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孙刘联盟与曹操斗智斗勇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孙刘联盟在长江赤壁一带,用火攻大破曹军,而后孙、刘各种夺取荆州的一部分,由此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当时,曹操几乎被逼入绝路,他在逃亡过程中三次都被打脸,险些丧了性命,特别是第三次遇到关羽截路,操军“亡魂丧胆,面面相觑”,而后关羽义释曹操,将大好机会毁于一旦。从后来孔明的表现来看,他应该已经预料到关羽会放了曹操,为何还将如此重任交于关羽? 政治家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答案可以有很多种,但利益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当时,孔明已经料定曹操并走华容道,如果派关羽以外的其他大将去,曹操必死无疑。关羽领命去华容道后,就连刘备都说,我这个二弟讲义气,如曹操真从华容道走,二弟怕是会放了他。刘备能懂,难道足智多谋的孔明不懂?孔明懂得很是玄妙,直接夜观天象,就知道曹操此次不应该身亡,派关羽去就是给他做人情的。真的如此简单? 身为军师,集体利益应该是第一位的。三国中孔明是完全忠于刘备的,肯定要为刘备以后发展谋划。孔明未出茅庐之时,已经定下三分天下之计,现在天下还没有三分,他想的应该是怎么促成三分天下。曹操经历赤壁之战之后已经元气大伤,几年之内没有可能一如从前强悍,但也不是说没了曹操,魏国就没有实力。 当时的强弱形势个人以为应该是曹操强于孙权强于刘备,总归刘备是最弱的那个。曹操是为国出征,杀了曹操,魏国肯定要攻打刘备。“狡兔死走狗烹”,那时孙刘联盟还能不能存在是个问题,甚至孙权都可以吃下刘备,也不会有后来的借荆州之闹剧。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已经势不两立,曹操死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能就不复存在。为什么要去杀曹操?还不如留个人情给关羽,日后好相见。 悍将在列,足智如孔明也有他的难处。我们知道当时刘备三顾茅庐,关张二人对孔明就没有什么好感。孔明出茅庐后,刘备以师礼相待,关张二人就很不服气说,孔明那么年轻,能有什么才学?也没见他干出什么事来,兄长是不是对他太好了。直至孔明博望坡用计,关张二人也只是说“孔明真英杰也”。也不见得就对孔明心悦诚服。所谓“疏不间亲”,试想在军中数一数二的两位大将你指挥不动,人家还是刘备的兄弟,何来“军令如山”,这种滋味孔明再清楚不过。 算不完的人情债,该还的总是要还。既然孔明知道关于会放了曹操,还让他立了军令状再去,事到最后刘备也不太可能会追究,为何还要派关羽去?中国就是人情社会,今天我欠你的,明天你欠我的,人情来往到最后,搞成了一锅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不分彼此了。当时,曹操、刘备、关羽和孔明的人情关系是,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关羽欠了曹操人情,孔明虽为刘备工作,却与刘备、关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情债。如果关羽放了曹操,说明他是个讲人情的人,有债必还,回来他就欠下孔明一个人头,天大的债。刘备不忍军法加之于二弟之身,必然为其求情,也欠下孔明人情债,三个人的债务关系一下子就丰富起来,说不清道不明。以后,刘备视孔明如心腹,关羽对其言听计从,孔明自能说一不二、全心报主,自不在话下。 |
|
来自: 寻梦向天歌 > 《转载:《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