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村浙江天台

 轻风无意 2019-03-03

浙江天台县南屏乡,下汤古村。

元时,有夏、汤两姓迁此定居,原名夏汤村,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现村中以汤姓为多。

村中现存清节孝石牌坊一座,为现天台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节孝石牌坊,并有一座建于民国年间的廊桥,保存完整,现还在使用。村中还有汤氏宗祠和数座小祠堂。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川是水,品是塘,井是路,二十八宿在南垟。

跟着村里民谣看古村落风景。

这首古村落自己的民谣,下汤村人都会念,它描述了下汤村的地理风貌。大淡溪流经天台南山,在溪的两岸坐落着许多的村庄,下汤村就在大淡溪的北岸。据《天台县地名志》记载:“元时,有夏、汤两姓迁此定居,原名夏汤村,后因方言谐声,演变为今名。”现在的下汤村,多数居民为汤姓。

“川是水”,形象地说出了下汤村的三条山坑,下汤村依山而建,三条山坑从山上流经村庄,最后汇入大淡溪。三条坑自西而东分别是木西岙坑、张后门坑和上店后门坑,最长的那条是上店后门坑,坑水清澈,村民们洗衣洗菜,在坑的南端,建有一座桥棚,为村民平日闲聊的场所,此桥近年已改建为水泥桥,但两边还有长木椅,供人平时休憩。

桥棚是天台人对于木桥上建棚桥梁的称呼,现在人们普遍用另一个名称——廊桥,下汤村的廊桥建于大淡溪之上,是村民们出入村庄的主要桥梁。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廊桥拥有那个时代特点的桥名——中山桥,这也是村里人一直对于这座廊桥的称呼。桥建于1948年,建成时,刚好是新中国成立的年代,当年主持建造这桥廊桥的是村里人汤毓礼,他曾任道南乡乡长,在村中有一定的威望并有良好的口碑。之前,进出村庄只有东边的一座石拱桥,因为它面对观榜山,人称“观榜桥”。为了方便村民的出入,汤毓礼想到了新建一座桥。但读过书,学过医的乡长没有建传统的石拱桥,他画出的图样是村里人都没有见过的桥棚,这种构思奇特的新颖桥梁,一开始村民还难以接受。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建成之后的中山桥,村民们感受到了它的好处。在人们的眼前,一座平梁的木桥上,居然盖着棚屋,可为村民避雨遮阳,这是熟识的石拱桥所没有的,更加让人喜欢的是桥的两边有杉树铺成的长椅,可供村民们休憩,新建的桥两端都建有瓦房,桥长13米,宽3.2米。在汤毓礼的心中,建成这座中山桥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

中山桥在2001年有过一次整修,但基本保持原状,虽然在中山桥上游几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桥,但老人还是喜欢从中山桥走过,喜欢靠在桥栏上,在长椅上坐坐。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品是塘”,说的是村中成品字形的三口塘。流动的山溪让下汤村鲜活起来,那么,平静的水塘则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质朴的民风和耕读传家的传统。

前面的那口塘,当年种满荷花,人称荷塘。每年盛夏荷花盛开的时候,旁边书院里的书生在塘边吟诗作赋。后两口并联的池塘,村里人称为双塘,双塘岸当年也是热闹的地方,就在三口塘的后面是一幢三透的民居,当年也是极为气派的,只是现有的已倒坍,有的已改建,但人们还记得腾蛟书院就设在这幢三透中,村里的孩子就在这儿读书识字。清朝的下汤村竟有二家书院,还有一家为东山书院。读书让人明理,读书使人成为有品德的人。这就是人们至今还保存这三口塘的原因。

“井是路”,村中的四条交叉的小路恰好构成一个“井”字,鹅卵石铺的路,在村民的脚下是那样的熟识,哪条路通往上店三透,哪条路通往祠堂,村民都不会迷路。汤氏宗祠就是大路旁,面对着大淡溪,正厅面宽三间,两侧建有厢旁,现存建筑建于清朝,追远堂的匾额就挂在正厅的梁下。

下汤村还有多座小祠堂,为汤氏各房所建,就在汤氏宗祠的西边建有一座二房的祠堂,祠堂现已部分倒塌,而其前的一座石牌坊让人感到会有一个故事深藏其中。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这是一座贞节牌坊,据《天台县不可移动名目》记载:“该牌坊坐西北朝东南,四柱三楼双落翼式石构建筑,面积10平方米。通面6.57米,高约4.5米。”

整座牌坊气势宏伟,由四根石柱支撑起整座牌坊,石柱下均建有石基座,外边两柱用抱鼓石稳固,中间两柱的石台上前后各有二对石狮,左右相称。这四只石狮成为了整座牌坊的亮点,大门两侧安置石狮寓意辟除不祥,因牌坊建于祠堂之前,石狮的这种寓意也就十分明显了。正面的两只狮子,雕刻精细,神态各异,右边的雄狮狮口大开,口中含有一枚可滚动的石珠,右前爪下踩着一个绣球;左边的母狮,左前爪下是一只嬉闹的小狮,背上还伏着一只顽皮的小狮子,探望着母狮,一副天伦之乐的神态。背面也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中间两柱之上的栏板两面皆刻“旌表生员汤亨韩妻杨氏节孝之坊”,字还清晰可读,正面处,可看到“破私立公”四个红字覆盖其上,这是“文革”时间所留下的痕迹,在中间的这块栏板之下,有一对镂空的石环,据村中老人说是用来挂灯笼的,现只存右边的那一只。栏板上的这几个字,说明了这座牌坊的来龙去脉,但隐藏于其后的故事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那是清乾隆年间,一顶花轿从前杨村出发,一路吹打,到达了下汤村,在村中汤亨韩家的大门前停了下来。一对新人的生活开始了,只是那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汤亨韩因病去世了,杨氏独自带着儿子,孝敬长辈,过着节妇的生活,她的晚年才换来这座节孝牌坊。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牌坊的上部已毁坏,从《天台汤氏宗谱》中,我们还能读到牌坊上部的描述:“在正楣上用星斗形式造一亭,飞檐翘角,亭下正中雕有双龙捧圣旨,外用图案花格相凑,旨下与楣上立一大匾,书斗大“节孝流芳”四字,笔力遒劲,外两柱接中柱楣上亦建两亭式样略同。亭间立四匾,从地方之绅文经郡、省至朝廷之批示和嘉词背刻于中。”

“节孝流芳”石匾现在还在村中,只是作为了铺地的石板,而“圣旨”的石匾已寻不到。从刻有批示和嘉词的石匾背后,或许我们能知道更多有关这座牌坊的前世今生。

探村浙江天台 | 下汤古村,跟着村落民谣看淳朴静美景致

从“二十八宿在南垟”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下汤村良好的风水。古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下汤村村址的选择体现了古代风水学的观念,村民们认为村庄的兴旺和民生的安康的确与村庄的选址有着一定的关系。

川是水,品是塘,井是路,二十八宿在南垟。”这首民谣在下汤村已传诵了数代,民谣中的景致不仅是村庄昨日的风貌,同样也是今天的风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