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

 天地虚怀xia 2019-03-02
     2015年12月19日夜23时40分,中国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仙逝。又一位德艺双修,懂武术真谛的传奇人物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在海外搏击充斥内陆市场的时候,当众多的家长不懂传统武术而盲目的给孩子投资跆拳道的时候,当新生代的武友在争议实战传武与现代搏击的优劣的时候,还有一批历经民国到建国,再到新世纪的武术人,他们传奇的一生,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京武功夫努力挖掘的,借助新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传习武术。

     让我们一起缅怀“沉醉”于中华武术文化传播的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

  

神拳大龙蔡龙云

神拳大龙蔡龙云

  1943年12月13日,

  由上海报界著名摄影记者康正平拍下的历史画面

  ---年仅14岁的蔡龙云在上海击败俄国拳师马索洛夫

  

  蔡云龙所获荣誉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竞赛获优秀奖。

  1954年进国家队任政治辅导员、运动员。

  1960年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

  1978年晋升副教授 1985年晋升教授。

  1983年任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组副组长。

  1984年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

  1985年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

  1986年任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

  1998年被国家体委、全国武术段位考评委员授予九段。

  蔡云龙出版专著

  《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华拳》,《五路查拳》,《武术》,《剑术》,《少林寺拳棒阐宗》等十余部

  

  上海体院蔡龙云大师工作室,办公桌上方挂着“敦厚周慎”横匾,蔡龙云先生忙着为我们倒茶让座。对于冠于“武术大师”或“武术泰斗”之尊,他都不以为然。蔡龙云一再强调说,自己和父亲蔡桂勤一样,仅仅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而谈起练武经历时,蔡龙云娓娓道来:“我是山东济宁蔡行人氏,出生于一个世代练武的家庭。曾祖父蔡公盛,精于技击,喜锄强暴。父亲蔡桂勤、叔父蔡桂俭,都是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受家庭熏陶,我从小就跟父亲练功习武。4岁开始学练下腰、踢腿、站桩、拿大顶等武术基本功;6岁开始学练基本功拳法和拳路;8岁开始学练华拳及枪剑等器械;9岁开始学练打桩、踢桩、打沙袋、打绷子等技击基础功夫;而后进入技击实战练习。”

  “我小时候学武,父亲对我练功要求非常严厉,稍不满意就挥鞭抽打。平时,他又特别对我注重气质的培养,经常讲述革命者的爱国事迹,并用古代民族英雄的形象来启发和鼓励我,培养了我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怀。”蔡龙云深有感触。

  敢与西洋拳师打擂台

  回首往事,今年86岁、精神矍铄的蔡龙云仍记忆犹新。上世纪40年代,中国人被耻笑为“东亚病夫”,西洋拳击界的一伙人曾多次向中国武术界进行挑战。蔡龙云的父亲蔡桂勤与著名武术家王子平等武林前辈,为了给中华民族争气,选出8名选手应战,其中蔡龙云年龄最小,仅15岁。

  1943年11月13日,中国武术和西洋拳击对抗赛在沪举行。经过预先抽签,蔡龙云的对手是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索洛夫,年约30岁,体格魁梧,技术全面,步入赛台时,那股傲慢的神情,使得不少观众为小个子的蔡龙云提心吊胆。

      面对强手, 蔡龙云牢牢记住父亲临赛前说的话:“为了咱们中国人的尊严,你要灵活多变,沉着应战,一定要把西洋人打败。”开赛锣声响了,马索洛夫凭借高大的身材,像一头下山猛虎向蔡龙云扑来,并且施以一系列的直拳连续猛击蔡的脸部,他左右躲闪,仔细寻觅对手的破绽,凭着11年练就的“连环”手法和“迎面三腿”向对手展开了有力反击。他采取长短拳法兼用,上下连环兼攻,刚柔相济,使得对手防不胜防。马索洛夫难以招架,头部不时地受到重击,一次又一次地被击倒在地,上场时的那种傲慢劲早已荡然无存。不出五分钟,刚打了两个半回合,马索洛夫已被摔倒12次。第三个回合即将结束时,马索洛夫孤注一掷,倾尽全力,猛然突击,朝蔡龙云脑门狠狠冲出一拳。他早有准备,一个下蹲,飞起一脚,正中对手腹部,只听得“啊”一声,马索洛夫高大的身躯晃了两晃,倒了下去。“……七、八、九、十”,裁判员数到十时,马索洛夫躺在地上仍无反应。高大的洋拳师竟败在中国的一个小孩子手下,赛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由于蔡龙云小名为“大龙”,从此武林人士就送了他一个“神拳大龙”美誉。

  武术的老前辈,曾这样称赞蔡龙云的拳法:“动如本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

  而曾经风靡一时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在电影代表作《龙争虎斗》中,表演使用过的得意之技“击步三不落地旋风脚”等动作,便是早年从蔡龙云专著的《一路华拳》、《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书籍中学习、并经过刻苦训练而得到的武艺。

  潜心撰写《华拳》丛书

  光阴似箭,蔡龙云大师工作室成立已将近6年了。人们欣喜地看到:为了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需求,蔡龙云教授对原著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剑术》(现为《剑术运动》)等书籍进行了系统地修订和增补,已经于2013年再次出版发行,而且有了外文版在国外广为流传。

  “我计划撰写12路《华拳》系列丛书,总共12本书,目前已经完成一至六路《华拳》、大约120余万文字。丛书全部完成,大约还需要2至3年。我目前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它时间几乎都扑在编撰《华拳》系列丛书的工作上。”蔡龙云教授如是说。他还谈到,挖掘、整理和撰写这套武术丛书,就是为了不使华拳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项目失传,而且要发扬光大,既可以让专业的武术运动员练习和比赛,又便于让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和使用。

  上海体院武术学院副教授蔡纲是蔡龙云第二个儿子,子承父业,他从小就练武。近年来,蔡纲与来自外省市的武术青年教师王继强和席饼嗣一起,为了父亲编写《华拳丛书》拍摄图片而担任华拳动作的替身“演员”。他们在练功房,严格按照蔡龙云的要求,一遍又一遍练习华拳。他谈起父亲蔡龙云时是一脸的敬仰:我的父亲自奉节俭,谦虚待人,从来不以大师自居。他性格豁达开朗,潇洒闲逸。琴剑楼是我家居住一间小楼的室名,以前经常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师生或武友论武说道,谈笑风生。空闲时,父亲亦会弹奏几曲古琴,泼墨挥毫几笔。他时常对我和大哥说“琴如人生,字如其人”,闲情雅致间,承载着一种很深的哲学和审美理念。他教育我们用琴、字正音正心,从而达到严谨治学、修身养心的过程。如今,他为了静心编书,琴剑楼已成为父亲编写《华拳》续集的地方,他孜孜不倦,勤奋工作,即使在酷暑闷热难耐的晚上,他仍然坚持写作。由于老花眼,他时常借助放大镜手写并修改书稿中文字或路线的每个细节,为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倾其心血。

  为配合蔡龙云教授书稿拍摄图片的武术青年教师王继强和席饼嗣说,蔡教授在编撰《华拳》系列丛书的过程中,他十分讲究一招一式的规范和准确性,不仅毫无保留、手把手地认真传授武艺,而且他身教言传,像对待小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经常嘘寒问暖。然而,他即使在寒冬腊月,教学时连续做武术动作1至2个多小时,还是不肯停下来休息片刻,他的“只争朝夕”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以弘扬中华武术为己任

  曾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的蔡龙云教授是我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武术九段,武术国际级裁判员。他擅长华拳、少林、太极、形意诸技,尤精技击,是我国武术界公认的一代宗师。

  蔡龙云几十年“沉醉”于研究中华武术文化之中。在访谈中,蔡龙云先生说,武术以“体势”分类,其拳术可以分为:工、行、醉、绵、劲、别六种。华拳则是工、行的“结合体”。剑术可以分为:工架剑、行剑、醉剑、绵剑四种。说话间,他站起身来,他拿起剑,比划着握剑把的方法,他边做边说,要随着不同剑法的变化,分为满把、螺把、压把、钳把、刁把五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蔡龙云教授表示:“我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有意义而喜欢的事情,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多的称号和荣誉。我愿意用毕生的精力,广泛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促进和推动中国与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