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抵巇术:做事滴水不漏,攻击见缝插针;做个善于攻心的高手

 赵玲文化图书馆 2019-03-02

鬼谷子抵巇(xi)术——防守滴水不漏,攻击见缝插针

善于攻心的人,不仅自己做事滴水不漏,而且可瞅准别人的漏洞见缝插针。我们都喜欢那些说话做事都滴水不漏的人,他们说话严谨,办事缜密,不会出什么纰漏,更不会丢三落四。那么,我们该如何向他们学习,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呢?

一、可抵而塞,可抵而却——防止丝袜跳线,只需一滴指甲油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相互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相互体察。所谓“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是“抵巇”的原理。

大多数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问题刚一出现时,往往对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直到有一天,问题已经严重得无法补救了,方才扼腕不已。在这个世界上,愚蠢的行为有多种,此种行为便是一种。

对于容易犯下这样错误的人来说,也许最应该多听听“亡羊补牢”的故事。这已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不过它虽老,却浸着智慧的汁液,可以供我们吸吮。

很早以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把羊赶出去吃草,晚上就将羊关在一个用柴草和木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牧民照例去放羊,结果发现竟少了一只羊。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夜间有狼从洞钻进去,把羊叼走了。邻居知道了,便劝他道:“赶快把那个洞补上,否则狼还会来的。”牧民满脸狐疑道:“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便拒绝了邻居的好意。第二天早上,他又去放羊,却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这个洞钻进羊圈,叼走了一只。牧民十分后悔没听邻居的建议,及时把洞修好。于是,他赶紧把那个洞给堵上了,还整体加固了一番。这样羊圈就变得更加坚固了,狼是根本没办法进去的。

丝袜虽然只破了一点点,但还是马上补上为好,否则它就会越破越大,穿着一双破袜走在大街上,几人能承受得起路人嘲笑的眼光?鬼谷子说:“可抵而塞,可抵而却。”既然可以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为何不去做呢?如果蚂蚁洞能及时被补好,大堤怎会瞬间崩塌?如果士兵早点把枪装好子弹,又怎会让对方抢先开枪?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得承认古人的伟大。虽然他们无法建造出现在的高楼大厦,但别忘了,他们当年建的那些木质结构的建筑已经屹立在那儿成百上千年了。到底是今人的钢筋水凝土建筑先倒,还是古人的木质结构建筑先塌,这事还真说不准。也许在做人做事方面,我们真有必要向古人取取经,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如果你的国家正处于外敌入侵的危急之际,而此时你与你的政敌又互相交恶,你想想后果会如何?很简单,窝里斗的最危险的后果,就是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然而,如果你们能化干戈为玉帛,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话,也许你们还有灭了敌人的可能。

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倚仗国势,四处征伐。搞得其他国家个个心惊胆战,就怕得罪了秦王。一次,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得知后,便修书一封,表示愿以十五座城交换此璧。接到信后,赵王焦急万分,便急召大臣商议此事。众人一致认为,秦王是在行骗,力劝赵王不要信以为真。但赵王却十分为难。倘若拒绝,担心秦王会派兵进犯。正在这时,大臣蔺相如站了出来。蔺相如说:“我愿带和氏璧前往秦国。若秦王真心交换,我便将璧交给他;若他不交,我定把璧带回。那时秦国理屈,便没了出兵的理由。”别无他法之际,赵王只得勉强同意了。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面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只见秦王一味称赞璧,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料到秦王无意换城,便上前一步道:“这璧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一听,便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璧后退,靠柱子站定,然后理直气壮地说:“看来您并无意拿城交换。现在璧在我手,你要强抢,我便和这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璧要向柱子撞去。秦王担心璧被撞碎,态度立马软了下来,他命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又说:“这璧是无价之宝,得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秦王只好约定了一个日期。

蔺相如深知,秦王在骗他。于是就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化装回国了。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已被送回赵国,您如有诚意,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会立马派人送上和氏璧,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于事无补,还会让您落下不讲信用的污名!”秦王无奈,只得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这次,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大喜,封他做了上大夫。

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又为难起来。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怕遭人耻笑。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好,于是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廉颇则带着军队将他们送至边界,然后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达后,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便鼓了一段。秦王于是就命人记了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见秦王有意侮辱赵王,十分气愤。便上前一步,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若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也已作了准备,便不敢拿赵王怎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了。

蔺相如又立一功,赵王遂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无数。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要碰见他,定让他下不来台!”话传到了蔺相如那里,蔺相如便假病不朝,以免与廉颇相见。

一日,蔺相如驾车外出,远远看见廉颇骑马走了过来,他赶紧命车夫调头。他的下人有些看不下去了,便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怕猫,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下人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何况廉将军?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赵国的力量就会削弱,秦国必会趁机来袭。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我们赵国着想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心一想,确实有理。为了争一口气,便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实在是愚蠢。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特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此后,他们以好友相称,联手保卫赵国。

将相不和,就会让敌人有机可乘,赵国危矣!正是因为蔺相如和廉颇二人及时弥补了这种空隙和漏洞,才保全了赵国社稷的大局。

国家如此,人与人相处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隔阂和裂痕是在所难免的。不管是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有了裂痕就要及时主动地去补救,不要让裂痕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救。在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一定要及时“抵而塞之”,在没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要加强和巩固内部团结,这才是真正的“抵巇”之道。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合有离,都难免会产生裂缝,产生矛盾。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进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在这五种态度中,“抵而塞”与“抵而得”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一旦发现了矛盾和裂缝,就要及时查漏补缺、弥补缝隙,这样才能避免不利的事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