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该不该把复旦女教授陈果赶下讲台?

 任我游129 2019-03-02

突然,鸡汤文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们不再活在絮絮叨叨的情感文章里,陈果的人设也随之变得微妙,她被推到了另一个令她本人都尴尬的位置上--象征着鸡汤的力量,象征着对理智的反叛。

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资本市场的名言同样适用于文化市场,在热潮逐渐退去之后,一个又一个名流大师走下神坛。前几日,咪蒙注销旗下公号,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告别自媒体梦工厂。她从第一网红到全民公敌,短短两年而已。

随着咪蒙的离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另一位知识型女网红似乎也受到牵连,并再次走入大众视线。她就是陈果,复旦大学的一名哲学博士、资深思修课教师。

近十年前,一段“复旦大学女教师上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视频中,一位美丽的女老师着装优雅、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很快,陈果以“复旦女神老师”的称号走红网络。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学校之外,陈果的讲课片段、金句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上,连央视《开讲啦》栏目也邀请她做演讲嘉宾;在学校里头,陈果的课获得热情追捧,以至复旦的学生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至今,我们仍然能够隔三差五地在某个网页的角落里看到这样的标题:《复旦女教授陈果: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复旦女神陈果: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陈果又火了,她好像一提笔,就写下了最理性的爱情》……

原因无它,在自媒体时代,陈果那些片段式的内容产出被情感类公号奉为圭臬,成了吸引流量百试不爽的招牌。

但是,时代的情绪变化莫测,楼起楼塌转瞬之间。

突然,鸡汤文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们不再活在絮絮叨叨的情感文章里,陈果的人设也随之变得微妙,她被推到了另一个令她本人都尴尬的位置上--象征着鸡汤的力量,象征着对理智的反叛。

进入2019年以来,这个速度明显加剧。网上不时冒出陈果价值观的质疑者乃至攻击者,有人说她的讲课空洞无物,有人说她的走红暴露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精神匮乏的问题,甚至有人将她和于丹、咪蒙并列称为“这个时代的三碗毒鸡汤”或“三毒女”,认为她的思想在毒害青年,“等待她的只会是一只臭鞋”,呼吁复旦学生像当年北大学生对待于丹那样,将陈果哄下讲台。

这不由让人想到,当年,苏格拉底也正是因“腐蚀青年思想”之罪名被判处死刑,而他做的也不过是天天游荡在雅典城邦的广场上拉着身边的人谈美德、谈勇气、谈虔诚、谈民主……2000多年过去后,苏格拉底已被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说的那些“腐蚀青年”的鬼话已成为了现代西方哲学寻根溯源的宝藏。

当然,笔者不是说陈果会成为下一个苏格拉底,而是想说明“毒害青年”是一个非常危险、非常轻佻、非常莫须有的罪名。任何被扣上这样一顶帽子的人都百口莫辩,因为没有人能够确保自己一生中说过的某句话不被年轻人拿去佐证自己做过的荒唐事。

一个站在讲台上传道的老师,更是如此。

而且,陈果的走红与于丹、咪蒙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她的走红是被动的,她没有像于丹那样直面公众、四处走穴,也没有像咪蒙那样不择手段地贩卖情绪。是流出的视频片段让这位复旦教授成为网红。除了她的学生,人们听到的也大多只是她的只言片语,只是一些能够引起共情的话,谈不上成体系的思想。

显然,以此来断定一个人是有失公允的。进一步讲,即使她的表达有机巧之处,思想也乏善可陈,但在思政课的讲台上,她依然是一股清流,为当下死气沉沉的学院派教学带来了生机。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思政课这类无关痛痒的公共课程,很多老师都是拿着课本和考勤表浑浑噩噩的上完的。

话说回来,当今社会,声名和影响力越来越与个人的质量、才能和成就无关,一夜爆红、一夜污名的人太多太多。任何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在网络上被迅速扩大,并最终获得错位的意义。

成名也罢,污名也罢,不过是一颗流星。但就危害而言,这样一种反智的倾向或许比毒鸡汤更值得警惕。

上一个网络时代的佼佼者,在新兴网络时代里的角色总是略显尴尬。

那么,当今天的互联网主流用户愈发不能接受作为情感女神的陈果,我们又该以何种心态面对作为复旦教师的陈果呢?真的要把她赶下讲台,才算胜利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