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早在远古神话中, 黄土就于女娲手中被捏塑成人, 如今, 泥土依旧是人类传统雕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软巴巴的烂泥在雕塑家手中“化腐朽为神奇”。 而在石向东看来, 泥土、钢铁、铜等雕塑材料具有自身的物理属性与人们所赋予的社会属性。 在其手中, 这些毫无生气的材料都创造出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变化的是作品, 不变的是熔铸其中的深情。 ◆ ◆ ◆ ◆ ◆ 艺术将粗糙的人培养得精致 见到石向东时,他正从学校赶到新工作室,忙着让学生和工人们将各式雕塑作品摆放到相应的位置。望着房前屋后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雕塑,石向东说,现阶段的创作还在构想与完善中,“人的时间和空间难免会被外物所束缚,但雕刻却是自幼的兴趣,有时间还是会拿起刻刀,雕塑深情”。 “从小培养兴趣,是为了发现你在某一方面有没有天才的可能性。”也许是少年宫的学习,也许是生长于斯的桂林美景,使石向东对美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15岁便考上了桂林市第一职高美术班,和同学们背着画板游走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将风土人情通通倾注于画笔之下。 出于研究艺术、研究创作的初衷,1986年,石向东决定报考广西艺术学院,应试作品《春雨》显示出他在雕塑艺术方面的天赋与才情,为当时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教育家朱培均和陈禾衣两位教授所赏识。于是,此前没有接触过雕塑的石向东因创作力更胜一筹,以总分第一迈进了雕塑艺术的大门。石向东坦承当时基本功并不突出,进入艺术学院之后才跟随老师努力学习雕塑基础知识和雕塑艺术创作。认真、系统的训练弥补了石向东在基本功上的不足,他说:“西方古典主义的造型基本功训练,即使对现当代作品的创作也很有意义,对如何把控作品的完整性、传达核心思想,怎样进行整体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强弱虚实起到巨大的作用。是艺术将一个粗糙的人培养得精致、严谨,精致和严谨体现在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表现,这对创作与人生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雕塑艺术的内在张力与外在表现力深深地吸引着石向东为之疯狂,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后,他开始对雕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运用。与此同时,“85美术新思潮”以来,如火如荼的美术事业蓬勃发展,许多新事物、新观点、新流派为青春阳刚的石向东灌输了艺术新观念,并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石向东在雕塑艺术上的天赋,以及对雕塑材料非同寻常的良好感觉继续展露,那些冷冰冰、死沉沉的废铜烂铁和泥巴顽石在他手中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20世纪90年代,石向东创造了广西美术界无与伦比的辉煌,1990年的《胜与败》、1993年的《最后的防线》、1997年的《走向奥林匹克》连续三届夺得全国性大展的最高奖项,实现了广西作品获全国大展最高奖的历史性突破,人称“石破天惊向东鸣”。 石向东的成功极大地震动和激励了广西美术界,导致广西美术界在艺术观念上的大调整与大突破,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关于学院基础教育与个性化、创造力关系的讨论。如今,石向东作为一位极富创造力的雕塑家,同时也是学院教授,在教学与科研上都有出色成就,可谓“桃李满天下”。具有双重身份的当事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似乎更有话语权。在石向东看来,学院教育确实是严谨、严肃的,是对知识的尊重,面对不认真的学生他会进行严厉的批评:“‘欲登堂奥,必由此进’,不从学院教育中走进去,怎么走出来?”学院教育教学生各种方法,给学生底气,培养学生的积累,提高在今后的创作中成为大师的可能性。等学生对这些方式方法有了判断,决定用什么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品就出来了。 同时,石向东也很务实,说道:“艺术家与实用型人才是两码事,培养艺术家当然是我们的目标,但在此之前也必须教给他们与时俱进的谋业能力。”只是,艺术的发展有两个方向,好比领袖解放全人类,而农民终日守望一块土地,两种方式都是对的,根据各人所需寻求合适的艺术形式。但艺术的创造性必定经过价值的衡量,而价值决定这个人能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些痕迹。 《李宗仁》 《水·乐》 《居安思危》 《钩》 《躺着的女人》 《干裂》 ◆ ◆ ◆ ◆ ◆ 在建构与推翻中不断突破 如果说《胜与败》是石向东将视觉感受与符号学研究的观念进行融合的作品,《最后的防线》则以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夸张的形式语言符号强化了形式感,增添了趣味性。在这之后,石向东经过不断的试验与探索,渐渐地走出了符号学的影响,转向对后现代艺术的关注与研究。 后现代艺术给石向东带来了认识上的解构与重建。基于这样的认识,《行进》《复兴》等作品折射出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类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强烈对比与碰撞。石向东总是能为两个矛盾的事物搭建有机融合与过渡的桥梁,从而体现出一种更抽象的文化力量,赋予作品崭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意义,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艺术嗅觉。“传统文化在科技发达的当代,被重新解构并重建,这是创作的另类状态,颠覆了以往传统的创作观念,使观者产生对熟悉事物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出乎意料甚至是不正常的,但不正常背后蕴藏的正是艺术家的思想。”石向东如是说。 不停追寻新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式来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从而超越自己现有的创作形态,应该是每个艺术家的自觉。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巴黎学院进修之后,新事物、新观念继续刺激着石向东的感官与思想。但不论是对当代问题的关注还是转向艺术个性的表达,都是一种人文关怀。石向东的思考与创作从未停止,其动力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平淡的,需要视觉上的美来打动我们的心”。艺术的本质是美的吸引,艺术的动机为了更美好的生存。于雕塑而言,美体现在形象美、线条美、颜色美,方方面面的融合便可以使无机无生命的材料变成一个立体三维的、富有生命特征的、充满生命力的形态,产生生命的美感。 而如何表现生命,离不开艺术创作的三个层面:感知、感受、感悟。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必须紧扣个人情绪,而不是空穴来风、无病呻吟。“艺术家知晓了某一个事物从而去接触它,从这个接触中得到的感悟浇灌到作品里。真心去感悟、体悟,作品的高度才有可能实现”。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丰富的物质、现代的材料无疑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拓宽艺术语境的空间。石向东思考、观察并尝试过各种雕塑材料的可能性,水晶、玻璃等透明材质,声、光、电技术等的运用都是他实验性艺术的探索,是“材料先行”的表现,体现了艺术的内涵意蕴和情感取向。通过对材料特质的思考和合理运用,赋予作品内在的生命力,这表明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物质媒介而存在。但马赛尔·杜尚的《泉》打破技术,利用现成品在空间身份的转移,将观念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提上了艺术旅程,这给石向东非常大的启发——“思想先行”,没有观念的支撑,作为物质载体的材料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在他看来,雕塑是艺术家在创作中用材料通过加与减的技法制作出来的,它是占有空间的存在,靠立体的形体堆积作为语言来与人们交流。艺术家力求通过对材料物理性转变或改造,架构起符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赋予材料新生命和责任的同时,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与观念。 不论是受视觉感受和符号学的启发、对后现代艺术的关注、重视当代艺术的个性表达,或是探索新领域、新材料的可能性,这一路而来的风格变化归根结底是石向东对自身的不断突破,“艺术具有创造性,创造性的概念之一是从原来的基础中解放出来,摆脱束缚。而解放首先在于推翻原来的理念,进入另一层面的考虑”。于是,石向东总是在建构与推翻、再建构再推翻中成功突破,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痛苦与喜悦着实让他大呼“过瘾”。 回顾往昔,那不仅是一段风光无限的旅程,更是石向东在雕塑道路上行进的每一步,是充满探索与乐趣的历程。如今,新的探索还将在石向东今后的创作中继续深入,他表示下一阶段的创作将转向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寻求新的突破,“表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回归对艺术永恒的歌唱”。尽管创作手法一直变化而不拘泥于成法,但对文化的关怀、对精神的强化或许就是石向东通过作品默默化出的不变真诚与责任。 《复兴》 《大美·山河》 《行进》 ◆ ◆ ◆ ◆ ◆ 榜样×石向东 榜 样:什么原因促使您的作品风格如此多变? 石向东:最大的原因是想突破,想寻找自己真正的内心,将最真实的情感传达出来。 榜 样:您如何看待现代材料与科技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石向东:现代技术被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使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的雕塑材料在使用,但不算特别多,还是金属、石头等耐久性材料比较常见。事实上,雕塑家要有对材料形式认知与想象的能力,材料选择得当才能使作品的意图与魅力得到准确传达。 榜 样:如今雕塑的形式越来越多变,您如何看待国内雕塑行业的发展动态? 石向东:国内雕塑现在处于正常状态,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大多中规中矩,毕竟中国人对作品比较讲究“说道”,需要艺术家能够严谨地“自圆其说”。而且艺术形式多元化没有好坏之分,很多时候不可争、不可分、不可斗。 榜 样: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广西雕塑群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创作出切合当代个性与文化新面貌的雕塑作品? 石向东: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我们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利用现代科技与观念,适时调整和转变老旧的创作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根植于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文化,将其运用到雕塑中,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 《2002年女人体》 《自闭的人》 城市雕塑作品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