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心从未离开过武林

 天地虚怀xia 2019-03-02

           ——蓝石访谈录

     文/赵丛君

 

蓝石先生是我近年来结识的好友,他的本名叫魏珉,蓝石是他的笔名。在武术界提及魏珉二字,知道的人或许不多,但要提及蓝石,一定有不少武术人还记得他。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武魂》杂志主编,虽然与武术打交道的时间只有5年,但是20多年来他始终心系武林,关注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1988年秋天,26岁的蓝石因为采访体育,偶然接触到武术家,发现武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于是他马上从《体育博览》杂志跳槽到《武魂》。1989年,他正式担任主编一职,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主编,上任后他对此前粗放的办刊理念、简单堆积稿件的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整,确定了延续至今的办刊宗旨,并组织海内外武术爱好者参与设计、评选出武魂刊徽(一个圆里一个点)。在他带领下,武魂杂志逐渐改为月刊。在他任上,武魂还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被评为“北京十大优秀期刊”之一。

蓝石先生喜爱文学,写得一笔好字,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在掌管武魂期间,他敢于与保守的武术管理机构争锋,在面对武林弊端时,他始终保持着锋利,敢于发出《武魂》自己的声音,赢得了武林人士的支持和赞誉!蓝石先生说,凡是为武学而生的人,我都佩服,因为这样的人有自己的灵魂和信仰,尊重他们、向世人宣传他们,是我此生的使命之一……

 

【访谈录】

 

赵丛君:蓝石是您的笔名,这个笔名有什么含义?

蓝石:我母亲姓蓝,也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珉者,石也,可以刻碑的那种石头,没有美玉的光彩,但还算有用吧,哈哈!

赵丛君:1989年到1993年期间您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包括武当、青城、崂山等武道名山,甚至还到东瀛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走访完这些地方后有些什么感触?

蓝石:我拜访了一些著名门派的传承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厉害,哪年曾轻而易举打败某人。还有一些人手捧本门拳谱,却少有常人想像中的神奇实战能力。当然,时代不同了,不能过于苛责。不过,确实也有很不错的,无论是功夫还是做人,都很令人钦佩,具体的将来再慢慢介绍。

赵丛君:20多年来您一直心系武术,武术哪里打动了您?

蓝石:武术打动我,那是刚接触武术的时候,因为采访体育,偶然接触到武术家,发现武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武术中流淌着生生不息、活泼泼的道体,这才是我追寻的目标,因为它超越了竞技体育和武术招法的魅力。于是,我马上从《体育博览》杂志,跳槽到了《武魂》。武术能持续吸引我,则是因为后来对其充分的了解、对功夫的体认和喜爱。武术,你必须体认才能明白,不能仅仅靠外在的东西来维系这份坚守。况且,武术也是载道之舟、悟道之门,能进入此门修炼人生,是很幸运的。既然有缘,那就修行!

具体到哪门哪派的名气、擒拿格斗的具体招法,不会轻易打动我,表面的光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在《武魂》几年,好几位掌门师父要收我做关门弟子,我均婉拒了,我想搭百家,从武术森林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从文化和求道的层面进入武术,而不是拜倒在一个门庭下。

赵丛君:认识到武术文化的深厚背景,也是您到祖国各地走访的原因吧!

蓝石:那是一部分,我自认为有很好的感悟力,读人、读书、阅世、行旅,都可以发现背后的东西,当然自己此前必须有所准备,有所思考。举个例子,大家看古贤大德法书作品,看得出线条里的生命力么?看得出线条与章法中流动的乐感么?能看出来,就及格啦!感悟力也有深浅,有人只得到表面的快感,有人则看得出华丽或平淡背后的沧桑和厚重,甚至顿悟到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武道是鲜活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像文物一样的东西,那些虽然也宝贵,但只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和文化标本,与道、智慧、悟性都没太大关系。文人习武求道,行走江湖,最后归宿和武者是一致的,修行到一定层次,文极而武,武极而文,正所谓攀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殊途同归了……

赵丛君:一般来说,主编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编稿审稿,而您当年愿意到各地走访。难得呀!

蓝石:要寻访活的文化,就不能死守着书桌和青灯黄卷。仅仅是考据和研究,自己不去实践,最多也就是个学问家。譬如修禅,不亲近大德,不亲身体验,只是读读胡适先生、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禅禅,一辈子也悟不透,这一点,上述这两位国学大师不如南怀瑾先生。读书有用,但要会读,读傻了的话,不如少读,不如多去实践,不能做两脚书橱!

赵丛君:目前对武术的定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体育项目,一种是文化项目,您能否对武术做个定位?

蓝石:说是文化项目不准确,文化是个大而化之的概念,体育也在大文化的范畴之内,而且,武术的内涵极其丰富,不是一个体育项目可以概括的,比如,武术会先教做人(人品、武德……),而我们的体育往往只重视成绩,重视成绩、金牌,而忽视育人。

赵丛君:有人说武术的发展要重新定位,不能定位在体育项目上,要定位在文化上。我个人觉得定位精准了,才能更好地发展。

蓝石:武术是文化精粹、国之瑰宝,国家真的这么认识、并组织实施振兴计划,肯定会发扬国粹,人才辈出。但是,你觉得会这么做吗?我判断,这个过程还需要20年,甚至更长……不信就等20年再看,这说法能不能经受历史考验。我是理想主义兼悲观主义者,说好听的我也会,没用,必须尖锐地指出问题!

赵丛君:我觉得八十年代的武术管理机构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比如,在全国动用了8000多人,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成立了国际武联组织、让武术进入了亚运会,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等。

蓝石:上面几项,只有第一条最有价值,但挖掘也只是材料搜集,对那些气息奄奄的门派、武术大师,基本是没有救援的,时过境迁,这些人都给自己粉饰门面。当年做点事有多难,你看过我的评论就知道有多气人、有多无奈。

赵丛君:您是如何理解武术的?

蓝石:武术是活着的遗产,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尚武精神、武德、武技、武魂、武道……武术是工具,既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东西,也可以为黑道、镖局所用,杀人越货神偷豪取也不少。当然,为了人生圆满,武术也是达到高境界的载道之舟。武术还有许多功能,也都是有大用的。

赵丛君:您担心真功夫失传吗?

蓝石:我从来不信什么武术失传了之类的无知言论,但也希望有缘得之者继续发扬光大,得其人而传承。这个浮躁、没文化大时代,一定会过去的,大家从自己做起,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武学血脉。不要整天都是抱怨,于事无补,生一肚子闲气,不值不值!中国文化的世代传递,不是靠书本,书本只是活文化的注解,这里面所说的活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东西,比如武学……根本不会真失传。核心文化不会失传,就像这个民族不会被真正征服一样。

国家嚷嚷了多年挖掘传统武术,大体弄出些个竞赛套路、散打擂台……至于民间的传统武术,20多年前我接手《武魂》时也曾以为是不久于人世的文化遗产。然而事实告诉我,这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我重新审视武林,发现民间的传承竟然比那个时代要好,明白人也更多了。还是那句话,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是丢不掉的,尽可放心!至于我们个人的功夫练到身上没有,或是传承下去没有,这些问题倒是该时刻警惕。

赵丛君:您觉得武术这碗饭很难吃?

蓝石:这个时代,除了得了真传、不昧良心的可以开武馆,或出去教学,其他人则不适合专吃武术这口饭,太难太艰辛!还是有一份职业,以武会友、以武悟道吧。不愿悟道,强身健体、养生防身总是比其他玩意强。

赵丛君:在您看来,真正的武术高手之间对决应该是什么样的? 

蓝石:我理解的高手间对决,就是一个照面,就三五秒钟,就是致命的。我见过的高手间的切磋,是点到为止的,离小说电影更加遥远了。两个人就一个照面,搭手,试力,不是比力气大,是自己的平衡打破对方平衡,没练过武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其实民间交流也很困惑,真打要是伤了怎么办?现在的武师们在一起交流,更愿意动口不动手,顶多摸摸劲,搏命式的过手不能说没有,很少见了。

赵丛君:您觉得什么样的土壤适合武术生存呢?

蓝石: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在民间土壤中传承更靠谱,以我所知所见,好东西还在,失传不了。如果期待什么武协、体委、学院来振兴武术,那就太过天真了!穷文富武,谁来投入?国家那点银子,都搁在奥运会、全运会了。

赵丛君:与国人相比,外国人似乎对武术的兴趣更浓厚些?

蓝石:天坛公园里面有几个学拳的澳大利亚小伙子,他们白天在中医药大学学习,晚上来天坛学功夫。外国人都知道武术以及中国各类文化有什么用,我们不知道?邪门了!这个世界上最实际的人,莫过于洋鬼子。人家都明白了,而且潜心学艺不计成本,我们却还糊涂着,或者装糊涂。

赵丛君:我知道您和意拳(大成拳)的很多传人都有交往,能否客观地评价一下王芗斋先生?

蓝石:意拳(大成)门里的老师,因为地域关系,我接触甚多,老一辈的像窦世明、敖硕朋先生晚年几乎每周都来《武魂》坐坐,晚一辈两辈的,接触就更多了。不单单是意拳,全国各地、多数门派的老师也有很多交往……说到王芗斋,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历史原因就不必说了,但他确实不是一般人物,天分与机缘,成就了一代拳学大师,他提炼的那些训练方法,是武术中核心的东西,不仅是筑基之功,也是道体的东西。看看王芗斋的拳论,不是通人写不出,不是达人悟不透。意拳、大成拳,完全是一个东西,这个争论不必继续了,20多年前我在《武魂》主持了这场争论,有兴趣的朋友看当年的《武魂》。

赵丛君:练武术人讲究尊师重道,讲究未曾习武先习德,但事实上武术圈里面的门派之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现象非常严重,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蓝石:武林中人尊师重道,这是值得赞美的。但也要避免只尊重本门的祖师、师父,而藐视其他流派……其实,中国传统功夫练的是一个“道”,到了高境界,无分别心,了无差别。所以,尊师重道,也包含所有值得尊敬的流派、宗师、师父、同辈。

赵丛君:如何能在武术圈里面传递正能量呢?

蓝石:行走武林几十年,就是看不惯随意褒贬古人的,无论哪门宗师,圣人也罢流氓也罢,都不是白给的。今人还抱残守缺、妄自尊大,只能让先人笑话了,瞧不上这个骂骂那个,武林中人,时刻要问问自己,咱身上有吗?因为有真,才看出假。因为有虚,才知有实。希望武术人能各自收敛些,自摸一下——身上有点功夫就好好交流,没有功夫就认真去练。敬人者,人恒敬之。喷人者,唾面自干,就会吐痰骂座,君子不齿,武林里有正风正气,才对得起武字。

赵丛君:您对习武人有什么建议吗?

蓝石:有心人,多看看人家的好东西,欣赏也可,学习也可,存疑也可,都在研究探讨的范畴之内。今后咱们一个拳种一个门派地梳理,相信会有触类旁通、借鉴实证的机缘。每个拳种、每个人都有局限,但一个高素质群体的智慧、见识汇集在一起,就全面的多、完整的多,传统武术不是抽象的概念,每个门派都有活生生的魂在、道在。

门派间因为历史原因,都有些矛盾和恩怨,这些咱们不去管它,要把别人好的功夫学到身上,而且要广益多师,才能学得圆满。实战环境已经大大退化了,而所谓散打擂台又非传统武学的阵地,大家学些武术,借武修身悟道就很好了。武学,具有养生、实战、做人、理趣、修道等诸多功能,不要局限了自己,也误会了武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是尽可能多地学到前辈的功夫,修炼自己,传承发扬。而不是各据山头,互相瞧不上,天下武林一家亲,把交流作为吸收营养的好机会,开阔视野,把握机缘。若要单说打斗,一般习武者连一只大猩猩都对付用不了,更不要说现代武器。而习武者之间的试手,也非搏命,把自己的功力、技法体现出来就好,不必发狠斗勇,人再厉害也撞不过坦克,而我们人生一世要明白的东西更重要,这就涉及更深层次的东西了。武林中人,看到别人的一招一式,您是一脸鄙夷不服,还是用心去领悟?从别人的功夫中、从野生动物本能中,一旦发现有“一手”绝活可琢磨,就应该虚心学习。“一手之师”,恩泽终身!

赵丛君:什么样的武术人让人看着舒服?

蓝石:武人文相,赏心悦目!功夫与心性修到一定层次,才有此境界。经常看到个别赳赳武夫,今天打了七个,明天准备收拾八个,出口就带着狂傲之气,不要说让武林中人看不起,我辈文人也只能偷笑了。在学武的初级阶段,好勇斗狠之心难免,也很正常。练疯了,与练得牛气哄哄是两码事。相,是一种气质,不是先天父母给的模样。

我在《武魂》玩了几年,那些有底蕴的师父来访,都是客客气气的,一握手甚至软绵绵的。倒是有些个掌门,名片上印了七八个头衔,一开口就是咱这功夫不是吹牛……面对这种“大师”,我说您先跟我的编辑试试手,然后再说专访的事吧,结果上了墙摔坏手腕子的,不是我的编辑。

擂台上的高手也许比较牛,职业拳手嘛。但中国传统功夫,好的师父,我相信越高明的人,气质越敦厚平和,这个需要年龄和阅历,也需要功夫到了改变性情气质。气质,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否则还要家教干嘛?生出来就皇家气象,直接进故宫就行了!

除了人性和品德,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扪心自问:自己习武悟道已得到什么、自己能传给弟子什么、弟子沿着这条路最终能成就什么,舍此,庸师也;其徒子徒孙,懵汉也!也有武林朋友喜欢书画之道、茶道等等,那些也磨练气质,而我也相信,武者的高贵与文雅,也一定可以从功夫的精进中获得。

赵丛君:您与武术人接触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蓝石:有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我接触的好几位老师父,给我讲年轻时讲究分床而居,一是在关节时期不近色;二是一旦出了本能,经常在睡梦中随梦境发出惊炸力,边上有个人一下就打坏了。有位山的西心意拳老师,他说一次夜里突然像弹簧一样从床上腾空打挺,这种反应和力度,在平时习练中都未必这么脆猛,因为睡梦中人很放松,松紧变化极好,但谁沾上谁倒霉。这种事情,对不习武的人来说,很难理解。武林中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不少,有些至今也不能完全搞明白,子不语怪力乱神,就不多说了吧。

赵丛君:近年来《武林》《武术健身》《精武》等杂志接连停刊,在此种情况下武术杂志应该如何应对挑战?

蓝石:过去,虽然武林门派之间关系疙疙瘩瘩,但几家杂志的关系却很好,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说南有武林、中有武魂、北有精武,这条文武之脉不能断掉。没想到武林、精武都停刊了。说到《武魂》,就要感谢《少林寺》。当年电影一火,《武魂》创刊,第一版就印了250万册,后来不断加印,后来出了一册《武松脱铐拳》,也卖出几百万册……搁现在肯定没戏!那时候不用广告,卖一本挣一本,属于杂志的傻瓜时代。

武侠片、电视、网络、新媒体风起云涌,打破了武术的神秘,同时也转移了分散了受众的眼球,武术杂志却固步自封,在内容没有创新,也令读者厌倦,导致杂志发行量大幅下滑,难以为继。

武术期刊应该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同时要积极抵制虚假广告,提高杂志内容的质量。要利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力量,承载传统武术。辅助武术刊物搞传播、组织武术活动。多种渠道发力,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山老林,青灯黄卷的武侠时代,不复存在——逝去的武林!此外,要好好搞内部建设,要有专家团队,要有读者俱乐部,要有出色的评论员、记者、编辑。过去我去采访,回来在《武魂》发表的东西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有了自己的新媒体,那些视频、音频、趣事、游记、图片、花絮……甚至比刊发的文字更有意味。目前看,仅存的几家武术杂志,仍在惨淡经营,社会影响力更是大打折扣,现实虽然不乐观,但机会犹存。加油吧,中国的武术媒体,你们不该自我消亡!

武学、武术、武人、传媒……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我虽远离武林,但心并未远离,甚至随着年龄增大,我对武林又多了一份牵挂,一种说复杂、不清楚的感觉。喜欢回忆,喜欢玩味过去的人和事,也许我老了吧,哈哈!

赵丛君:您对中国武术圈也很了解,能否呼吁一下如何能振兴中国传统武术事业呢?

蓝石:跟谁呼吁?跟社会呼吁?没用。跟国家呼吁?没人理你,各门派自己玩,倒也不会失传,如果认可目前这状态,也不用谈什么振兴不振兴,常态而已。如果非要搞什么振兴,那一定是国家机构真心重视,从国家、民族、文化的层面实施振兴战略,把武术上升到民族文化、国粹的高度,从传统中挖掘真东西,鼓励真东西,才会大发展。不过需要等待,需要武林届有识之士耐得住寂寞,继续传承武学,等待机缘到来。国家不重视,咱们也只能呼吁一下,没有很大实际作用,只是对得起良心而已。

赵丛君:如何能让中国人有一颗尚武、爱武的心,并且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地去练武呢?

蓝石:中国人并不缺乏尚武精神,但如今商业社会初兴,人心浮躁,武道式微,真正懂武、习武的人越来越少。但我并不悲观,随着时代发展,随着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大众会慢慢发现武学,武术的好处。当然,这也离不开当下有识之士、武学传承者的艰辛付出,凡事有因果,我相信武术一定会迎来良性发展的契机,作为民族文化和国粹,不可能永久沉沦!

 

【蓝石自传】

蓝石,籍贯北京,1962年出生于古凉州——武威。年少贪玩,于读书之余,蹿房越脊,武打弹弓,花鸟鱼虫等等,几近玩物丧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任《武魂》杂志主编,与武林中人友善。游走传媒行业多年后,退出江湖。生性散淡,喜诗词、书道、武道、烹调、民俗……百事无成老又催,唯信奉道不远人,皆靠自悟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