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百年前的理财大师——沈万三

 吴越尽说 2019-03-03

六百年前的理财大师——沈万三


周德华 沈庚南 屠振雷著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一个商人,他的致富本领与经商的理念,使他在数十年间聚财无数,也使他的声名远播天下。先生曾说:沈万三是“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其实,沈万三与我们吴江有着难舍的情缘。

一、沈万三与盛泽

明初沈万三富甲江南,名闻天下,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

 

沈万三之暴富,众说纷纭。大致有四种说法:即聚宝盆说(《挑灯集异》)、点化(金)术说(《近峰闻略》)、汾湖陆氏说(弘治《吴江志》《青浦县志》)及通番说(乾隆《吴江县志》)。前二说颇为荒诞,毋庸论说。

据《周庄镇志》载:“万三父沈祐,元季由湖州南浔镇徙居(周庄)镇之东垞,以躬耕起家,富(沈万三名)亦尝力地穑事,能推恩以周急难,人皆以长者呼之。”其后来之富甲天下,吴江青浦二县志均谓得之于汾湖陆家财。弘治《吴江志》记述,“汾湖陆氏宅在二十九都元季富室也。国初,其家长号采芝者,悉以田产送沈万三,家资散之亲族,夫妇出家云游而去,人皆笑之。后沈受祸,人皆服其有见。”从以上二段看来,沈万三原是勤劳农民出身,也许由于人缘极好,赢得陆采芝赠予的田产。但此段语焉不详,对陆氏赠田产的细节和数量均未说明,后来沈万三虽然成为“田宅跨于各邑”的大地主,也绝无可能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至于汾湖陆氏本人在吴江其他志书上并无记载,姑从阙疑。

乾隆《吴江县志》的另一种说法是通番,所谓通番是明朝朝廷海禁下私自与外国通商。《盛湖杂录》(沈云撰)说,“富既得陆氏之财,乃为海上贸易,与诸番交通,遂成巨富欤。”

明初,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交通的发展和各国交往的频增促使沈万三抓住机遇,从事海上贸易,其后的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步沈万三后尘的个例证。因而,“通番”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再说,沈万三之被抄家产中不少奇珍异宝,均外域所产。海外贸易需巨额资金,资金何来?陆氏赠的田(房)产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盛湖杂录》所言,实在是种带有推理性质的折衷说法。

 
 

沈万三早年居周庄,致富后,“田屋跨于各邑”,其行踪也及各邑。沈万三在盛泽的活动颇多,以至乾隆《盛湖志》竟误称沈万三本“盛泽人”。该志还说,盛泽南胜坊北胜坊皆“里人”沈万三所建。明初,盛泽市集雏成,《盛湖杂录》记述,沈万三于“明洪武初于盛泽建南胜坊、北胜坊以兴市廛。”这对盛泽市镇的发展,特别是以后绸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据《吴江丝绸志》记载,盛泽市河中段善嘉桥一带为明代绸市所在,近年来在市镇建设过程中曾出土日本、朝鲜、安南等国货币,其铸造年代相当于明代。当时,丝绸偷运出境,获利丰厚,出土外国钱币仅是一个线索。另外,乾隆《盛湖志》还有“粤闽滇黔,京省外国,悉来市易”之语。沈万三与盛泽丝绸贸易的关系有待探索。

从街坊的形成和建桥年份推知,盛泽市镇由东向西发展延伸,南北胜坊位于镇之东部,是盛泽最早形成的市区。乾隆《吴江县志》说:“市廛此日分千百,里第当年总万三。”《盛湖杂录》则更甚,说:“市廛皆其宅”。沈万三成了盛泽最大的房地产业主。

沈万三的宅第在斜桥之北,清末尚存万三井、洗碗池、厨房及大缸等遗址遗物。另外,还在归家浜及斜桥北建南书房及北书房。《盛湖杂录》形容两书房为“绮疏曲阑,歌姬并集。”《盛湖竹枝词》中有:“南北书房艳迹传,珠帘画栋说当年”之句。

沈万三之常居盛泽,主要原因是藏娇其第九位如夫人于斯。《盛湖杂录》对此有所记述,“筑九娘楼,以居其第九妾,今其地名楼下。”楼下在今盛泽镇荷花南霄村,清、民国时期为楼下乡建制。

九娘殁后,“葬中山桥东堍,坟上自生水仙花,去之复生,名九娘坟。”《盛湖竹枝词》云:“九娘荒冢水仙生,岁岁花枝照眼明,不见滇南夫婿返,陇头惟有鹧鸪声。”至凄至悲。九娘坟的实际位置在盛泽北的谢天港,其坟在1958年被掘毁。

(清)王致望《舜湖纪略)亦载“万三豪奢无度,九娘知其将败,请居别墅,万三许之,乃筑楼于我镇之楼下,究心绘事,所画水仙翩翩。”《舜湖纪略》上有蒋宝龄(子延)所作《九娘坟》诗一道:“富称敌国原不详,一请犒军身受殃。豪奢半世亦可有,芳名空自传九娘。九娘为谁乃小妻,荒冢三尺留湖西。当时玉貌定何若,想见背面常娇啼。黄金山高嗟易失,甲第连云易萧瑟。滇南远戍归未归?不及九娘葬乡国。”

乾隆《盛湖志》还记述,沈在盛泽西北俞家渡(今称桥北荡)四周广植红梨以添景象,由此改称为红梨渡。此处为盛泽镇通西北乡村的渡口,风光旖旎,夕照之下,分外妖娆,以故红梨晚渡成为盛湖(盛泽别称)佳景之一。民国年间盛泽红梨金石书画会即以此命名。

另外,镇东有前姚(窑)后姚(窑)二村,乾隆《盛湖志》以为“皆沈万三烧碗窑处,当地村民呼为万三窑”。50年代,登盛泽升明桥东眺,窑墩还历历在目。

沈万三之籍没戌边及亡故年份亦有多说,正统的说法出自《明史·马后传》,《辞海》中沈万三条目亦持此看法。沈万三名富,在其被抄家流放后,人皆谈“富”色变,讳言“富”字。《盛湖杂录》究其因说,“明祖崛起微贱,疾(嫉)视富人”同里之名,由此形成。据嘉庆《同里志》述,该镇“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土,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盛湖杂录》再加评说:“富土之名贾祸也,离合其文,改为同里。”

万三婿居同里,因受株连而败落,陈去病《五石脂》说:“同里之陆(氏家族),为万三秀沈富婿陆和仲族也,和仲居乡颇豪奢,其第宅有疏柳、走马桥等处。今宅久废为丛莽,而街(俗名新街)与桥犹存。

二、沈万三与沈庄漾

位于桃源镇与浙江南浔镇交界处的沈庄漾,水势浩荡。传说在元末明初,这里还是一块平地,江南富商沈万三老家的府第就建在一个名叫沈庄村的村子里。沈府高院大宅,围墙上两条巨龙盘踞,龙头在大门两侧,龙尾通到庄园屋后,气势巍然。沈家有长工、丫环数十人。沈万三全家迁居周庄娘舅家后,沈家庄院只作为休闲场所,沈家幼子常回来消暑度夏,见墙上巨龙翘首,张牙舞爪,经常把垃圾塞在龙嘴里玩,家里的佣人也把便桶里的粪尿直接倒在龙嘴里,再流淌到龙尾下的粪坑里。一名好心的丫环上前劝阻反被呵斥,没有办法,她只好每天用清水洗刷,以保持龙嘴的洁净。沈府家的一条黄狗也经常上窜下跳,用舌头把龙嘴上的污迹舔了个一干二净。

 
 

民间传说,当巨龙眼睛变成红色时就会成活变成真龙。附近读私塾的孩子出于好奇心,就偷了教书先生的红水涂在龙眼上。这天,这名好心的丫环正手握锅铲干活,身后窜出一条黄狗,叼了锅铲就跑,因沈家巨富连平常使用的锅铲也是金的,丫环急忙追赶黄狗,当追到陶墩地面上时,黄狗蹲了下来,丫环上气不接下气地也蹲下来,正举拳想打,忽然听得背后一声巨响?,站起来回头一看,只见龙嘴里喷出大水,翻江倒海,同时伴随着狂风大雨,顷刻间,沈家庄院已被大水冲毁,并渐渐下沉,变成了一湾清水,一口漾荡,从此沈庄村就变成了沈庄漾。漾畔黄狗和丫环蹲下来的地方,就被称为“逃蹲”,后改称为“陶墩”;丫环站起身后,拖着疲乏的身子,带着黄狗漫无目的地一直往东走,走到今青云村的一个寺庙时,就落脚休息一下,当地村民就把该寺庙称作“歇落寺”;再次上路经过一座桥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了,当地好心的村民就留她住了一个晚上,这座桥后来被称为“夜后桥”;第二清晨,天还没有亮,丫环就动身往回走,走到有一条小河浜的地方,天放亮了,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天亮浜”,天亮浜就是现在青云集镇所在地。

丫环回到陶墩定居后,以金锅铲作本钱,以黄杨木为原料,做了木梳到南浔镇上出售。由于丫环心灵手巧,精心经营,很快发迹。这位好心的丫环还毫无保留地把全套手艺传授给了陶墩的乡亲,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做木梳,大家忙时种田,利用空余时间做木梳,过上了“丰衣足食,利益盈增”的好日子。

 
 
 

关于沈万三发家还有个聚宝盆的故事。沈万三祖居沈庄村,全家靠捕鱼耙螺蛳为生。一天在河中耙到了似盆一样的东西,扔掉可惜,就带回中放置饲料喂养鸡鸭。起初并不在意,时间一长,发现放进去的饲料不见减少,但饲养的鸡鸭比以前长得更快。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鸡鸭虽照常到盆中觅食,但盆中的饲料依然如放进去时一样,不见减少下去。沈家知道一定是得到传说中的“聚宝盆”了,沈万三家因此发了起来,成了当地的的首富。“聚宝盆”的故事就这样传了开来。

过去沈庄村附近村里贫困的农户家中举办红白喜事因缺少桌椅,就向沈万三家借用,沈庄村淹没后借桌椅就成了难题,向其他村民家借用,一时又借不了那么多。有人异想天开,写一个借条,扔到了漾中,结果真的有桌椅如数浮了上来。天长日久,有人起了贪心,借了不还。从此,就再也借不到桌椅了。

沈万三家财大气粗,甚至连船上的链条也是纯金打造。沈庄村沉没时,连船只一并砸沉下去。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就是没有人找得到。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一位村民架着一条小划子船到沈庄漾中打捞水草,突然草耙带上了一条金黄色的链条。他心喜若狂,知道一定是粑到了传说中的金链条,他用力把金链条往船上拉。拉呀拉,眼看小船承受不了重量要沉没了,他赶忙跑到船尾寻找斧子,当拿到斧子时,金链条往水中淌下去要没有了,就赶到船头猛地往下一斩,金链条给斩下了一小块,但同时不慎伤了自己的手指。回家请大夫治疗,斧伤看好了,金子换成的钱也用光了。

三、沈万三与雪巷村

传说,位于南星湖东南的雪巷江像一条龙,龙头扎在白蚬湖。雪巷村的井川圩是龙嘴里含的明珠,雪巷必出巨富。明初巨富沈万三,发迹前从浙江逃难来雪巷村定居,母子俩先是在雪巷江西陈家帮工,沈万三是放牛娃,母亲则是陈家女佣。有一天,沈万三到井川圩放牛,前面有只野鸭在叫,仿佛是在跟沈万三打招呼。沈万三觉得很好奇,就追起野鸭来,追到一个坟坑头,不见了野鸭,却看到一个坟头,坟头洞内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到了晚上,沈万三母子俩去湖边把银子全部背了回来。从此,沈万三买田地、盖房子、做生意……当地有关沈万三的传说固然不可全信,但沈氏乃雪巷望族,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至今留存的石驳岸、河埠、木刻书版、古炮等遗迹足以说明历史上雪巷确实辉煌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