因之四:春节饱含着温存与守望。) 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我们在一个接一个的春天相遇,愿奔跑不怠、奋斗不止的你——心有山河万顷,眼有春光无限。(照应题目,勉励展望。)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2019年2月4日“光明网” 【时代警语】 除夕,是一碗年夜饭的温存。春节,是一程倚门待归的守望。大米的味道,才是家的味道;守望的眼神,必是前路的微光。一家子、一家族,一村子、一村落,一整个山高水长又柴米油盐的中国,就在过年的温存与守望中,诉说着家国的情怀与念想。是的,这是中国的春节,这是中国的逐梦驿站。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请说出中国的春节有哪些文化内涵。 为“每个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回家过年的游子,大概都是生活的主演:一颗心,比山那边的炊烟更柔,比海那边的灯盏更暖”写一段赏析文字。 【相关链接】 春节没有“年味”?传统文化也需要时代表达 假期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国人对这个传统佳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年味”正在变淡。送压岁钱的越来越少了,抢红包的越来越多了。年终守岁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仪式,全家聚集在电视机前品鉴春晚的场面也不多见了。就连那顿曾让长辈花尽心思的年夜饭,如今也能在明亮、整洁的餐厅里解决。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 不久前,一部名为《啥是佩奇》的短片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感动了无数网友。影片中的爷爷显然是“落伍”了,他既不精通先进的通讯方式,也不了解孙子的最新喜好。这位可爱又有些倔强的老人,为何能让屏幕前的观众热泪盈眶?虽然他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却让我们再次寻觅到了生命之源——故乡、亲情还有人世间最永恒最珍贵的爱,才是支撑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春节的意义,不也正是如此吗?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家,于国人而言不仅是生活单位,更是魂牵梦萦之所。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为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再先进的通信设备、再清晰的视频画面,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耳熟能详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汤姆、莫妮卡,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建国、小芳。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常常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但回到生命的原点,才更能真正回忆起奋斗的目标、珍贵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春节,不仅是短短一周的相聚,更是在新的一年重新出发的起点。 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传统文化,无需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不必要的陋习。 同时,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千篇一律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将振兴传统文化挂在嘴边是远远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让它们的文化品格、深刻内核与新时代融为一体。 身为新晋网红的“故宫文创”“故宫淘宝”纷纷在春节前推出了手账笔记本、宫廷点心、窗花静电贴等创意十足的新产品。有数据现实,“年俗游”已经成为春节出行新热点,故宫“宫廷式春节”让故宫旅游热度同比增长126%。我们大可不必为年味的“消退”而唉声叹气,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2019-02-04 光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