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我一直在你左右,伴你前行 那些童年时“未完成”的心愿, 像块淤血一样堵在潜意识里, 挥之不去。 我们该如何接纳过去, 迎接未来呢? 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需要听别人说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不愉悦,说起来总是痛苦、愤怒、悲伤、委屈、阴影、恐惧。 人们总是说:尽管曾经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悲伤、委屈,但毕竟是过去了。 既然已经“过去了”,那么,现在的你为什么没法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 由于过去的那些创伤和事件,使现在的生活受影响,也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有个共同特征:不受个人意志左右。也就是说:你根本控制不住。 为什么童年期遭遇到痛苦的事件,会使得如今已经长成一个健壮的成年人依旧脆弱无力、深陷过去? 为什么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久到我们压根想不起来,但在此触碰的时候心里依旧难过的不得了? 完形心理学谈到:未完成情结。 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所谓情结,由“情”打的“结”,郁于心中,无法疏通。 那些没完成的事件、没有解开的情绪、卡住的能量流动不起来,像块淤血一样堵在潜意识里。 这些情感是从哪里来? 由过去某件,或多个事件带来。当时未得以解决,情绪未得以表达,愿望未得以达成。 迫于现实和压力,不得不隐藏起来,然后一点点累积于心中,在往后的每一个日夜,刺刺挠挠。 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未尽事宜,在之前“未完成情结”的征集中@红烛摇摇说: 小学二年级,看到同桌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羡慕到不行,求爸爸给我买一个,结果求了半年也没求到,失落至极! 现在是一名高校老师,副教授,上课看到哪个学生桌上摆了漂亮的文具,忍不住下课了走过去看看,把玩一会,总被学生笑。 “要了半年未果”就是那个事件。 “失望、委屈、伤心”就是那些未表达的情感集团。 “真的很喜欢这个文具盒,真的很想要”,就是未达成的愿望。 心心念念,难以忘却。 用我们的意识去思考:那现在给自己买一个不就完了吗?至于心心念念这么多年吗? 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为什么会心心念念很多年, 仍无法翻篇? 童年时或者过去的“未完成事件”,或者情结,时常会伴随我们一生,不论长大后的我们多么疯狂的弥补,但都会发现:那里像是一个黑洞,永远也得不到那份满足。 这份“未完成事件”的情结在心理学上叫做“蔡戈尼克效应”。 蔡戈尼克是个外国人,他做了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效应,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蔡戈尼克效应”。 这个实验就是,他让一群人完成任务,有的任务完成了,有些任务没完成。然后去调研完成和未完成人们的心理。 完成了任务的,很快就会完全放下这个事件以及淡化这个经历;而没完成任务的人们,全部都很深刻的记得自己“未完成”的任务,然后抓耳挠腮痛苦不已,恨不得能穿越到过去,再去补全。 这种状态其实很常见,比如我们的事情做了一半,没法做了,就会浑身不舒服。 什么事都想图个善始善终,圆圆满满。比如一副十字绣,前面都完美,绣最后几行时破了个洞。 听上去都已经和“强迫症”很像了,我们就知道这个情绪的级别之高。 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不舒服感,自我冲突,自我折磨的情绪。 所以,这个效应认为:那些未完成的事宜,对人类的内在影响极深。 童年的未完成事件,不仅仅是“事件”这么简单 童年未完成的事件,往往不是由单独这个事件引起。 那个没要到的文具盒,就真的只是对文具盒的渴望吗?当然不是。 在这些“未完成事件”的背后,有着我们当时与重要养育者(父母)的关系作为背景。 这些关系由无数个事件累计起来,最终在一件事件那里爆发,让我们体验到强烈的情感。 我们童年没有得到的, 留下的遗憾, 并不只是某件东西求不得。 它的背后, 通常指向对于“爱”的强烈期待。 假设在当时,我们的父母满足了我们,那我们的潜意识会收到一个正向的信念:父母是爱我的,我是值得拥有的。 倘若没有,也许就会让我们认为:他们是不爱我的,我不值得拥有这些。 “未完成事件”难以弥补 当我们与重要他人(父母家人)的关系,当时存在一些问题,又由无数的小事件堆积成那样的关系。 我们只利用其中一件事,来补偿自己,只是头痛医头而已。 所以不论现在的你,给自己买多少个文具盒,也无法使得那段关系得以补偿,也无法使你过去的父母发生任何改变。 假如事件背后是指向对父母的爱恨,那么哪怕我们给自己买100个文具盒,也无法修改内心那个缺失的形象。 所以,无法类同的自我弥补,使得这个淤血看上去,无药可医。 那这块淤血,是如何作用于我们以后的人生的? 征集中还有几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朝景 小时候,家里穷,只有两件衣服换着穿。 妈妈箱子里有一块布料,白底蓝碎花,是少见的绸缎,经常拿出来说等过年给你缝件衣服。 但一直到我长大,到妈妈都走了,这块布料已经太小了,没法缝了。 @朱志维 2007年父亲去世的那一夜,大雨瓢泼。 陪了他一年的狗狗在同一天夜里下楼后失踪。 11年了,似乎一直在期待它回来。 @嗯 小时候要衣服,妈妈总是恶声恶气的不给买,还骂我。 现在看到好看的衣服,觉得习惯了还是不买。 @27 小时候被一群小男孩儿打了,特委屈求助于母亲,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得到的却只有责骂。 被母亲骂的第一秒,特别震惊,原本满腔想要说的委屈全被卡住,觉得胸口麻了一块。 想要得到的理解和安慰从未得到。 不同的事件,在我们身上发生,形成的影响都不同。 每个人都有午夜梦回的某个事件,像淤血、像毛球、像鱼刺,如鲠在喉,带着伤痛生活在人堆里。 你不会把你的伤口示人,但其实,你每天都在带着伤跑。 ![]() 未完成事件 会这样来影响我们 一、让我们被强烈的情感淹没 有些事再也无法做到,所有的情感只化为两个字:遗憾。 这两个字并不如它看上去那般轻飘飘。如果真承认了是遗憾,倒也生出了几分哀悼。 可更深的遗憾,是愤懑,是永远达不成的委屈,是熊熊燃烧的怒火。 这种在潜意识燃烧的情感,像是来源于过去的鬼火,总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现身。 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在你照镜子的刹那,在独处的瞬间,在看到的一行文字,一句台词时,突然出现,心口突如其来的绞痛,无法止。 这样的情感会让你从现在的生活抽离,总是带着过去的影子生活。 怎么办,我们谁也无法回到过去。 二、让你不断重复,以求弥补 意识上,我们知道无法回到过去。但潜意识十分强大,它会为你创造过去。
有些重复,看上去非常拼命,很是上进。也许也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这些努力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动力: 我们这么做, 背后想要满足的, 并不是如今, 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愿望, 而是在满足内在那个孩子的愿望。 但创伤与缺失,并不是过去没有、如今有了,就会停止的事情。 所以在成年后,哪怕自己找补了很多,依然会感觉到空虚、不满,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又很难去说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三、让你看不清成年人的自己 当我们因为内在的那些未完成事件,拼命去填补童年的缺失和愿望时,我们很难看到成年的自己,到底真正想要什么。 成年人不需要那么多的衣物、食物; 成年人不需要时刻被理解、呵护; 成年人不必让别人来给自己无限的认可和关注; 成年人不能让别人来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成年人可以去达成目标,也能接受达不成的失望; 成年人可以自如的去表达自己,不担心受到拒绝。 四、让你回避现在 在征集中,我看到了很多“未完成情结”与“不正常的人际态度”有关。
这些“未完成情结”导致现在很难进入到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 我们不知道当年是为什么被拒绝,我们害怕发生同样的事。 我们因别人的拒绝, 对自己感到不自信, 因曾经的不自信, 导致现在的更不自信。 还有一些,与“未被好好对待”有关:
于是在现在的关系中,不相信自己会被善待。 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总担心被看出不自信,被拒绝。 自己付出的真心,被对方扔掉了。 这是与“完成未竟事宜”相反的策略:因未竟事宜是如此不堪,而再也不敢开始与之相关的任何活动。 这是由过去带来的,对于现在的“回避”。 ![]() 如何疗愈“未完成情结”? 最直接的方法,是去寻求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看到这一部分,完成疗愈和转化。 如果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你也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你的未完成情结是什么? 曾经的事件带给你的情绪情感,是如何影响你的? 找个没人的地方,可以自己的卧室、在独处的空间里,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抱着自己,面对它们,好好哭一场。 妈妈就是没给你做那件衣服; 爸爸就是没给你买那个玩具; 我就是没有留住那个人; 妈妈就是没有好好抱过我; 爸爸没有夸过我; 他们这样的骂了我; 那天雨好大,我没能够送他一程; ...... 虽然这些事真的让人感到很悲伤、绝望,但,它真的发生了。 他们都是事实,我们要学会接受它。 如果有时间机器,这一切也许都可以被弥补。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时间机器、也没有如果。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它,承认它真的发生了——是的,我真的没有得到。 我,真的没有得到。 可是,我成年了。 如果你面对过它们了,也好好的哭过,也许你会在这些悲伤的事件中,收获到一股全新的力量。 如果你还没得到这股力量,请允许自己,再去面对一下,或者允许自己再悲伤一段时间。 为自己的过去、现在,一切的经历负责。请你告诉自己: 我成年了,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也能说那是因为我跟全世界都不一样; 我成年了,失去谁,我哭一会儿,就能接着过; 我成年了,我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喜欢我,也没必要喜欢所有人;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有权利做我自己; 我成年了,该为以后好好规划了。 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祝愿你,可以在面对与疗愈中,收获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自己,不再陷入过去的阴影,不再被“未完成情结”所困。身心自由的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请转发至朋友圈,让你的朋友们也看到吧!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