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夏承焘《二晏年谱》,本篇与前篇(芙蓉金菊斗馨香)创作时地相同,都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秋天在汴京所作。两词都以木芙蓉和菊花起兴,但所抒发的情感和所创造的境界却决然不同:前一篇抒写登高怀远时的旷达之怀,境界高朗;本篇写才子佳人秋日的“幽怨”,情调凄婉而忧伤。此词以凋零的花朵起兴并以之作为象征,抒写秋深时节分离的男女双方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木芙蓉和菊花在西风中凋谢,心事“重重”,满怀“幽怨”,并“和露”而“泣”,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和咏物,而是借物写人,写秋日分离中的情人。下片直接写到人,以“谢娘愁卧,潘令闲眠,心事无穷”与上片的金菊芙蓉摇落愁惨之状相呼应。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抒情境界,相思主题得以尽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