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谱、减字谱记录的三千余首琴曲曲谱,跨越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浩瀚之态蔚然大观。它从中国历史
的另一个侧面,向后人展示了自汉唐以来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风俗、审美思维及汉族与其他民族
、中国与外国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等概貌。从音乐的本体来看,大量的琴曲又使我们了解到千余年来
古代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中的审美特征、音乐语言特征、曲式结构特点、创作技巧的运用以及音律音阶的
变迁。这是古代琴家及其发明的记谱法所作出的贡献,应予充分地肯定。然而传统记谱法也存在着很大
的缺憾。就文字谱而言,它在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当时”来说,是先进的实用的,但对比其后改进的“
犹为易晓”的减字谱来说,它的不“易”不“晓”也是很明显的。可见减字谱的出现与应用极大地推动
了古琴音乐的发展。明清两代一百多部谱集中由减字谱谱字记录的三千余首曲谱,则是具体而实际的说
明。因此,减字谱的产生就是一种改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由于减字谱是依据文字谱的思
维法则进行的改革,两谱实为一脉相承。文字谱所存在的无音高旋律的直觉、不便于记出明确的节奏节
拍(古代原本有明确节拍时值的琴曲,也无法被正确的记录下来)、篇幅繁冗等缺憾,在减字谱中依然
存在。所以,它只是文字谱的量的减少,并无质的变更。对于今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甚至职业音乐家
来说,它仍然是一部“天书”,只限于少数古琴家才能认读。而即使是少数古琴家,由于上述的缺憾也
影响了视谱、记谱、抄谱的速度。记谱技法的不完善也影响了琴家琴派之间的交流、琴乐的普及与创作
,而最根本的是影响了琴乐的继承与发展。这不仅是今人所议论的问题,也是历代琴家早就在思考着的
一个问题:对减字谱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在用减字谱记成的1425年的《神奇秘谱》中,就存在着很
多记谱者对减字谱一减再减的痕迹。如早期琴曲的记谱中,有“徽”无“分”,徽间音用相邻的两个徽
位数记出(如“八九日”即八徽九徽之间,随后的记谱中又省去“间”的减字“日”),然两徽之间特
定的音位,如“六上”与“七下”(“六上”即六徽右侧二三分处,“七徽”即七徽左侧的二三分处)
。其后的其他琴谱对减字谱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固定了“分”的记法(如“六二”即六徽二分、
“七九”、“七六”即七徽九分与七徽六分)。连续三四个音的弦徽指法相同者,第二、三、四个音的
弦、徽分、指法标记全部略记;“吟”“猱”记法不断简化合并;“全扶”与“蠲”等指法技法渐趋一
元;“打”、“摘”指法被“抹”、“挑”或“勾”、“剔”所替代;“撮”( 改革古琴记谱法是势在必行,早在1937年著名的中国音乐史学家和理论家王光祈、杨荫浏两位先生,五 六十年代的武汉、昆明琴家及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小组,都曾提出过具体的改革方案。由于思考的 角度不同,改革的方案也有很大的出入。作者以为即能直接显示音高、明确节奏节拍形态,又不影响古 曲的记录与演奏,还能提高记谱、视谱的速度,利于推广普及,这是琴谱改革的根本目标。王、杨两位 前辈和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小组所设计的改革方案,两者虽时隔三十年,却在四维轨迹和设计的具体方案 方面如出一辙。此种记谱法即用世界通用的五线谱记谱法及其记谱法则,记出古琴曲的实际音高和节奏 节拍。减字谱中的弦与徽分,左右手指法、技法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删去徽分留取弦名,标以简单的指 法技法符号。因为徽分是指音位所在,二胡、三弦、小提琴等乐器都有着音位的问题,然都未使用音位 的标志。左右手的指法技法,也都有其运行的规则(如分别在两根弦上的两个音,第一音在高音弦上者 ,此音一般都用“挑”等外向指法),这些都可以通过初级训练掌握其中的规律,达到熟练的程度。减 字谱中的“上、下、进复、退复、吟、猱、绰、注”等各种技法,又都可用一般记谱法中相应的记谱技 发所代替。另一些繁多的指法技法,如“带起”、“爪起”、“掩”、“虚掩”、“跪指”等记明。这 就是古琴的“五线记谱法”。作者通过三十多年的教学、演奏的实践及社会应用中的摸索,体会到这种 以音乐旋律为本体,直接显示音高和节奏,辅以提示功能的记法符号的古琴“五线记谱法”是在多种改 革方案中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又能较正确地记录古琴曲的一种新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脱离了文字谱 的思维轨迹,以全新的实际上又是最普通的记谱方法记录古琴曲,符合今天社会需求。因此,古琴的“ 五线记谱法”是一种改革较为成功的记谱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