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不能忘记做好这些功课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古人的字帖临习了一遍又一遍,可谓是到了过目不忘地步了,这是好事,说明他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不能说是做足了文章,不算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做足文章"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做足文章"?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古人对书法的有关论述说起。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对书法的"萧散简远"论说起。苏东坡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萧散简远",其意是让书法中包含有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思想境界的内容,反过来说,就是书法创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和人格、品德的基本要素,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是上乘佳作。黄庭坚也认为书法作品最高境界应当有"韵致"的意味,这些韵致是个人的修养和才情。总之来说,书法要达到这样的意味和境界,就必须加强个人的学习和修养,比如我们在临摹古人的作品时,就应当了解他的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个性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让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形象站在我们面前,使学习者与那些历史人物"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更透彻、更完全地学到他们的书法精粹。这样的学习才是"做文章",学得多了,文章才能"做足"、"做好"。 做哪些文章?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的人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要学习东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王羲之的家族文化以及王、谢二家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王羲之有哪些个人喜好、有哪些著名的作品以及他对书法有哪些著名的认识、判断及书论,包括别人是怎么评价王羲之的,为了使人物和历史形象更加丰满,还应当对王羲之的前生、后世的情况要了解,包括他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前后演变过程。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就能以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王羲之及他的书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更加广泛的视角平台。 颜真卿的书法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也许我们只知道他是唐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和一位官员,他有著名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他的楷书《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但是否知道他的这些作品分别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分别又有什么意义? 学习一个人的书法,就要了解和掌握他的全部,就好像一对谈恋爱的男女青年一样,双方都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对方,只有这样,才能从中间寻找架起"文化相通"的桥梁,使得爱情更加稳固。书法也是一样,虽然古人已去,但我们从他们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中,要窥探古人在书法中的一些"蛛丝马迹",通过这些实现与古人的"对话",从中获取他们的书法密码,为我们学习书法及书法创作活动提供好的素材和动力。 总之,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在书法中,神采为上,境界为上,如何获取这些神采和境界,并不是单纯地写写画画就可以了,反而,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从古人那里得到必要的技法支撑,也要从古人身上看到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其他素材,包括他们的人品、学识、修养以及学书的经历和故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许会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