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和大视野】战斗民族的铁血与柔情

 瘦牛轩 2019-03-03
导语
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二战东线战场的主要力量,前苏联军队阵亡916.48万人,平民死亡1740万人,伤者不计其数。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战火、饥饿、寒冷、死亡,如同厚重的阴云一般笼罩在前苏联天空,也笼罩在每一位士兵和平民的心里。
本文精选的12幅油画作品,均为前苏联时期战争题材,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主义画作,对战争进行了深入和细腻的刻画。由于该类作品范畴的精神主旨是教育人民,因此作品均为情节性的主题性绘画。也正是基于此,写实主义必然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这些作品的作者虽然都不是知名的画家,但从画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构图、色彩、明暗关系及笔触的运用,都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功底。这些画作完整地继承了俄罗斯油画的传统美学品格,深沉、厚重,富于人文主义精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丰富的情感。请看出身艺术世家的鉴赏家俞妮娜女士按照“军队出征、亲人送别(战争到来)——硝烟弥漫、民不聊生(战争打响)——军人回乡、悲喜交加(战争结束)”的时间主线对这12幅油画逐一品鉴。
一、战争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图一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韩愈《谁氏子》
图片
母亲无助地站在那里,眉眼低垂,脸上露出悲凉的神情。她紧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让泪水夺眶而出。儿子则不忍直视母亲悲伤的面容,握紧拳头决然地转身奔赴战场。
画作通过两个人物形体结构的动态刻画,使画面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张力,让观者瞬间融入这离别的情境,感到深深的心灵悸动。
天空中密布的乌云,进一步烘托出战争气氛的凝重,但乌云下露出的天空则给人留下战争胜利、乌云散去的希望与期待。画作下部水田的倒影勾勒出了送别的特定场景,同时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蒿草的颜色和母亲头巾的颜色与整体色调形成对比,丰富了色彩过于单调的画面,给人些许温暖的视觉感受。远景的人物与前景的人物相互呼应,既富有动感,又体现了构图的稳健与均衡。
图二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喀秋莎》
图片
夕阳西下,年轻的妇人站在落日余晖中,神情专注地凝视着远方。通往战场的道路上,爱人的身影渐行渐远。天空中,乌云遮住了大半个太阳,战士在缓缓地走向乌云深处,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生死未卜。
作品运用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将画面中的女人刻画得顶天立地,尤如一尊神像,矗立在画面的一方。在乌云的间隙中,阳光射出,染红了片片白云,使天空中呈现出一抹晚霞的瑰丽。“女神”沐浴在霞光中,象征着战争年代,当男人们在疆场浴血奋战时,后方的女人们也同样卓绝勇敢,坚忍顽强,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经受着种种苦难和磨炼。
画家用两块浓云与“女神”的视线形成一个夹角,引领她的目光追寻着爱人远去的背影,表达了一种心随君往的意向,展示了女人如水的另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俄罗斯妇女之饱经忧患与柔韧担当或堪为榜首。画家也许是想从对“女神”的刻画中传达出这种指喻。整个画面运用了虚实的强烈对比,略去了人物细节的描绘,在以太阳和乌云为象征的背景下,除了两个深色的人物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景物,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通过从写实走向抽象的过渡,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
图三
还没有摆脱那些诅咒,
那些逝去的战争的耻辱,
勇往直前!伟大国家的自由
帮我们将这些摆脱。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年轻的三月》
图片
这是一幅多人送别的画作。构图主次分明又疏密有致,人物的对比前实后虚,树木的对比前疏后密,拉开了空间的远近层次。
画面右边泥泞的道路把人们的视角从前景延伸至远方,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漫长。在狂风中颤抖的树枝和被吹弯的树冠,似乎在彰显着俄罗斯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整个画面的基调是一片蓝灰色,但小路边大块枯黄的草地与主色形成对比,渲染出秋冬之季萧杀的气氛,既强化了离别的主题,又突出了前景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在这里,你仿佛听见了爸爸对女儿的叮咛,看到了妻子对丈夫的不舍,感觉到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但当强敌入侵,家国蒙难时,所有的男人都舍弃了儿女情长,毅然从戎,不惜牺牲生命为祖国而战。
二、战争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图四
你将会幸福的生活下去,
你会像个天真的孩子在天空中飞舞 ,
来,为了生命,
勇敢的兄弟,
让我们好好活着。
——柳拜《为了》
图片
这幅作品选材视角独持。一个俄罗斯战士将自己不多的食物分给一个流浪的德国男孩。人物身份的设定与交战国的敌对状态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独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感受到:爱心这一人类本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是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
战士满身泥泞地坐着,双手松弛地搭在腿上,手指夹着一支烟,在这难得放松的当下,他面对着眼前专注吃东西的小男孩,凝神静默,思绪飘向了远方,他或许也在思念远在家乡的孩子吧?
画面多用暖色调,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温馨。路边的绿草黄花,照在孩子头上和战士脸上的那缕阳光,使整幅作品充满人性的光辉。
图五
我爱你,
如同生命短促的螟蛾爱着火焰,
为爱情而疲惫,因思念而痛苦。
我爱你,
如同人们爱着难以破解的梦境:
多些阳光,多些幸福,多些生机与春天。
——米拉·洛赫维茨卡娅
《我爱你,如同大海爱着初升的朝阳》
图片
这幅作品用单纯的色调构成,对爱情这一不朽的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故事或许发生在战地临时医护所的附近,远处砖土色的病房依稀可见。近处是女护士浣洗晾晒的衣物和绷带,在绷带的“掩护”下,藏着一对年轻的恋人,他或许是她救治的伤员。
画面中白色的绷带是死亡的象征,人物身着的绿色军装则代表着生命与希望。生与死在一对情侣的热吻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家对色彩的处理很见功力。前景明亮的白色绷带凸显出绿色的人物轮廓,中景白色的床单、白桦树、小河边的芦苇花,多种白色形成了点、线、面的对比与呼应,使画面产生了动感。整幅画的色彩关系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典型性的主题设定则无声地昭示:即使是随时都会降临的死神,也无法泯灭人们对幸福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图六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杜甫《兵车行》
图片
这是一幅充满悲悯情怀的画作。战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男人们都已奔赴战场,后方只有老幼妇孺去承担全部的劳作。
画作前景集中刻画了一组拉犁的人物,五个人形态各异。右边两个戴白头巾的大约是少女,拼尽全力俯身前行,中间戴蓝头巾的妇女年纪稍长,动作已显得力不从心,最左边的老年妇女身体非常羸弱,无力地扶住横杆,从表情看完全是勉强支撑,中间的儿童身形消瘦,赤着双脚,战争岁月的艰辛跃然纸上。整体构图用人物组成斜向主轴,使画面主体鲜明又不失呆板。田地里觅食的乌鸦和伫立在一旁的小狗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使作品的写实性更加突出。
这幅作品无论是就形体动作的准确、生动,服装搭配的真实、协调,还是构图关系的精到处理而言都堪称佳作,令人不能不对俄罗斯油画艺术高超精湛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由衷地赞叹!
图七
保卫战的残酷,超乎他的想象,
城里100万百姓,死于寒冷和饥饿。
——左岸
《斯大林手中的125克黑面包》
图片
在阴暗寒冷的小屋里,母亲正在为孩子们切分仅有的一块黑面包。作为哥哥的男孩子,看着这不足裏腹的食物,露出忧伤的神情。少不更事的小妹妹则用极度渴望的眼神紧盯着妈妈手下的面包。母亲的手并未停歇,她要把自己那份再切下一些,让可怜的孩子们多吃一点。
窗外邻近楼房顶部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象征着艰辛岁月如严冬尚未过去。作品以极其平常的场景折射出:战争带给普通大众的苦难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处理得十分严谨,既真实又强化了艺木表达。屋顶和母亲身后铺陈以浓重的阴影,中景是一扇窗,光线从窗外照进室内,这一明一暗,把人们的视线聚焦于桌上的面包和孩子的面容。窗框的纵向走势与母亲的动作相互呼应,似乎可听到切面包的声音隐隐传出。对小女孩的刻画更是匠心独具,那将将露出的双眼,不仅表现了孩子的幼小,更使孩子那启盼的眼神成为焦点,催人泪下。
三、战争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图八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佚名《十五从军行》
图片
一名从战场归来的士兵孤零零地伫立船头,远望着故乡,等待渡船靠岸,与阔别多年的亲人团聚。极目望去,河对岸的故乡房舍俨然,碧草如盖,那是他曾经魂牵梦萦的家园。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虽然战士背面而立,但那微微下垂的肩膀、略略含收的胸膛和木然直立的双腿,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他那忐忑不安的心境。
作品将人物放在画面正中,以他为焦点,在这样的对比下,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水面显得更加开阔。在光的运用上,画面呈现出典型的丁达尔效应,阳光透过天空中两块浓重的云彩直射下来,投射到对岸的村庄和水面上,画中的人物也被逆光勾勒出更加立体清晰的轮廓。这样的安排似乎是要对人物的不安情绪加以渲染,但穿过云层洒向故乡山山水水的灿烂阳光,还是给整个画作启示了明朗的前景。
图九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杜牧《 归家》
图片
战争结束了,战士从战场归来。听到他临近家门的脚步声,妻子飞奔而出,扑向他的怀里,与丈夫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丈夫回以热烈的亲吻,几乎把妻子抱了起来。这是经历了无数苦难后情感的集中迸发,在这一刻,幸福定格!画面中丈夫和妻子都沒有面部描写,但准确的形体语言却把重逢之际,喜极相拥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画中小儿子抬头仰望着爸爸妈妈,尽量伸长手臂试图把他们都抱住,再不分离。年迈的老母亲手扶门框,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整个画面尤如舞台上聚光灯下的一幕,剧情进入高潮,人们的心也随之跃动。
图十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佚名《木兰辞》
图片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客厅里,年青的士兵从战场载誉归来。全家老少满怀喜悦围绕在他的身旁,就连邻居也被欢声笑语感染,过来分享这难得的快乐时光。
作品是一幅群像组图,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极其生动传神。年轻英俊的战士身姿挺拔,笑容灿烂。年迈的老奶奶一手扶着孙儿的肩膀,一手指着他的胸章,为有这样的英雄后代感到自豪。欢快的表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屋子中间的小男孩则显示出好奇的神情。
整幅作品描绘了近十个人物,但多而不乱,视觉效果和谐饱满。人物衣着、服饰的色彩搭配颇具匠心。爷爷的深色上衣凸显了老年男性的沉稳,奶奶的白色上衣既强化了阳光透进窗纱的效果,又突出了人物的中心位置。在老奶奶的蓝色围裙、前景妇女的蓝色裙装和餐桌的蓝色桌布中,画家安排了一个红衣服的小男孩,这一抹暖色打破了几种蓝色营造的略显单调的色彩格局,使色调既丰富又不失和谐。
作品的亮点体现在小男孩身上,他歪着头打量士兵,好像心里在问:这是谁呀?从中暗喻了战争的漫长。
图十一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
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图片
一扇洞开的窗占据了画作的大部分空间。窗外,梨树的枝条恣意伸展,满树的白花缤纷如雪。窗内,归来的战士与爱人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虽然看不到他们的面容,但那紧紧环绕的手臂却如无声的语言,道尽了生离死别的忧患与劫后重聚的欢欣。
作品运用窗框为边界,将观者的视线聚焦于窗内的恋人,在突出了主体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房间内主人公故事的无限想象。
整个画作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和无限生机,窗外盛开的梨花充满象征意味,既代表着纯洁的爱情,又预示着生命的希望。战争结束了,美好的生活即将来临。这动人的场景使那些经历过战争苦难,饱受过战争摧残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图十二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图片
战争结束了,一位满怀喜悦与渴望的女战士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然而,迎接她的不是亲人们的欢声笑语和热烈拥抱,而是两扇紧闭的院门和一把冰冷的大锁。是亲人罹难、家园不复,还是逃亡迁徙、空留故室?绝望的女战士不由得伏在门板上失声痛哭。
画面顶部深蓝色的天空勾勒出傍晚的幽暗,院内干枯的树枝在暮色中依稀可见。院外,锈迹斑驳的大门前长着丛丛野草,过往家人手植的花木已近枯萎凋零。女战士的背包失手丢在脚旁,衣背上褶皱的裂缝仿佛一颗被撕碎的心……这种种细部描写如烘云托月,紧扣主题,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既使是再黑暗的人生也会潜藏着希望。画家赋予女战士左侧背部的一束光,与整幅画作沉重的基调形成强烈的反差,象征着生的光明,昭示着坚强地活下去是对遭遇的一切苦难和不幸的超越,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结语
叶夫图申科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叫做《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诗中写道: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那就请你们去问问
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
还有白桦和杨树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
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
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不仅为自己国家
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
也为全世界的人们
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战争是人类的噩梦,战争中生灵涂炭,家国尽毁,文明倾覆,山河破碎!这组战争题材的画作,虽然沒有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但却截取战争中一个个剪影,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苦难。与此同时,人性中最朴实、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也在战争这一宏大叙事背景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些动人的画面似乎在共同呼唤,呼唤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和平的崇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我们关注时代需要的。
公众号:taihezhik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