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文电影牛逼的源泉,原来是这个

 风霖舟 2019-03-03

姜文走上导演之路,最先要感谢的人,是王朔。

1992年春天,姜文去王朔家玩,闲聊中,王朔送了姜文一本最新一期的《收获》,上边登了他一个小说,叫《动物凶猛》。当晚,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个六万字的小说,躺下依然激动,凡心已炽,死活睡不着。

姜文决定,一定要把这个小说拍成电影。在那之前,姜文的身份一直是被导演指挥的演员。后来,姜文把《动物凶猛》拍出来了,取名叫《阳光灿烂的日子》,获誉无数,姜文自此走上导演之路。

此后,姜文的每部电影,几乎都源自他的阅读习惯。他爱看书,从书里找到很多好故事。《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盗官记》,即将上映的《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

姜文的电影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有牛逼的本体小说打底,牛逼的源泉,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品味,和对好故事的精准捕捉能力。

聊到姜文,插一个段子。当年我和一个朋友扯闲淡,我说《鬼子来了》真牛逼,他表示鄙夷,质问我,你真觉得《鬼子来了》牛逼?我说当然了,《鬼子来了》不牛逼,谁牛逼。他持续鄙夷,说老家他二姨招待客人就放《鬼子来了》DVD,效果倒是还行,气氛很欢乐。

我当场震惊,你们西安人这么牛逼,用《鬼子来了》招待人。他表示,《鬼子来了》很无厘头,看起来不费脑子,很适合招待乡亲。我震尿之余,思考了五秒钟,瞬间醒悟:操你妈,你说的《鬼子来了》是不是潘长江演的。

阅片量和阅读量一样,你阅的不够,就会陷入局限。再看姜文,他从阅读中,发现了更自由的世界,找到了更自由的姜文。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更像一种精神按摩,让你精神自由,在时间流转中,沉淀内涵。

我最近发现一个视频专访节目,叫「精神的壳」,采访一些文艺青年、中年和老年,我爱看这个。

专访里有蒋方舟。蒋老师上小学时,蒋方舟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书,因为她妈告诉她,法律规定,全国所有小学生在小学毕业前,都要写一本书。

从小就背负着写作任务,蒋方舟一路走到29岁,一路无奈地接受并放弃着外界给自己贴的标签,小时候的标签的是「神童」,后来是「少女作家」,现在变成了「相亲作家」、「恨嫁作家」。她已不再理会。

她只关心自我的成长,她觉得世界很广阔,不存在一种单一的狭隘价值判断标准,她害怕自己变得狭隘。

我觉得当一个人变得狭隘的时候,他精神上就死亡了。任何生活都是一样的,都有不如意的一面,有难堪的一面,有琐碎的一面。我不希望自己变得狭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那么顺从自己的环境当中去生活。

蒋方舟现在每天花三四个小时去看书,觉得收获很大:

因为这三四个小时里,我没有任何空虚的感觉、难过的感觉,没有时间去浸泡在不安的情绪里,我的精神是非常充实的,我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去跟书里的人进行一次次的冒险。

她觉得面对复杂世界时,你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试错,这时,可以依靠阅读,得到一些别人现成的经验。


这个感受,和我是一致的。现在大家生在一个文化的意义被不断消解的时代,年轻人消磨时间的手段层出不穷,在外有网游,在家有手游,打累了还可以看直播,自己不玩,看别人玩,时间挥霍起来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当然不是非要装逼,强制让你觉得读书比吃鸡好,我也爱吃鸡,但我觉得,投一回胎不容易,你该拥有一些更高层级的体验。

肆意挥霍时间,追求短暂欢欣,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时间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爽,但这种爽,药效太短,药劲儿过后,精神世界的空虚扑面而来。

「精神的壳」现在一共做了9期,按人物属性分成「新青年」、「自在人」、「智识者」三个方向。

「新青年」主要是一些青年创作者聊想法,聊三观。音乐人曹方在一个南方小城长大,她小时候最爱看的书是《辞海》,《辞海》成了她洞悉世界的窗口。长期的阅读习惯让她怀有一种斯嘉丽式的乐观,她相信可以通过内在的价值,支撑自己在这个大时代里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自在人」主要是诗人和音乐人聊生活方式。民谣歌手万晓利历经多年闯荡消耗,最终离开了喧嚣的北京,戒掉烟酒,来到杭州定居。他的内心更加宁静,最近几年,万晓利倾向开始看一些禅修之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于生活:

对现在来说,就是我想迫不及待的去书店里转转,可以看到很多跨度完全不一样的知识和文化,非常想去了解。如果能在书店里待一个下午的话,我觉得非常理想。

「智识者」访的是文化大咖,用经历和经验给年轻人指路。写百万字巨著《大唐李白》、与周华健合作出唱片《江湖》、写京剧剧本、担任电影《一代宗师》编剧顾问,近几年,张大春一直都「不安分」,他的「不安分」,对年轻人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兴趣,不断跨界,保持追求知识的习惯,不断填补知识的空白,在生活中慢慢沉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精神的壳」塑造的「新青年」、「自在人」、「智识者」这三个类别,其实正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三种「精神自我」。

看三种类型人物的访谈,除了遍览各种价值观外,最大的收获,就是蒋方舟说的那个意思,「面对复杂世界时,你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试错,这时,可以依靠阅读,得到一些别人现成的经验」。

穿梭在这众多价值观和经验中,宛若做了一场精神按摩,也才会真正明白,最舒服的精神按摩,还得仰仗阅读之趣。

借止庵老师一段话:

一个人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时间增多,不是靠延年益寿来完成,而是平常尽量抓紧时间多了解东西,变成一个知识面相对广泛的人。

想扩宽知识面,可以抽空看看「精神的壳」,学点不知道的东西,见点不一样的想法。

除了访谈,「精神的壳」还在东极岛造了一个海岛书屋,就是《后会无期》里那个东极岛。「精神的壳」用这样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将文化空间概念实体化,让阅读即可获得精神自由这个理念扎扎实实落了地,以期精神交流覆盖更多文化空间。

「精神的壳」是「网易蜗牛读书」做的,网易的产品我用了很多,这个也不错,选书品质和调性都在水准线上,这款「慢」下来的读书工具,正是现代人理解现实和未来的精神粮仓,投入时间,必有回报,时间出新知,你过往投在阅读的所有时间,都会沉淀为你的内涵。

插一句,姜文新电影《邪不压正》的原著小说《侠隐》在「网易蜗牛读书」里可以看,作者张北海很牛逼,《侠隐》也很牛逼,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唯有阅读,可以获得自我精神自由,唯有阅读,才能造出绚丽心灵景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