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知识】 兰州太平鼓

 鼓舞太平 2019-03-01

关于兰州的记忆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兰州太平鼓在每逢大的庆典活动,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起源

♫.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风格特色

♫. ♪~♬..♩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可以说它的打法独领鼓道的风骚。

动作样式

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兰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们的基本步是:闪、展、腾、挪、翻、转、跳、跃。他们前跳一丈龙摆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惊心动魄。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民间艺术

太平鼓这一传统民俗艺术,经过甘肃省舞蹈界的艺术工作者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在太平鼓原有的基础上将低、中、高鼓的三种打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放弃了传统打法中常用的一个套路使用一种打法的比较单调的格局,使太平鼓的动作更趋多样化。首先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换上,进行大胆地创新,加快了转换节奏,便它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这相应地加大了动作的难度,但动作上更为流畅。这使太平鼓打法的变化趋于丰富,单一沉闷的节奏得到改变。另外以音乐为背景,使音乐的节奏和鼓的节奏融会贯通,也使太平鼓的节奏徐疾有致。最主要的是把舞蹈的动作加入到鼓手的基本表演动作中去,用夸张的手法艺术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以上的艺术创新,太平鼓的艺术观赏性大为提高,成为广场舞蹈艺术和舞台鼓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特征

太平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颇为相似,两著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历史的渊源。

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绘有龙或者金狮子的图案,两端以牛皮制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传承现状

♫. ♪~♬..♩

重要演出

尽管兰州太平鼓在传统民间流传久远,艺人遍布,但活动仅限于春节期间,局限在村社,表演技法缺乏交流,被淹没于各种民间技艺之中。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兰州太平鼓作为献礼节目将赴北京参加亚运会艺术节的演出。皋兰县在竞标成功后,在西岔乡铧尖村组队训练,庞炳成为这只进京的'兰州太平鼓艺术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担任鼓队的大旗指挥。在省歌舞团和市群艺馆教练的协助下,铧尖村擂响了兰州太平鼓革新的第一声战鼓。铧尖村的打麦场上鼓舞飞扬,在传统鼓舞技术中创编出了新的打法,还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鹞子翻身'等技艺,为古老的兰州太平鼓注入了新的血液。 正是这次赴京演出,让兰州太平鼓获得了新生,也让世人目睹了高原鼓魂的风采与气魄。同时,也让祖祖辈辈以耍社火为主的太平鼓舞的艺人意识到,太平鼓将迎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1999年,皋兰县组成百人太平鼓队,代表兰州参加建国五十周年文艺晚会。在长达3个月的训练中,在舞美专家的指导下对表演时间、鼓舞与伴奏音乐的协调和多队组合同时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训练。使原本粗犷的,适合广场表演的兰州太平鼓舞走上舞台,让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6年7月,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先后参加'锣鼓喧天庆七一'---慕田峪长城民间鼓舞邀请赛并获'欢乐之鼓'奖和组织奖并参加第四届'北京 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演出。从 1990年至今的十余年间,这只太平鼓队仅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演出和比赛活动就达二十余次。近几年来,这只太平鼓队更是每年赴全国各地演出达 200余次,并先后派专人赴新疆、宁夏、河南等地为当地培训,并成立太平鼓表演队11支。这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宣传了兰州太平鼓,同时也让太平鼓发祥地的农民们得到了经济效益。

获奖记录

2002年兰州的太平鼓队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城举办的'中华鼓王'大赛。在创编过程中,以彩陶鼓的原型为基础,特意制作了身长3米、直径1.5米的巨型大鼓。在表演时,鼓手擂响了雄壮浑厚的'彩陶'大鼓,数百名鼓手高举着太平鼓,在金龙大旗和数十面小旗的引导下,呐喊着从巨型'彩陶鼓王'后奔涌而出,队形用变换中的龙蛇阵为图案,随即在'彩陶鼓王'和'中军'的引领下,进入了新创编的8分钟表演中。这鼓声一会儿恣肆张扬,一会儿智深勇沉,便人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大气势,充分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时代风貌。兰州太平鼓队由此赢得了'中华鼓王'的桂冠。

新创编'龙腾盛世''鼓乐太平''万马奔腾''黄河激浪''开发涌潮''普天同庆'等等新的阵法,开创性地丰富了太平鼓的动势艺术,使兰州太平鼓更具艺术魅力。

传承意义

♫. ♪~♬..♩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