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临床骨科医生,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皮牵引、骨牵引、关节穿刺等等这些操作技术还熟练于心吗?今天早读就带大家复习一下骨科基本操作技术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石膏固定技术 石膏绷带(plaster bandage)是将无水硫酸钙(熟石灰)的细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绷带上,吸水结晶后硬结成型,十分坚固。
传统石膏绷带:传统石膏绷带即硫酸钙石膏绷带:较沉重、透气性及X射线透光性差,便宜。 高分子树脂绷带 :轻、薄透气性强、可塑性强、 X射线透光性佳、贵。 常用石膏固定类型 (1)石膏托(plaster support):在平板上,按需要将石膏绷带折叠成需要长度的石膏条,置于伤肢的背侧(或后侧),用绷带卷包缠,达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层,下肢一般12~15层。其宽度应包围肢体周径的2/3为宜。 (2)石膏夹板(plaster splint):按石膏托的方法制作两条石膏带,分别置贴于被固定肢体的伸侧及屈侧,用手抹贴于肢体,绷带包缠;石膏夹板固定的牢固性优于石膏托。 (3)石膏管型(plaster cast):是将石膏条带置于伤肢屈伸两侧,再用石膏绷带包缠固定肢体的方法;为防止肢体肿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在石膏管型塑形后尚未干硬时,于肢体前方纵行剖开,称之为石膏管型的剖缝 (4)躯干石膏(trunk plaster):是采用石膏条带与石膏绷带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包缠固定躯干的方法;如身体各骨隆突部位需加衬垫 石膏绷带固定适应证
石膏固定的原则
注意事项
二 小夹板固定技术 小夹板(small splint)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外固定材料,小夹板一般用厚3~5mm的柳木、椴木、杉木或竹片制成。小夹板外固定取材方便、简便易行,费用低,不需固定上下关节,便于早期功能锻炼。 小夹板的制作: 一、夹板: 夹板是局部外固定的主要用具。应具备以下三种性能:⑴塑性:夹板可弯曲成各种形状,一适应肢体各部外形,符合肢体的生理弧度。⑵韧性:能有足够的支持力,承担得起肢体的重力,起到外固定的支架作用,不致弯曲、劈裂和折断。⑶弹性:能适应肢体肌肉收缩和舒张所产生的肢体内部压力的变化。并由此通过夹板的弹性将力量作用于骨折端,发挥持续复位作用。 二、夹板的材料与制作 夹板的材料以就地取材为宜,凡具有以上三种性能者均可应用。在我处以地产柳木为材料。根据各部位骨折所用夹板的规格要求,制作出大小合适之夹板,抛光打圆塑形,内粘毡垫,外套步套,备用。 三、纸压垫 选用质地柔韧的毛头纸折叠而成。能维持一定体形,又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常用的有以下9种形状: 1、平垫:适用于肢体平坦的部位,多用于骨干部。 2、塔形垫:适用于关节凹陷处,如肘、踝关节。 3、梯形垫:适用于肢体斜坡处,如肘后部、族踝部。 4、高低垫:适用于锁骨或复位后固定不稳的桡、尺骨。 5、抱骨垫:呈半月状,用于髌骨骨折。 6、葫芦垫:适用于桡骨头脱位时。 7、横垫:用于桡骨下端骨折。 8、合骨垫:用于下尺桡关节分离时。 9、分骨垫:用于前臂桡尺骨骨折等。 四、布带 宽1.5~2㎝,用双层白布或4~6层绷带缝成,大腿用宽厚布带,上肢用窄薄布带。 小夹板的应用 在手法复位骨折后,按下列步骤行夹板固定: 1、外敷或贴消肿止痛膏药,再以绷带均匀缠绕患肢,切勿加压; 2、放置纸垫:将选好的纸垫,准确地放在骨折的适当部位,正确运用各种类型的纸压垫,并按两点加压,三点加压,错对加压等方法作用于骨折端。 3、安放夹板:按照各部位的具体要求,依次安放选好的夹板,由助手扶托固定。 4、捆绑布带:夹板外缠绷带后以四条布带捆绑夹板。近侧端一道留在最后。捆绑时先将布带双折对齐,平均用力缠绕两周。检查布带的松紧度,要求布带在捆紧后能不费力地在夹板上下移动1㎝为宜。 小夹板固定的适应证:
固定后病人的护理:
三 牵引技术 牵引技术是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作用于骨折部,以达到复位或维持复位固定的目的,同时也用于炎症肢体的制动和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治疗;牵引技术分为持续皮肤牵引、持续骨骼牵引、特殊牵引等。 一、骨牵引 骨牵引是在骨骼上穿过克氏针或斯氏针,安置好牵引弓后,通过牵引绳及滑轮连接秤砣而组成的牵引装置,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上,用以对抗肢体肌的痉挛或收缩的力量,达到骨折复位或固定的目的。 持续骨牵引适应证
穿针原则
常用的骨牵引 (1)股骨髁上骨牵引 适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骨折、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等。也用于陈旧性髋关节脱位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术前准备、由于软组织挛缩引起的髋关节畸形,以及用皮肤牵引无效者。 髌骨上缘,作一条与股骨垂直的横线,再沿腓骨小头前缘及股骨内髁隆起最高点,各作一条与髌骨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直线,交点即为针进出点的标记。消毒、局麻后,将皮肤稍上提,由大腿内侧标记点刺人斯氏针直至股骨。注意保护大收肌裂孔附近的股动、静脉及其分支和隐神经,保持针水平位,与股骨垂直,使其由大腿外侧标记点穿出,并使两侧牵引针外露部分等长。 安装牵引弓后进行牵引,同时床脚抬高20cm左右,作对抗牵引。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人的体重及伤情决定,一般为体重的1/7~1/10。 (2)胫骨结节骨牵引 适用于有移位的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等 将伤肢放在布朗牵引架上,助手牵引踝部固定伤肢。以胫骨结节和腓骨小头连线的中点作为外侧进针点,其内侧对应点作为出针点。 此牵引方法及牵引重量与股骨髁上牵引相同。注意进针应从外侧到内侧,防止损伤腓总神经。 (3)跟骨骨牵引 适用于胫腓骨不稳定骨折,膝关节轻度挛缩畸形的早期治疗 踝关节保持于中立位,以内踝尖与足跟后下缘联线的中点,为进针点。消毒、局麻后,用斯氏针,从内侧标记点刺人到跟骨,保持针的水平位与跟骨垂直,将针打入或钻入。使针穿过对侧皮肤并使牵引针两端外露等长 一般成人的牵引重量为4~6kg。 (4)尺骨鹰嘴骨牵引 适用于肱骨颈、干、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局部肿胀严重,不能立即复位者 沿尺骨鹰嘴顶点下3cm,作一条与尺骨背侧缘的垂直线;在尺骨背侧缘的两侧各2cm处,作一条与尺骨背侧缘平行的直线,两线相交点即为进出针标记点。助手牵引患肢并将其提起,消毒、局麻后,由内侧标记点将克氏针刺人到尺骨,从外侧标记点刺出。 (5)颅骨牵引 适用于颈椎骨折和脱位
二、皮牵引 牵引带包捆于患肢皮肤上,利用其与皮肤的摩擦力,通过滑轮装置,在肢体远端施加持续引力传递到骨骼上。皮肤牵引的重量一般不超过5kg。行下肢皮牵引时,牵引带不能压迫腓骨头部,以免压迫腓总神经,导致麻痹。
牵引方法 胶布宽度为肢体最细周径的一半,上端在骨折部位,下端超过肢体远端10㎝。也有特制的泡沫塑料带牵引。 注意事项
三、布托牵引 1.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轻度颈椎骨折或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根性颈椎病等
颈椎骨折脱位牵引复位 2.骨盆悬吊牵引 适用于骨盆骨折有明显分离移位者 骨盆兜用厚帆布制成,其宽度上抵髂骨翼顶点,下达股骨大转子,悬吊重量以将臀部抬离床面为准 四 关节穿刺技术 一、关节穿刺的目的 1. 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吸出关节内容物,如积液(积血)和分泌物进行检査,协助诊断及治疗(如用于各种关节炎之间的鉴别)。 2. 治疗
二、关节穿刺的操作技术 为了防止感染,在关节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方法: 1. 常规准备皮肤,用标记笔标出穿刺点后,再行皮肤消毒,术者和助手均应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 2. 穿刺点先注入局麻药,后用注射器16-18号针头垂直穿入皮肤并徐徐向前推进。当穿刺针头进入关节腔时,可感到阻力消失,并可见关节内液体流入注射器,也可让助手或术者在周围加压,以便使液体流出更畅通。抽吸完成后,可按需要注射药物或进行其他操作。 肩关节穿刺 1.患肢轻度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位。于肱骨小结节与喙突之间垂直刺入关节腔 2.从喙突尖下外侧三角肌前缘(最常使用),向后外方向刺人关节腔 肘关节穿刺 1.肘关节屈曲90°,紧依桡骨头近侧,于其后外向前下进针。此处关节囊表面最浅,桡骨头也易触及 2.在尺骨鹰嘴顶端和肱骨外上髁之间向内前方刺人关节腔 3.经尺骨鹰嘴上方,通过肱三头肌腱向前下方刺人关节腔 腕关节穿刺
髋关节穿刺: 1.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的外侧垂直进人 2.在大转子下缘的前面,与肢体长轴呈45°角向上向内进针。推进时应使针贴近股骨转子间线,约进人5~10cm可进入关节腔 3.在大转子中点与髂后下棘连线的中外1/3处垂直进针 常用的途径
膝关节穿刺:
踝关节穿刺 1.在外踝尖下缘,向内上进针,经外踝与距骨之间进入关节腔 2.在内踝尖下缘,向外上进针,经内踝与距骨之间进人关节腔 常用的途径
关节穿刺术注意事项:
五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 手法复位的时机
(二)手法复位方法
六 外固定架技术 定义 将骨折的远近两端用骨针或钉穿过,在皮肤外将穿过骨折两端的骨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达到使骨折对位和固定的目的,即为外固定架技术。 作用 1、能保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 2、可牵开骨折两端以延长肢体; 3、可利用加压技术,促进骨折愈合; 4、可以纠正早期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畸形。 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病人的转送,方便伤口处理; 2、治疗骨不连; 3、肢体延长术; 4、多段骨折; 5、不稳定的粉碎骨折; 6、关节融合术。 种类 1、单边式半针外固定架; 2、双边式骨外固定架; 3、四边式骨外固定架; 4、半环、全环与三角式骨外固定架。 使用方法 1、熟悉解剖,避免损伤重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针口处应用酒精敷料包扎; 3、慎选穿针的粗细及穿针部位,不能离骨折端太近或太远; 4、穿针在局麻下进行,穿针时宜使用慢速钻进针; 5、应每天检查外固定架连接部位有无松动以及针眼处有无感染; 6、根据骨折情况,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七 内固定技术 内固定技术在骨科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四肢、骨盆及脊柱疾患的前后路内固定。 一、骨折常用内固定物的种类及适应症 1、螺钉 ⑴种类:包括:①普通螺钉;②加压螺钉;③生物可吸收螺钉。 ⑵适应症:常与接骨板联合应用,固定各种骨折、少数情况下,单独应用就能达到稳定骨折的目的,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内踝撕脱骨折、肱骨内髁骨折等。 2、接骨板 ⑴种类:①普通接骨板,种类较多,多为钴铬合金制成;②加压接骨板。 ⑵适应症: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形态等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接骨板进行固定。骨折线的两端应分别以2~4枚螺钉固定,且应离开粉碎性的骨折线,螺钉必须穿过两侧的骨皮质。 3、髓内针 ⑴种类:①V形与梅花髓内针;②带锁髓内针;③弹性髓内针;④加压髓内针。 ⑵适应症:应用于治疗各种长管状骨的新鲜骨折、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以及病理性骨折,另外也适用于良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须行大块植骨的患者。 4、不锈钢丝 主要用于治疗髌骨骨折、尺骨鹰嘴、股骨大转子等骨折,行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还可用于捆绑粉碎性骨折。 5、骨圆针 选择各种粗细不同的骨圆针,用于治疗各种掌骨和指骨骨折以及不适宜用螺钉固定的骨碎片,粗的骨圆针可用于骨牵引。 二、脊柱内固定器械 1、脊柱前路内固定器械及适应症: ⑴种类:前路内固定物包括各种前路钢板、椎体螺钉、椎间融合器、人工椎体等。 ⑵适应症:适用于治疗脊柱骨折前方减压术后、椎体肿瘤切除术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前方植骨不稳定以及脊柱畸形矫形等的内固定。 2、脊柱后路内固定器械及适应症: ⑴种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椎弓根螺钉、椎弓根钩以及各种撑开、加压系统。 ⑵适应症:主要用于脊柱畸形的矫正、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柱骨折以及脊柱不稳定的内固定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