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梅田笼衣屋里行

 风吟楼 2019-03-02

梅田笼衣屋里行

作者 | 彭妙艳

接近日落才赶往梅田村,等到从安民围出来,因为走错一条巷道,竟致迷失汽车的停泊处,转了一个圈,在老乡的指点下,总算回到进村的原点。在人生旅行史上,这是很值得回味的一次。

实在地说,那天的到梅田,是因为顺路。对于南阳山中普宁船埔镇的这个乡村,因为有着在周围难得一见的围龙屋,所以有心心念念一睹风采的心愿,而那天到下营观赏梅花,便利用归途顺道之便来践此愿。当然这也就是梅田“有料”之故,如若不是,周围那么多山村,怎偏偏选择了它。

前些时间,因为参与普宁地名普查材料的审核检查,我读过有关梅田人文记载的有些相关文献如《吴氏种德堂族谱》《南阳山区人民革命斗争史略》等,已经了解到这个由着寨顶、营中径、格仔里等八九个自然村组成的梅田村,其主要居民吴氏,始祖三湖公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由福建永定县辗转来此创寨。这位铁匠凭借自己的技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现在吴氏已繁衍至四五千人,散居于海内外各地,其中可称“人物”者也非稀罕。如第三四吴思贤,传承铸锅产业,由于擅长经营,乃至成为南阳山区船埔头墟的创始人,并捐建埠头的关帝庙,而后进惠来县城发展,以至有力捐建县城城墙,获封“例监”。第五世吴应奎,有古豪侠之风。康熙间,流贼四起,他作为府学生员,肩起守卫家乡的责任,主动呈请设置梅林、黄沙庵、高塘凹、河婆等南阳山区营汛以防御,使地方得以安稳。各版的府、县志均记载这一时期南阳“居民帖席,应奎力也”。至于现代族人吴一龙以精湛的医术,而当选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还有不可胜数的企业家,显示了梅田人勇于开拓、创业的精神与成就。

 作为山区古村,梅田遗留着不少格局、规模、工艺各异的传统建筑,见证着南阳山区客家人在居住条件、环境创造中的脚步与历程,其中那些带着“楼”字的围屋如绍德楼、润德楼、燕翼楼以及升兴围、永兴围等,都反映社会治安不稳定时期,山区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护卫家园的生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性与民俗。这些可以提供建筑更主要是社会、文化研究价值的传统建筑,有的已经因为年久失修荒芜或倒塌,乃至已被改建,使其保存的集体记忆日渐消损,固然减少怀旧的寄托,而成一种遗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质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鱼与熊掌”选择的艰难这样的社会文化的保持与发展问题,同样为梅田的村民所正面对。

而焦点,更在寨顶的“安民围”。安民围是普宁现存唯一的客家围龙屋。与同一地区的潮语地区围厝,在清乾隆时期完全定型不同,客家的围屋建设,一直处于发展、丰富的过程中。其传承、融合与创新的过程,推出了圆寨、四角楼、走马楼、围龙屋等多种格局与构造,我们今天以围龙屋统称,是以最大公约数出发。客家人的创造力,在这些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可于现成理论上继续探索的空间还很大,而梅田寨顶安民围又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传安民围是梅田吴氏始祖三湖公发达之后,聘请地师许汉云选址营建,以安顿子孙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如同其他客家围龙屋,这处建筑分为建筑主体和禾埕(潮州地区称灰埕、大埕)两部分。主体建筑约5000平方米,由两圈屋舍和中心的祠堂组成。正门向南,穿过两圈屋舍,连通祠堂前埕。祠堂为“永惠堂”,已毁而无存。整个建筑群的平面前方后圆,大似椭圆形。屋舍环祠堂建设,由内向外,渐次抬升,宛若一个聚宝盆。而构墙工艺,内部基本以砖、石构砌,外围则下层石砌,上面以三合土夯筑,外观壮丽,而内部灵秀。跟大埔大东镇花萼楼大体相同,屋舍分为二截,前屋后楼,前部是生活区,后部为起居室。卧室、灶间、浴堂,储藏设备备具,而且每家每户前面都带一个小院,能够满足于各家的日常生活。而巷道纵横,把整个建筑群连贯起来,采光、排水系统完善。唯独水井设于围外禾埕一角,大概是出于风水的需要。

正是这井在围外,同时也为了表示围的高大坚固——或者也是史实,相传:曾经有着一伙从五华方向而来的强盗,行至梅田,发现安民围这座大屋,估摸是个富庶的家族所居,就发动围攻,但都被从围楼上打下的石头击退。这些也是客家人的强盗明白,围屋内的地埕肯定都是由卵石铺石铺成,这是屋主变相储存的武器,如要急于强攻,必遭沉重打击。而他们发现围外的水井,以为这是围内居民的死穴所在,只要守住它,围内必不战而降。然而围困数日,却没有发觉围内因水告急的迹象,反而看到居人从窗口向外晾出的衣物,水不断地滴下来,估计围内还有水源,在此待下去不能有所收获,于是悻悻撤走。原来这是一位老太婆想到的空城计,她让人用自家酿制的米酒把衣服淋透,然后放到外边强盗看得见的地方去,估计看到还在滴水的衣服,强盗就会联想到围内可能还有水源,于是失去围攻的信心,自动散去。后来,果如所料。这故事,至今为村人所津津乐道。

有一点非常重要,而必须揭示。当地人对于安民围这类建筑组群的叫法,不像后来官方所叫的围屋、围楼或围龙屋,而叫作“笼衣屋”(有人误作“砻衣屋”),这是这类建筑物最准确、最形象与最有内涵的称呼,在其附近的陆丰,就有一地方直接叫笼衣屋的。笼衣屋什么意思?就是形状、性质与功能像鸟笼外面罩着一围布的屋子。考之笼衣,其作用有三:一是创造一个小环境,防止外来干扰,让鸟安静舒适地生活。鸟对快速移动的物体与环境非常敏感,移动时搭上笼衣阻断外境景物移动的干扰,它就会安静下来,而不乱扑棱。二是新鸟驯养时,如果有着一层半透明的笼衣作为遮挡,它就会因为没有打扰而开食快,入群速,使驯养事半功倍,减少养成翻跟头等坏习惯。三是有了一层笼衣,就可防止鹰、蚊虫、伯劳等鸟的侵害,使其具有安全的生活感,没有不断仰头、爬笼等焦躁情绪的困扰。组群的匾额叫“安民围”,不正是这种笼衣建筑的最好点题与注脚?在功能上,它不但具有防御、保卫的诉求,更有安养、宜居的构想与作用在内。非但这处围屋如此,几乎所有的客家围屋,都是同样的设计理念。

梅田笼衣屋,作为典型的客家组群建筑之一处,体现了南阳山区客家人艰难创业的历史,见证了客家人的无穷智慧,也反映了客家人秉持儒家传统,为中国式农耕文明注入时代和区域元素的创造。

笼衣式的安民围,它可以供人观赏、寻味的,委实太多太多。尽管它已快成废墟,散发着无限荒凉,然而,一股文化的生气,依然在这空间飘逸。

一路寻思着那些未解的奥妙,以至在村里迷了路,回忆起来,可知当时情感是怎样的投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