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最具代表性的十笔投资

 zopoba3958 2019-03-01

​​01

 比亚迪:科技股的初恋 

巴菲特对科比股投资的时间是2008年,直至今日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25%(注:所有的年化收益率计算未包含股息收益)

截止2017年底,伯克希尔持有的2.25亿股比亚迪股票,价值19.6亿美元,只占伯克希尔二级市场股权投资的1.1%。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垮台、金融危机渐深、油价暴跌、新能源随油价的节奏而从风口跌落,在这种抛甩股权为主流、持有股权为找死的乱世里,伯克希尔用1.03美元(8港元)价格吃进了2 .25亿股比亚迪股票,成本约为2.32亿美元。仅仅一年后,比亚迪的股票就猛涨到了88港币,一年实现11倍收益。而后,随全球经济进一步陷入泥潭,比亚迪公司利润在2012年猛降94%,股价快速地跌到伯克希尔的建仓线附近。

尽管这时有人出来看衰巴菲特的投资,然而巴菲特用自己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后来比亚迪持续强劲的股价表现,无疑是对质疑者最大的反击。

02

 房地美:奥马哈先知的完美出逃 

在1988年他开始投资房地美,至2000年清仓,他的年化收益率为23%。

从1997年到2009年,伯克希尔的资产组合周转率(portfolio turnover)的中位数是2.1%,平均数是5%,换算过来也就是平均持股年限为20年。而主动型共同基金的周转率 —— 根据Morningstar的数据 —— 三分之二在50%以上,其中的一半在100%以上。为此,巴菲特甚至帮艾萨克牛顿爵士发明了第四运动定律:就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得越多,则收益越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巴菲特以4美元(拆股调整后)的均价建仓买入了大约占其总股本9%的房地美股票,买入逻辑是他认为当时房利美的价格“便宜得离谱”;当然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他正确得离谱,到1998年,伯克希尔在房地美的投资已经翻了12倍。

到2000年左右,房利美的业绩几乎到了鼎盛时代,每股收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管理层不断回购股票、信心爆表。同时巴菲特在此时也清仓了几乎所有房地美股票。种种迹象让巴菲特对房地美不再看好,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衰退中次级房地危机来袭,可谓一次完美的出逃。

03

《华盛顿邮报》:此生不渝为报童 

巴菲特对于报纸最早投资时间1973年,至2014年清仓(股权置换),年化收益率为12%

喜欢投资报纸是巴菲特个人兴趣,他做过报童,志在报王。

巴菲特认为:大报纸业绩好是因为市场竞争的缺失,报纸的资本投入要求很低,所以良好的运营能很迅速转换为盈利能力。另外大报涨价能力强、资本回报率高,据他的估计,前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即便价格翻番也仍能保持90%的订阅留存。而《邮报》更是盈利翘楚,在七十年代《邮报》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30%,而在之后的十年,在不断削减债务的同时《邮报》却一直保持超高的盈利水平,ROE最高达到36% 。

鉴于以上的投资逻辑,1973年伯克希尔在《邮报》上投资1100万美元。许多年以后,巴菲特在股东心里提起《邮报》仍然颇为自得:“我们在1973年用每股5.63美元买下《邮报》股票,到1987年《邮报》每股收益是10.3美元......市场先生真是个大方的阔佬。”

虽然告别了《邮报》,但巴菲特对报纸事业仍在追求,伯克希尔仍然在批量收购一些地区小报,即便有些报纸的读者区区只有四位数,但他认为报纸依旧有它的服务属性,加之他童年的报童的爱好,于是把它像梦一样无限地编织下去。

04

 美国银行:他人恐惧我贪婪,这是最美的一刻 

巴菲特对美国银行最早投资时间是2011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24%

在金融业魂飞魄散的2011年,巴菲特决定入股美国银行:

☛ 伯克希尔购入价值50亿美元的美银的优先股,获得每年6%的固定分红。

☛ 伯克希尔获得认购权证,在2021年前,可以以7.14美元的价格买入美银7亿股普通股。

在众人选择不看好时他却选择了投资,因为他的投资理念是:他人恐惧我来贪婪——而后面没说的那句话,是贪婪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017年伯克希尔将美银7亿股权证悉数提前行权。很少有人会将Call 提前行权,因为简单而言期权可拆为内在价值(行权价与股价之差)和时间价值两部分,而提前行权就等于直接掐死了时间价值。但问题是美国银行气色恢复得实在太好,居然开始要增加普通股派息了——这样一算,7亿股普通股的股息已经超过50亿美元优先股的股息了,老爷子一想太划算了赶紧行权。而且行权也不用从兜里掏半毛钱,因为7.14 x 7 = 49.98,这样伯克希尔就可以直接用值50亿的优先股去置换7亿股普通股,哪怕不算分红,巴菲特在美银身上也赚了160亿美元。

而在这之前,高分红优先股+权证的玩法已经在高盛身上玩过一次,同样是50亿美元优先股,于2011年被高盛以55亿美元赎回;同样打包附赠行权价为115美元的权证,最后高盛以白送1320万股的方式将其了断。是役,伯克希尔赚了5亿美元+1320万股高盛股票,总价30亿美元有余。

05

 中石油:巴菲特淘宝的秘诀 

巴菲特对中石油最早投资时间是 2002年,至2007年清仓,年化收益率为50%

2002年到2003年间,伯克希尔斥资4.88亿美元,买入中石油1.3%的股份。当时中石油市值大约是350亿美元,巴菲特估算至少应值1000亿美元。老爷子还是保守了。而后油价大涨,中石油市值水涨船高到2750亿,老爷子这笔投资,五年里上涨了七倍。

在中石油的投资上,巴菲特几乎没有咨询过第三方意见。他在读完中石油财报后认为中石油至少值1000亿美元,一查股价才发现只有350亿美元,差距如此之大,再多的分析以无必要。就像他举例说,“如果我知道一个人重300磅以上,那么不需要精确的数字,我就能定义他是个胖子。”

所以在中石油的投资案例反映出老爷子:

☛  独立思考与决策;

☛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一个逆向工程,先做研究得出估值,反过来再看股价。如果你先观察股价,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容易影响决策的客观性。

06

 可口可乐:淡漠股价,专注生意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最早投资时间是 1988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24%

可口可乐可以说是巴菲特代表性的投资,经过几次拆股后伯克希尔持有4亿股可口可乐,也从未卖出一股股票。

 从伯克希尔对可口可乐的投资里,我们可以读出巴菲特“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优异的公司”胜于“以优异的价格投资平庸的公司”这一理念。在巴菲特投资前的三年,可口可乐净利润已经增长了50%,市值已然翻了一番,市盈率在15-19倍左右,估值高于行业平均。

至于投资逻辑,巴菲特也无非看重可乐的品牌护城河与全球化的市场触角,“采购大宗商品、销售品牌商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的生意模式”。

这里可以看出巴菲特的理念从受到格雷厄姆的影响——在芒格的潜移默化下——逐渐进化到“用合适价格买入好生意”。因为随着伯克希尔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大的价格/价值的错位机会,已经寥寥难为。

巴菲特建仓之后,整个腾飞的九十年代,可口可乐估值与盈利双击,十年内股价涨了近18倍。

可口可乐是为数极少的过去五十年来每年都增加股利分红的公司,从1988年每年分红0.075美元,到2017年每年分1.48美元,2018年会分红1.56美元。2017年伯克希尔从可口可乐拿到的现金分红是5.92亿美元,已占当年投资本金的45%。

 如果从更宽远的大局出发,可口可乐为伯克希尔带来的利益甚至要超过股价增长与分红现金。因为当1998年可口可乐的市盈率逼近50倍时,伯克希尔的估值(市净率)也逼近至历史巅峰,机智的巴菲特自然就借机增发了新股,并以融资额收购了再保险公司和其他一些投资。

07

 苹果:八旬老汉仍是进化体 

巴菲特对苹果最早投资时间是2016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17%

传统上巴菲特不爱科技股—— 他追求比较确定的回报,而非潜力大但风险也大的投资。

而后来他之所以选择投资苹果,是因为:1.他认为苹果公司的产品已经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围绕自己的iPhone来规划生活,这是护城河的体现;2. 苹果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巴菲特最爱的指标之一是净资产回报率,苹果的ROE近年来持续保持在35%-45%,估值也处在合理区间。

在叙述的思路中,我强调了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一些进化,从格式价投到芒氏价投最后到巴氏价投,从对科技股的怀疑到对科技股的拥抱,年近九旬的巴菲特仍然是一个进化体。芒格说:“巴菲特投资苹果,要么就是他疯了,要么就是他仍在做这个市场的学生,我偏向于后一种解释。”这也是我在苹果投资里看到的巴菲特哲学的一个闪光点,面对日夜兼程的世界,任何人都应该是谦卑的小学生,都应该不断学习。而巴菲特更谦虚:

有人问:“巴老,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没有去投资亚马逊?” —— “因为蠢。”

08

 Sanborn地图公司:青年巴菲特的獠牙 

巴菲特对地图公司的投入最早投资时间是 1959年,至1960年清仓,年化收益率为50%

巴菲特的这笔投资早期很少有人知道,但其对后来的伯克希尔有近乎奠基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巴菲特合伙基金看中了一家叫Sanborn Map 的公司。Sanborn地图公司在早期靠垄断攫取了大量经济利益,而且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也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是那种巴菲特最喜欢的不需要巨大资本投入却可以不断制造现金流的公司。

后来的二十年公司的主业衰败,1938年到1958年,道指从100涨到了550,但Sanborn的股票却从110美元跌到了45美元。与此同时,Sanborn公司投资组合的价值从每股20美元涨到了每股65美元。巴菲特算了笔账,45美元可以买到市价65美元的投资组合,外加公司仍然盈利的地图业务—— 如此符合格式价投的投资机会出现在眼前,于是巴菲特合伙基金动用了35%的资产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

公司前主席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母持有一些公司股票,巴菲特就先从他们手上把这些股票收走,之后又在公开市场增持,并亲自进驻董事会;他还联合其他不满的大股东,开始向管理层施压,最后巴菲特联盟在公司占股为44%。最后公司管理层被逼让步,同意将Sanborn的投资组合以公允价格分拆出来,释放价值。这一战,巴菲特合伙基金在这个35%的仓位上获利大约是50%。这一战对襁褓中的巴菲特帝国意义非凡。

巴菲特介绍了他的主动投资哲学:

☛ 如无必要,千万不与生意伙伴开战;

☛ 公司董事会,一半是生意,另一半是人情。

☛ 好的生意人就如同好的政治家,要对战争与和平的节奏了如指掌。

09

 美国运通:一个小肿瘤带来的危机 

巴菲特对美国运通最早投资时间是1963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12%

在1963年,当时美国运通旗下主营有四块业务——银行业务、旅行支票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仓储业务(warehousing),其中仓储是指以贷款公司库存作为抵押进行放贷。

后来仓库业务因造假油而被人揭发,负责人破产入狱,而运通损失惨重、信用扫地,股价三个月即惨遭腰斩。

虽然面临信誉信用危机,但巴菲特认为运通的商业模式毫发无伤,运通的竞争优势也并无削弱。巴菲特通过撕开和调查发现大家还是继续在应用运通,并没有排斥,所以他决定打官司,继续持股运通。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运通成就了巴菲特。在投资运通之前,巴菲特是一个激进投资者和一个清算者,亲力亲为插手公司管理与运营;而在运通之后,巴菲特成了现在的巴菲特——

 找一个好行业,寻一家好公司,觅一帮好帮手,让我躺着赚钱。

10

 GEICO保险:浮存金借力,助我上青云 

巴菲特最早投资GEICO的时间是1951年,至今仍持仓。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在一份商业期刊上发表了一个帖子,叫做《我最喜欢的那个股票》(The Security I Like Best),猛吹了一家叫做GEICO的汽车保险公司。

由于过于喜欢GEICO公司,21岁的巴菲特用超过一半的个人资产——10282美元——买入GEICO股票,次年以15259美元脱手,完成了这次漂亮的吹票动作。

 保险业务除了有良好的利润率以外,最大的甜头是为伯克希尔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资金——浮存金(float),也就是在保险赔付之前就已经收到的保费

浮存金带来的是便宜的杠杆效应,根据有一篇叫《巴菲特的阿尔法》 的学术论文的计算——浮存金帮助伯克希尔获得1.6:1的资金杠杆,对于保险业的投资乃是巴菲特最为成功的投资。

正如老爷子在2009年股东信中所说:“(由于保险业务的持续繁荣)我们的浮存金从1967年的1600万美元,涨到2009年的620亿美元。我们已连续七年确保承保利润……这620亿美元就像是某个人存在我这里、又不需要我付利息的免费资金,我还能拿去投资 ……但不是所有的财保公司都是如此,这个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还不如标普500平均水平……我们的巨大经济优势,完全来自于一群极为出色的经理人在经营这些不同寻常的企业。”

 

 你就是下一个巴菲特 

每一个投资者心里都住着一个巴菲特,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想成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尽管在当今时代很难复制,但我们这个社会依旧有新的“巴菲特”诞生,也许就是我们中的某个人。不过最重要的是成为巴菲特,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不断养成一个优秀投资习惯和投资眼光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待当今世界的变化,在变化中抓住机遇,慢慢的你就成为了巴菲特。

而巴菲特的也绝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坚实后盾


​​​​​​01

 比亚迪:科技股的初恋 

巴菲特对科比股投资的时间是2008年,直至今日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25%(注:所有的年化收益率计算未包含股息收益)

截止2017年底,伯克希尔持有的2.25亿股比亚迪股票,价值19.6亿美元,只占伯克希尔二级市场股权投资的1.1%。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垮台、金融危机渐深、油价暴跌、新能源随油价的节奏而从风口跌落,在这种抛甩股权为主流、持有股权为找死的乱世里,伯克希尔用1.03美元(8港元)价格吃进了2 .25亿股比亚迪股票,成本约为2.32亿美元。仅仅一年后,比亚迪的股票就猛涨到了88港币,一年实现11倍收益。而后,随全球经济进一步陷入泥潭,比亚迪公司利润在2012年猛降94%,股价快速地跌到伯克希尔的建仓线附近。

尽管这时有人出来看衰巴菲特的投资,然而巴菲特用自己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后来比亚迪持续强劲的股价表现,无疑是对质疑者最大的反击。

02

 房地美:奥马哈先知的完美出逃 

在1988年他开始投资房地美,至2000年清仓,他的年化收益率为23%。

从1997年到2009年,伯克希尔的资产组合周转率(portfolio turnover)的中位数是2.1%,平均数是5%,换算过来也就是平均持股年限为20年。而主动型共同基金的周转率 —— 根据Morningstar的数据 —— 三分之二在50%以上,其中的一半在100%以上。为此,巴菲特甚至帮艾萨克牛顿爵士发明了第四运动定律:就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得越多,则收益越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巴菲特以4美元(拆股调整后)的均价建仓买入了大约占其总股本9%的房地美股票,买入逻辑是他认为当时房利美的价格“便宜得离谱”;当然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他正确得离谱,到1998年,伯克希尔在房地美的投资已经翻了12倍。

到2000年左右,房利美的业绩几乎到了鼎盛时代,每股收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管理层不断回购股票、信心爆表。同时巴菲特在此时也清仓了几乎所有房地美股票。种种迹象让巴菲特对房地美不再看好,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衰退中次级房地危机来袭,可谓一次完美的出逃。

03

《华盛顿邮报》:此生不渝为报童 

巴菲特对于报纸最早投资时间1973年,至2014年清仓(股权置换),年化收益率为12%

喜欢投资报纸是巴菲特个人兴趣,他做过报童,志在报王。

巴菲特认为:大报纸业绩好是因为市场竞争的缺失,报纸的资本投入要求很低,所以良好的运营能很迅速转换为盈利能力。另外大报涨价能力强、资本回报率高,据他的估计,前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即便价格翻番也仍能保持90%的订阅留存。而《邮报》更是盈利翘楚,在七十年代《邮报》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30%,而在之后的十年,在不断削减债务的同时《邮报》却一直保持超高的盈利水平,ROE最高达到36% 。

鉴于以上的投资逻辑,1973年伯克希尔在《邮报》上投资1100万美元。许多年以后,巴菲特在股东心里提起《邮报》仍然颇为自得:“我们在1973年用每股5.63美元买下《邮报》股票,到1987年《邮报》每股收益是10.3美元......市场先生真是个大方的阔佬。”

虽然告别了《邮报》,但巴菲特对报纸事业仍在追求,伯克希尔仍然在批量收购一些地区小报,即便有些报纸的读者区区只有四位数,但他认为报纸依旧有它的服务属性,加之他童年的报童的爱好,于是把它像梦一样无限地编织下去。

04

 美国银行:他人恐惧我贪婪,这是最美的一刻 

巴菲特对美国银行最早投资时间是2011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24%

在金融业魂飞魄散的2011年,巴菲特决定入股美国银行:

☛ 伯克希尔购入价值50亿美元的美银的优先股,获得每年6%的固定分红。

☛ 伯克希尔获得认购权证,在2021年前,可以以7.14美元的价格买入美银7亿股普通股。

在众人选择不看好时他却选择了投资,因为他的投资理念是:他人恐惧我来贪婪——而后面没说的那句话,是贪婪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017年伯克希尔将美银7亿股权证悉数提前行权。很少有人会将Call 提前行权,因为简单而言期权可拆为内在价值(行权价与股价之差)和时间价值两部分,而提前行权就等于直接掐死了时间价值。但问题是美国银行气色恢复得实在太好,居然开始要增加普通股派息了——这样一算,7亿股普通股的股息已经超过50亿美元优先股的股息了,老爷子一想太划算了赶紧行权。而且行权也不用从兜里掏半毛钱,因为7.14 x 7 = 49.98,这样伯克希尔就可以直接用值50亿的优先股去置换7亿股普通股,哪怕不算分红,巴菲特在美银身上也赚了160亿美元。

而在这之前,高分红优先股+权证的玩法已经在高盛身上玩过一次,同样是50亿美元优先股,于2011年被高盛以55亿美元赎回;同样打包附赠行权价为115美元的权证,最后高盛以白送1320万股的方式将其了断。是役,伯克希尔赚了5亿美元+1320万股高盛股票,总价30亿美元有余。

05

 中石油:巴菲特淘宝的秘诀 

巴菲特对中石油最早投资时间是 2002年,至2007年清仓,年化收益率为50%

2002年到2003年间,伯克希尔斥资4.88亿美元,买入中石油1.3%的股份。当时中石油市值大约是350亿美元,巴菲特估算至少应值1000亿美元。老爷子还是保守了。而后油价大涨,中石油市值水涨船高到2750亿,老爷子这笔投资,五年里上涨了七倍。

在中石油的投资上,巴菲特几乎没有咨询过第三方意见。他在读完中石油财报后认为中石油至少值1000亿美元,一查股价才发现只有350亿美元,差距如此之大,再多的分析以无必要。就像他举例说,“如果我知道一个人重300磅以上,那么不需要精确的数字,我就能定义他是个胖子。”

所以在中石油的投资案例反映出老爷子:

☛  独立思考与决策;

☛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一个逆向工程,先做研究得出估值,反过来再看股价。如果你先观察股价,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容易影响决策的客观性。

06

 可口可乐:淡漠股价,专注生意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最早投资时间是 1988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24%

可口可乐可以说是巴菲特代表性的投资,经过几次拆股后伯克希尔持有4亿股可口可乐,也从未卖出一股股票。

 从伯克希尔对可口可乐的投资里,我们可以读出巴菲特“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优异的公司”胜于“以优异的价格投资平庸的公司”这一理念。在巴菲特投资前的三年,可口可乐净利润已经增长了50%,市值已然翻了一番,市盈率在15-19倍左右,估值高于行业平均。

至于投资逻辑,巴菲特也无非看重可乐的品牌护城河与全球化的市场触角,“采购大宗商品、销售品牌商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的生意模式”。

这里可以看出巴菲特的理念从受到格雷厄姆的影响——在芒格的潜移默化下——逐渐进化到“用合适价格买入好生意”。因为随着伯克希尔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大的价格/价值的错位机会,已经寥寥难为。

巴菲特建仓之后,整个腾飞的九十年代,可口可乐估值与盈利双击,十年内股价涨了近18倍。

可口可乐是为数极少的过去五十年来每年都增加股利分红的公司,从1988年每年分红0.075美元,到2017年每年分1.48美元,2018年会分红1.56美元。2017年伯克希尔从可口可乐拿到的现金分红是5.92亿美元,已占当年投资本金的45%。

 如果从更宽远的大局出发,可口可乐为伯克希尔带来的利益甚至要超过股价增长与分红现金。因为当1998年可口可乐的市盈率逼近50倍时,伯克希尔的估值(市净率)也逼近至历史巅峰,机智的巴菲特自然就借机增发了新股,并以融资额收购了再保险公司和其他一些投资。

07

 苹果:八旬老汉仍是进化体 

巴菲特对苹果最早投资时间是2016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17%

传统上巴菲特不爱科技股—— 他追求比较确定的回报,而非潜力大但风险也大的投资。

而后来他之所以选择投资苹果,是因为:1.他认为苹果公司的产品已经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围绕自己的iPhone来规划生活,这是护城河的体现;2. 苹果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巴菲特最爱的指标之一是净资产回报率,苹果的ROE近年来持续保持在35%-45%,估值也处在合理区间。

在叙述的思路中,我强调了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一些进化,从格式价投到芒氏价投最后到巴氏价投,从对科技股的怀疑到对科技股的拥抱,年近九旬的巴菲特仍然是一个进化体。芒格说:“巴菲特投资苹果,要么就是他疯了,要么就是他仍在做这个市场的学生,我偏向于后一种解释。”这也是我在苹果投资里看到的巴菲特哲学的一个闪光点,面对日夜兼程的世界,任何人都应该是谦卑的小学生,都应该不断学习。而巴菲特更谦虚:

有人问:“巴老,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没有去投资亚马逊?” —— “因为蠢。”

08

 Sanborn地图公司:青年巴菲特的獠牙 

巴菲特对地图公司的投入最早投资时间是 1959年,至1960年清仓,年化收益率为50%

巴菲特的这笔投资早期很少有人知道,但其对后来的伯克希尔有近乎奠基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巴菲特合伙基金看中了一家叫Sanborn Map 的公司。Sanborn地图公司在早期靠垄断攫取了大量经济利益,而且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也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是那种巴菲特最喜欢的不需要巨大资本投入却可以不断制造现金流的公司。

后来的二十年公司的主业衰败,1938年到1958年,道指从100涨到了550,但Sanborn的股票却从110美元跌到了45美元。与此同时,Sanborn公司投资组合的价值从每股20美元涨到了每股65美元。巴菲特算了笔账,45美元可以买到市价65美元的投资组合,外加公司仍然盈利的地图业务—— 如此符合格式价投的投资机会出现在眼前,于是巴菲特合伙基金动用了35%的资产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

公司前主席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母持有一些公司股票,巴菲特就先从他们手上把这些股票收走,之后又在公开市场增持,并亲自进驻董事会;他还联合其他不满的大股东,开始向管理层施压,最后巴菲特联盟在公司占股为44%。最后公司管理层被逼让步,同意将Sanborn的投资组合以公允价格分拆出来,释放价值。这一战,巴菲特合伙基金在这个35%的仓位上获利大约是50%。这一战对襁褓中的巴菲特帝国意义非凡。

巴菲特介绍了他的主动投资哲学:

☛ 如无必要,千万不与生意伙伴开战;

☛ 公司董事会,一半是生意,另一半是人情。

☛ 好的生意人就如同好的政治家,要对战争与和平的节奏了如指掌。

09

 美国运通:一个小肿瘤带来的危机 

巴菲特对美国运通最早投资时间是1963年,至今仍持仓,年化收益率为12%

在1963年,当时美国运通旗下主营有四块业务——银行业务、旅行支票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仓储业务(warehousing),其中仓储是指以贷款公司库存作为抵押进行放贷。

后来仓库业务因造假油而被人揭发,负责人破产入狱,而运通损失惨重、信用扫地,股价三个月即惨遭腰斩。

虽然面临信誉信用危机,但巴菲特认为运通的商业模式毫发无伤,运通的竞争优势也并无削弱。巴菲特通过撕开和调查发现大家还是继续在应用运通,并没有排斥,所以他决定打官司,继续持股运通。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运通成就了巴菲特。在投资运通之前,巴菲特是一个激进投资者和一个清算者,亲力亲为插手公司管理与运营;而在运通之后,巴菲特成了现在的巴菲特——

 找一个好行业,寻一家好公司,觅一帮好帮手,让我躺着赚钱。

10

 GEICO保险:浮存金借力,助我上青云 

巴菲特最早投资GEICO的时间是1951年,至今仍持仓。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在一份商业期刊上发表了一个帖子,叫做《我最喜欢的那个股票》(The Security I Like Best),猛吹了一家叫做GEICO的汽车保险公司。

由于过于喜欢GEICO公司,21岁的巴菲特用超过一半的个人资产——10282美元——买入GEICO股票,次年以15259美元脱手,完成了这次漂亮的吹票动作。

 保险业务除了有良好的利润率以外,最大的甜头是为伯克希尔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资金——浮存金(float),也就是在保险赔付之前就已经收到的保费

浮存金带来的是便宜的杠杆效应,根据有一篇叫《巴菲特的阿尔法》 的学术论文的计算——浮存金帮助伯克希尔获得1.6:1的资金杠杆,对于保险业的投资乃是巴菲特最为成功的投资。

正如老爷子在2009年股东信中所说:“(由于保险业务的持续繁荣)我们的浮存金从1967年的1600万美元,涨到2009年的620亿美元。我们已连续七年确保承保利润……这620亿美元就像是某个人存在我这里、又不需要我付利息的免费资金,我还能拿去投资 ……但不是所有的财保公司都是如此,这个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还不如标普500平均水平……我们的巨大经济优势,完全来自于一群极为出色的经理人在经营这些不同寻常的企业。”

 

 你就是下一个巴菲特 

每一个投资者心里都住着一个巴菲特,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想成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尽管在当今时代很难复制,但我们这个社会依旧有新的“巴菲特”诞生,也许就是我们中的某个人。不过最重要的是成为巴菲特,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不断养成一个优秀投资习惯和投资眼光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待当今世界的变化,在变化中抓住机遇,慢慢的你就成为了巴菲特。

而巴菲特的也绝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坚实后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