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谋士是谁?若是在普通三国演义爱好者的眼中,那这个殊荣必然非诸葛亮莫属。不过如果您问的这位三国爱好者是个“老饕”,那么你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比如,郭嘉。“郭嘉是谁?”许多不了解前期三国的朋友肯定会这么问,“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老三国爱好者们会这么回答。那么郭嘉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分析一番。既然有分析,那我们就需要有对比,这个用来和郭嘉做对比的人物,最适合的,无疑就是诸葛亮了。 先来看诸葛亮的事迹,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先生。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如此评价自己的两位徒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司马徽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大才,所以能得到司马徽先生的如此评价,证明诸葛亮的能力和天资还是十分优秀的。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演义中的第一战便是博望坡之战,在这场战斗中,诸葛亮一把大火把曹军烧得片甲不留,是为“火烧博望坡”,使刘备取得了前期一场难得的战术胜利,也得到了刘备的初步信任,第二战则是刘备军撤出新野后,诸葛亮安排弓箭手埋伏在新野城外,以火箭射击新野城内早就准备好的柴薪,引发了大火,进入新野的曹军遭到重创,士气低迷,不敢再追击撤退的刘备,为刘备的撤退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是为“火烧新野”。再然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用一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江东的投降派,此后刘备和孙权达成共识,联合抗击曹操。赤壁之战是日,诸葛亮开法坛,借东风,瞬间改变风向,东吴大将黄盖以火船十艘诈降,曹操上当,被火烧连船,八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曹操仅以身免,孙刘联军大获全胜,为三足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之后,诸葛亮在刘备得到荆州后,将隆中对战略的实施提上了议程,刘备对诸葛亮深度信任,言听计从,恰好此时刘璋向刘备求援,刘备趁机入蜀,雄踞天下荆益两州之地,虎视天下。再之后,诸葛亮的高光时刻是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一个人总揽蜀汉大局,六出祁山,屡次北伐,虽然没有大的胜利,但是严重消耗了曹魏国力,分散了曹魏精力,达成了“以攻代守”的攻势防御战略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才华还是道义,诸葛亮都是古今罕有的人物。 我们再看郭嘉。郭嘉,字奉孝,年少时就饱读诗书,谋略过人,不过在二十一岁之前,郭嘉都是隐士,二十一岁以后,郭嘉觉得书本上的学问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始出山寻找适合自己的主公,郭嘉第一个看上的是龙盘河北的袁绍,袁本初此时春风得意,占据着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正在招贤纳士,看见郭嘉来投,自然也是高遇有加,不过郭嘉呆了不到一个月就走人了,不是因为郭嘉能耐不行,而是他觉得袁绍这人没啥前途,十分失望的郭嘉回到了自己家,这一呆就是六年,之后应好友荀彧的邀请,郭嘉投奔了曹操。 曹操为人不拘小节,只要有才我就要,而郭嘉希望认识慧眼识英才的明主,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郭嘉在曹操帐下一呆就是十一年,郭嘉之于曹操,就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周瑜之于孙策,郭嘉在曹操败于张绣之时,鼓励他不要气馁,并且提出“十胜十败”论,从战略上明确了曹操的方向,并且将其优势扩大,而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也是郭嘉为曹操设定的战略思想,成功击败袁绍,统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战前,郭嘉去世,曹操痛哭流涕数日之久,而此后,曹操再也没有过大的战略胜利,也没能看到统一的那天。 而在三国野史里,水镜先生也告诫过诸葛亮,不要让他和郭嘉抢风头,时间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在郭嘉病逝后不久就出山了,但是让我们这群三国爱好者遗憾的是,两人没有一次正面对决,不过就诸葛亮避郭嘉风头而不出这一点而言,无疑从侧面证明了,郭嘉的智慧和战略头脑甚至高于诸葛亮。 |
|
来自: 寻梦向天歌 > 《转载:《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