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超/摄 主讲专家:王硕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教授 在公交、地铁中,戴着耳机听音乐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标配”。我们从小就常被教育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等,却很少听见“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戴着耳机听音乐”等保护耳朵的提醒。 然而,绝大多数年轻人却不知道自己正面临听力受损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在北京同仁医院举办的第20次全国“爱耳日”科普讲座上,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教授王硕特别提醒大家,应警惕娱乐性噪声给听力带来的损伤。她指出,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混合型听力损失。噪音刺激能导致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受损,从而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而这种损失是不可逆的。 世卫组织指出,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听力损失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在人类拥有足够保护听力的技术和知识的情况下,不应让众多年轻人仅仅因为听音乐而遭受听力损失。 鉴于使用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时间和音量是决定听力丧失风险的一个因素,为了保护年轻人的听力,世卫组织联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如建议个人音频设备设置“允许最大听音量”功能,跟踪用户听的音量和持续时间,并将其体现为占参考暴露量比例;提供限制音量的选择,包括自动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等。 王硕解释说,在听力受损过程中,个人听力的高频范围(即比较尖的声音)首先受到影响,由于这些频率并不在言语频率范围内,可能不会立即被觉察到,但持续接触则会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残疾性听力损失是指成人(或15岁以上)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40分贝,儿童(或0~14岁)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30分贝。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听音乐,这些场所的环境噪声多在80分贝以上。在很吵的环境下听,势必要调大音量。按世卫组织标准,暴露在超过85分贝下长达8小时,或在100分贝的环境待上15分钟,即对听力不安全。 欧盟曾出具调查报告称,戴着耳机听音乐,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每天超过89分贝音量听音乐,时长达一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 此前一项针对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耳机使用率高达99.8%,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占比28%。在继90后开始“秃”了之后,难道年轻人又要开始“聋”了?为了避免娱乐性噪音致聋,王硕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 公共场所应控制噪声来源。 ◆ 避免长时间、大音量佩戴耳机,尤其是在地铁和公交车等嘈杂场所。 ◆ 避免或减少去娱乐性噪声场所,如迪厅、KTV。 ◆ 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装置。 ◆ 出现暂时性听力阈移(在强噪声下暴露一段时间后,感觉听力变迟钝)时,让耳朵好好休息。 ◆ 提高意识,加强听力筛查。(范宏博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