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好诗!全诗只有二十八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毫不逊色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3-03

张旭作为书法家被世人所熟知,他的草书超绝,被誉为“草圣”。张旭的诗歌鲜有人知,他的诗现存六首,都是描写自然风景的绝句。今天给大家分享张旭的一首《桃花溪》,虽然只用了二十八个字,但张旭诗中的桃花溪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似乎并不逊色。清人蘅塘退士甚至认为张旭的《桃花溪》“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那么,这首诗到底妙在何处呢?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一溪一桥,一矶一船,简单的景物便构成了诗人心中的桃花溪

这首《桃花溪》构思新颖,意境幽深,自成一格。诗中的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北,溪水的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桃花随风飘落,漫天飞舞,天地间、溪水上落英缤纷,宛若仙境。相传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处为背景创作的。张旭的《桃花溪》是借用《桃花源记》的意境创作的一首写景诗歌。

一溪一桥,一矶一船,这简单的景物便构成了诗人心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开篇诗人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中。旷野中野烟缭绕如云似雾,远远望去一座高桥仿佛凌驾在空中。“隐隐”极状野烟袅袅漂浮、若有似无之态;“飞”字写出了在烟雾缭绕中,高桥给人带来的视觉误差。在飘渺的烟雾中,远处的高桥好像临空而飞,而当看到桥的时候又感觉周围的烟雾好像“隔”在眼前的一层轻纱一样。动静相结合,暗示了诗人与桥的距离,巧妙地点出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也将读者带入了亦真亦幻的境界中。

面对桃花溪,诗人心驰神往

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站在高桥下、溪水边,诗人看着水中高低出落的岩石,树上的桃花从空中轻轻飘落在清澈的溪水中,感觉自己恍若走进了一个梦幻中的世界,一个“问”字写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诗人恍惚间以为溪水中的渔夫就是曾经寻访桃花源的渔人,那么他一定知道桃花源的入口吧!

于是,诗人以期待的口气问道:桃花随着溪水,日日夜夜不停地漂流;桃花源洞口,到底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诗人把溪水中的渔夫当成了《桃花源记》中的人物,他明知道《桃花源记》是虚构的,但他不问到底有没有桃花源,而是直接问那通向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这要怎样理解呢?

诗人欲寻世外桃源

这从侧面说明了这里的景致实在秀美,以及诗人欲寻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如果说在未见过桃花溪的景色前诗人只是向往桃花源的话,那么在亲临之后,他已经完全相信了桃花源的存在,所以也不必去问渔人是否有桃花源了。诗人实在太向往花源了,看着眼前幽幽小溪中随水飘零的桃花,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桃花林尽头那个通向世外桃源的洞口。

而这个问句也仿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在是情不自已。可见这个问话透露出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心驰神往,也流露出对世外桃源难觅的惆怅。因为他知道,这《桃花源记》本就是陶渊明理想境界的反映,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深幽山谷中,朦胧野烟,飘逸小桥,桃花流水,渔舟轻泛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构思婉曲,情景相融。读罢此诗,其悠悠诗意,淡淡惆怅,如天外之音绕梁不绝。即使现在的人们看到桃花溪,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我们也会抛去所有烦恼,赶走劳累,一路唱着幸福的歌。当我们身心疲惫时,不如出去走走,即使没有桃花源,寻一处自己的桃花溪,那也岂不是妙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