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对孩子的成长仍然束手无策

 冲霄3e8ixadnpn 2019-03-01

有家长朋友反映,说他们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还是屡屡出错,并因此而感到苦恼。

在我看来,这很正常,而且很容易。

先说一个身边的例子。我认识一位学前教育学的博士,已经是副教授了,她在如何教育幼儿方面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在教学上给学生讲,生活中有些幼儿家长遇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困惑请教她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

可是,她在面对自己孩子问题时却没有按着给别人建议的那样行为,我亲眼目睹了她冲着孩子发火,她四岁的幼儿明显表现出畏缩和不安。

好了,不能对孩子,特别不能对幼儿发火,这应该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识。父母对孩子发火,孩子对父母展现出的情绪十分敏感,特别是幼儿,他们会自然地发展出两种倾向来适应父母的发火。一是退缩,把自己藏起来,不在父母面前表达或透露任何有可能触怒父母的信息;二是迎合,揣摩父母的期望和喜好,表现出或表达出符合父母期望和喜好的言行。后果是什么?孩子逐渐丧失掉真实感受和真实表达的能力,逐渐丧失掉与生俱来的灵性。

为什么会这样?从心理学角度很好解释。学前教育女博士习得了很多育儿的知识,但只是陈述性知识,需要有意识地提取和运用,主要加工脑区在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她从她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源自她父母曾经对待她的经验习惯,交织着丰富的情绪体验,是以程序性知识方式存储的,以近乎于本能的自动激活运转,根本不经过大脑皮层的知觉加工,直接从情绪中枢就能以意识不到的方式更迅速地影响和支配行为。因此,只要她着急上火,从学校教育中习得的专业知识就会“输”给从原生家庭中养成的经验习惯。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例。所有的学校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都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训练,又从事一线教育教学。按理说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得心应手吧。没错,有些教师确实在家庭教育方面可圈可点,堪称表率;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是乏善可陈,甚至引为教训。例如,有研究统计了自杀危机的青少年学生中,教师家庭的比例最高!不仅最高,而且远远高于其他父母职业家庭。

回到篇首家长的苦恼,为什么一些家长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犯错?一样的道理,看再多文章只是“知道”了一些陈述性知识,讲起来可以娓娓道来,头头是道。但是家庭教育实践,面对一个特异性的孩子,而不是典型的标准的孩子,只要情绪被激活,支配言行的就不是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而是早已养成的经验习惯;而且只要经验习惯是错的,教育实践就会犯错。

前面说了这么一大堆,概括起来就四个字:知易行难。

那么,该怎么办?对于有识的父母来讲,不仅要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汲取他人的可贵见解,更重要也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致力于自己的成长,通过学习、思考、练习、践行,用新的经验覆盖旧的经验,培养新的好的反应习惯来抑制从原生家庭中由来已久业已养成的旧的错的反应习惯。

例如,控制情绪就是人生成长进阶的基础必修课,只有控制住情绪才能把好的知识运用于家庭教育实践,否则都是白搭。其实,控制情绪作为心智成熟的基础,不仅有助于改善家庭教育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夫妻关系,职场人际关系,等等。

这么说吧,自己不愿成长,不愿为了自己的心智成熟付出心力,这样的父母读再多的文章,哪怕是把博士都读下来,也依然会在家庭教育中犯错误,无意中误导或戕害孩子。

你想让孩子爱学习,你自己作为父母就要爱学习;你想要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你作为父母就要不断地从错误中成长;你想要孩子刻苦,不玩游戏,你作为父母就要做出表率。家庭教育从来没有捷径,当你试图对孩子抱以你作为父母都做不到的期望和要求时,你的家庭教育就已经错了,濒临失控了,即使孩子侥幸不负厚望考上名校,那也是因为他的天资禀赋足够聪颖;代价却可能是孩子失去对生命的活力,对生活的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