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会阅读吗

 文公武夫 2019-03-02

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如果有,这篇文章也许对你有用。你会发现这里的阅读方法稍显麻烦,但确实有效。
这篇文章比较长,分为五个部分:

  • 01 为什么要读书
  • 02 如何选到需要的书
  • 03 如何读书
  • 04 我的阅读方法
  • 05 学习循环模型

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森林.jpg
01 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大家都知道读书的意义,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提升专业,也可以单纯享受作为爱好的乐趣。通过读书,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如果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通过阅读,它就会慢慢变成一片森林。我们会更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了判断力。我们还能看到那些优秀的人在干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可以从中获取到知识和经验。

02 选到需要的书

选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明确目的,另一种是没有明确目的。

有明确目的,是指有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你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那么你需要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你总觉得精神不济,那你需要精力管理的书;与家人关系紧张?也许需要找点沟通方面的书。知道了主题,就可以在读书网站或者搜索引擎中直接查找。读书网站,例如豆瓣,可以根据书名或者主题搜索,搜出来的书还有评分、介绍和各位读者的书评,所以可以找到非常优质的书。这些书还能直接放在网站提供的“想读”列表中,不用担心会忘记,这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也可以直接找到书名和介绍,如果找到“学习**必读的书”之类的文章,那会非常有用。另外还可以找专业人士推荐。如果你已经读了一些该主题的书,再去找一下书里推荐或引用的书,会是不错的选择。

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是指读书只是为了扩展兴趣,了解一些目前不知道的知识。这些书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朋友间聊天,文章中看到,电视、广告中出现的你愿意去了解的主题,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可以关注一些读书公众号,比如“书单”、“剽悍晨读”、“十点读书”等等,都会有不错的书推荐。接下来你就可以按照主题或者书名去找书了(方法见上一段)。

其实如何选书不必详说,只要你想,就能找到。


读书1.jpg
03 读书

书可以分为“非虚构类”和“虚构类”两种。非虚构类,是指那些论说性的书籍,谈论某种知识、解决某种问题的实操性和理论性的书,比如工具类、视野类、认知类等。虚构类,是指那些文学类的书籍,比如小说、戏剧、诗歌等。

阅读非虚构类书籍

我们先说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
所有阅读方法的精髓都在于“主动阅读”。主动阅读是指阅读时能提出问题,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一本书读完,最起码能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作者的主旨是什么?怎么说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以上四个问题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针对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阅读速度。有些书写得比较学术,有些书需要更长的理解和思考时间,这些书的阅读速度就会慢点儿,而有些书比较轻薄,有些书通俗易懂,那么阅读速度自然较快。

针对同一本书中的不同部分,阅读速度也不一样。很多简短的小事例,可以一带而过;一些读不懂的地方,也应该先略过,等到后面部分读完再回头看,就可能会豁然开朗;一些已经知道的知识,可以直接跳过。而作者的观点和论述过程,或者你觉得对自己特别有用的知识,则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在《超级快速阅读》中,把读书比作拼拼图。想想拼拼图是怎么拼的?先把四角和四边这种最简单的地方拼好,再根据拼图的形状、颜色,把容易识别的地方拼好,那些分不清放哪儿的,就先搁置一旁。读书也类似,按照自己的需要、理解程度安排阅读顺序,最终我们能完成整个拼图。

浏览
弗兰西斯·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剖,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浏览便能帮助我们选出需要咀嚼与消化的书。

拿到一本书时,先阅读封面、序言、前言、目录、每一章的标题、副标题、加粗/斜体的关键词、后记、封底等。通过浏览,我们除了能迅速分辨这本书是否需要精读,还能判断出它在我们以往的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是否能与过去看过的书联系起来。整本书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一章算一个部分),针对每一部分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最后还能估算出精读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在实体店选书,这一步就非常重要了,能帮我们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购买。

精读
精读的过程就是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下面我们会按照自己的划分开始一部分一部分来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阅读速度,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注力。最常见的是有人会在心里默读,我也属于这种情况,这样读书非常慢,因为我们每次眼睛聚焦一个字,还要把这个字转化成声音再传入脑中。其实大脑获取信息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消除掉这个声音,文字直接从眼睛进入大脑,我们的阅读速度会提高2到3倍。怎么去做呢?这需要不断的练习。目前我使用的是帅小冰老师教的,用手指引导和扩大眼睛聚焦。用手指引导是说用手指在每行文字间划过,眼睛跟着手指的速度获取文字,很快你会发现默读的声音跟不上你的速度了。扩大眼睛聚焦,是说当我们的眼睛看书上的文字时,其实能看到的不止是聚焦的那个点,这个点四周的文字也是能看到的,那我们看书时,眼睛停留一次,就能获取到一个片段。老师还教了另一个方法,叫关键字法,就是每一行只看它的关键字词,就可以推测出整句话的意思了。这三种方法只要掌握一两种,就可以提高很多速度。刚开始会不适应,多多练习就好。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找出作者的观点、论证、论句,可以把关键词写下来,或者用笔画出来,如果认为有道理有启发的句子,可以把这一页折角。等这部分阅读结束,根据找出的关键词去复述主要内容,说出自己问题的答案,可以讲给家人朋友或自己听。

整本书读完后,如果觉得这本书特别有用,可以整理出全部的笔记保存,便于日后复习参考。

此时再回头看那些折角页,如果觉得那些句子依然有道理有启发,可以摘录到笔记本上,分两部分:“见”是原句,“思”是你的思考和感受。日积月累,这些就成为你的素材和积累。

更加进阶的办法还有:通过输出读书笔记或者书评,再次加深对这本书的映像;与其他人谈论这本书的观点和疑问,可以参加读书会,那么多的思想碰撞,会产生更多的火花。

最后,还记得那四个问题吗?问问自己,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怎么行动起来?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指针对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这是学习某一知识非常好的一种途径。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论述方法,获取他们各自的观点,最后辩证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当你发现,这些书说来说去都是这些内容,说明你已经学成了。

读书2.jpg
阅读虚构类书籍

虚构类书籍的阅读分两种境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像文学教授一样阅读。所谓得到情感满足,就是我们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获取感受和体验,最后感慨一下时代和人生。像文学教授一样阅读,相当于进阶版了,有点像我们上学时做的阅读理解。

如果是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需要我们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宾至如归。你不能站在21世纪的时代去理解文革期间的主人公,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主人公的作为。看完全书,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大意,高潮在哪里,是怎么发生的,各位主人公的特点是什么。

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已经很好了。我们看看文学教授是怎么阅读的,以下内容来自《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文学教授们阅读有三件法宝:世间只有一个故事、许多象征和隐喻、一切都有套路。

为什么世间只有一个故事呢?对于西方作品来讲,每位作家的故事都能找到原型,要么来自莎士比亚,要么出自圣经,出自童话和神话。这其实与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中说的:“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读过了那些基础书,再读别的书,总会发现有似曾相识之感。我们需要故事有陌生感,也需要有熟悉感,这使我们的文学阅读更丰富、更深刻、更有意义。这也是要读经典书的原因。

说到象征和隐喻,恐怕大家要想到鲁迅先生了,那是我们在学生时代最常做的阅读理解。印象最深的是“人血馒头”,大家都知道这不止是一个馒头,而是在说那个时代带给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蒲松龄笔下的鬼和妖,说的从来不只是鬼和妖。故事中的吸血鬼,往往代表着自私、剥削、拒绝尊重别人的人身自由。如果找到这些象征和隐喻,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刻。

一切都是套路。就像电视剧一样,两个分离许久的爱人相遇,总会经历许多错过。准备金盆洗手的黑社会大哥,总会被杀。文学中也有这样的套路,比如一个年轻人踏上旅途为了某一目标去某个目的地,总会经历各种磨难,最后发现真正的目标是自我成长。一个人溺水了,如果没有死亡,便会重生。狂风暴雨的夜晚,通常都会发生重要而可怕的事。

这样的阅读往往要求我们抽身出来,去分析作者是怎么推进故事的,通过哪些手段达到了他的目的,也不乏一些趣味性。


读书3.jpg
04 我的阅读方法

分享一下我阅读非虚构类书的方法:

  1. 浏览全书,了解全书的框架,把整本书根据内容划分成几个部分,针对每个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估算整本书所需的阅读时间。在笔记本上写下书名,阅读时间,提出的问题。
  2. 针对一个问题开始读书,找到问题的关键词写下来,在此过程中,如果读到认为有启发的语句,把那一页折角,阅读结束后把关键词整理分类,形成一个小的思维导图草稿,根据草稿复述内容。
  3.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那么就把问题记录下来,再次重复阅读步骤来解决问题。
  4. 如果觉得这本书特别有帮助,把所有的思维导图草稿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电子版思维导图保存,以便日后随时复习参考。
  5. 重新翻看折角页的语句,如果觉得还是有启发,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针对每一个句子包含“见”和“思”两部分,如果语句中有比较难理解的点,而书中是有解释的,那么增加一个“释”的部分,放在“见”的下面,方便以后回顾时的理解。

以上用到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阅读中记录关键词,另一个用于摘抄。


读书4.jpg
05 学习循环模型

我在《结构思考力》中读到了自然学习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接触到某一知识时,可以先从Why开始反思这一知识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发现意义),接着通过What,了解专家权威是如何看待这一知识的(形成概念),然后再通过How,明确我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最后通过If,回答我如何依据新的情况调整所学知识(灵活转换)。经过这样一个学习循环,我们可以真正掌握知识,使用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那么,你准备好通过这个学习循环模型,掌握如何阅读的知识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