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柔的坚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Lance浪子 2019-03-03

这里,我们不讨论视屏的真假,不讨论社会的风气,不讨论制度和法律体系,我们仅讨论一下视屏里涉及到的儿童教育。

作为一个大龄未婚青年,我还没有孩子,但作为一个青少年户外教育者,工作中我需要和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打交道,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对于儿童教育略有心得。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八年了,八年不算太长,但是在户外教育刚刚起步的中国,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最早的时候我们都特别爱玩、爱冒险,带着国际国内的小孩子做各种户外活动,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活动做多了,渐渐没有了新鲜感,就去想办法换着花样玩,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

慢慢地我发现了,活动永远是做不完的,总有人可以想出新的点子,而且,很多活动表面上看似不同,但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举一反三。玩的花样也千变万化——今天射箭骑马,明天攀岩画画,但是无论做什么,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通过活动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教育。

我总结了三个“金字塔”的理论,其中一个讲的就是做活动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安全;第二,趣味;第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户外教育或者营地教育均是如此。

安全是基础,是必备条件。趣味是工具,帮助我们实现目的。价值是目的,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三者从低到高,缺一不可,没有前两个的基础,难以达到价值的目的——这也符合舒适区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另有撰文描述)。

举个例子,春晚上的小品都是精挑万选才上去的,看多了会发现一个特点,几乎所有小品除了“好笑”以外,在结尾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升华”,或是反应社会现象,或是宣扬高尚情操,让小品“有意义”。那么这样看来,一个成功的小品需要什么条件?第一,“安全”,这里可以理解为思想方面的安全,如小品语言、情节没有反映出不和谐的东西。第二,“有趣”,老百姓喜欢小品相声就是因为里面有包袱、有笑料。最后,才能做到“有意义”。

我们来分析一下视屏里面的几个角色及其行为。

两个小女孩——一个听话,一个比较逆反,但是仍然懂道理。

超市路人——觉得小孩子在超市耍混就应该揍,至少也得骂几句,这价值再正常不过了。

超市经理——有原则、有礼貌,注意他话语中的“请”字。

警察——暴力执法机关的代表,话语里面充满了强硬和力量,毫不留情地打击负面的东西。

爸爸——自始至终在克制着自己,同时没有放弃教育女儿(是否是他女儿并不是这里的重点)。

首先,女儿在公共场合撒泼耍混,他并没有在别人的怂恿下“打”她,甚至都没有凶她,只是语气变得严肃了。

其次,在面对(撞人的)年轻女子时,他一直保持着礼貌——甚至在反复要求女子道歉时仍没忘记说“请”这个词。

再次,后来警察来带走年轻女子的时候,爸爸并没有表现出“复仇”的快感,而是告诉警察其实没必要抓那个女子。

虽然,视屏里爸爸这个形象过于理想化了,但他确实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完美典范。他对陌生人有教养、有礼貌,对孩子有耐心、有原则,可以说,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而这种温柔的坚持,正是我们教育孩子时最难得的东西——温柔是海水,包裹孩子,保护孩子,但是温柔过多就容易溺爱;坚持是火焰,火烧得太急太旺便容易急火攻心。正如中国人信奉的一句老话:“黄金条子出好人”,孩子太调皮时一顿打就搞定,简单了事。

如果你是视屏里面的爸爸,而你的孩子在超市撒泼耍混,你会怎么做?

当然,只要是正常人肯定不会一开始就打骂孩子,会试着教育,那么,如果这是你,你能坚持做到哪一步呢?

淘气小女孩打掉别人东西后,你会很认真地让她道歉吗?

当她拒绝道歉时,你会耐心地去开导吗?

好不容易“教育”好小女儿,却立马就被一女子打脸,“凭什么她就不用道歉?”这时候,你会去跟年轻女子较真,“请”她道歉吗?

“请”女子道歉失败,你会继续坚持、甚至想办法找别人帮助吗?

或许有人这样想:“平心而论,这个爸爸真是太较真儿了,完全就是在没事找事儿,难道不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吗?还专门去打断别人的电话叫人道歉,简直是太天真了!这又不是什么大事,何必搞得自己这么麻烦呢?还惊动了超市经理甚至警察,真是小题大做。”

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错,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不可能花8个小时专门去盯着孩子,不该纠结的就不纠结。但是,你应该明白,什么可以忽略,什么不可以。聚沙可以成塔,积水可以成河,孩子在生活中经历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在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构建。

很多时候,教育,就是较真

孩子说了一句脏话你觉得没事,随手扔了一片垃圾你觉得没事,随意打断你的讲话你觉得没事……但是这些所有的小事儿连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很大的事儿——氛围氛围,换个词解释就是:气氛,环境,营地文化,价值观(这个词也许有点重了)等等。

你做活动时的一言一行,你与孩子的每一次交流互动,构成了这种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甚至比各种炫酷的活动更加重要——你可能用最贵的装备,最好的营地做了最炫酷的活动,但是如果孩子之间的氛围仍是冷漠、嫉妒、猜疑、自私、争先恐后、过度竞争、追求物质、毫无敬畏……那么,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活动。

所以,如果你以为滑雪营就是白天滑雪晚上总结,冲浪营就是白天冲浪晚上游戏,帆船营就是白天航海晚上表演……那么,你应该去更多地思考,思考你的教育是如何发生在每一个领队身上,如何贯穿在每一个环节里面的。

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坐下来,给他们讲道理。没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某个道理。但是,作为这个星球上最“恐怖”的生物之一,你若想让孩子们坐下来,认真听你讲三项纪律八大注意以及人生的意义——唉,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呢?如果没有“安全”“趣味”作为基础,如何能到达“价值”的金字塔顶?

孩子五六岁前,还没有形成价值观,他们判断一个行为的对错不是根据行为本身,而是这个行为引发的后果。比如,如果没有询问就伸手拿桌上的蛋糕,就会被爸爸打一下手心,很疼。一会不疼了,看到好吃的又伸手拿,又被打一下,更疼。其实这个时候,宝宝就跟小动物似的,靠的是条件反射来管理自己的行为。

反复几次之后小孩儿就明白了,如果自己伸手拿吃的,就会被打手,宝宝怕疼,不要这样做了,不如叫一声妈妈,她自然会给我。

就这样,孩子到了六七岁后,会慢慢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观——对一个行为对错的判断——而且他们会从这个行为本身来判断对错,而不是其后果

比如,去别人家做客,角落的桌上放了一盒很好看的蜡笔,这个时候孩子就应该知道,偷拿蜡笔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对的,而不是偷拿之后可能会挨揍。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他们会慢慢建立更广泛、更深刻的价值观,他们能够用价值观去判断一个行为的对错。

“为什么她不用道歉?”“为什么他们不用遵守规则?”这恐怕是孩子们问的最难回答的问题了。

孩子问这个问题,说明她在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做事情的原则是什么,等等。这个时候回答她的问题就要小心了,因为你的一个忽视,或是不恰当的回答,可能造成孩子刚刚构建的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崩塌。

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就是一件小事儿,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她的全世界

三流的教育流于形式,二流的教育保证知识的传递,一流的教育身体力行教给孩子态度,超一流的教育才能做到温柔地坚持,在教给孩子正确态度的同时,给他们的心灵以温柔地呵护。

人年龄越小越感性,小宝宝可能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当人有了阅历之后,年龄越大就会越理性。

当孩子与外界发生互动时,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我冷不冷,我饿不饿,我开不开心,我害怕不害怕……他并不特别关心你说的东西对不对,有不有道理。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第一时间的感受决定了一切

因此,如果孩子犯了错,你要纠正他,即使你有一个世界上最正确的道理,你如果对他怒目相向、言语恐吓,甚至推他打他,那他只会感到害怕、委屈、难受、逆反、排斥……你的道理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活中的“小事”构成氛围,氛围决定孩子的感受,而感受会引领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如果孩子感受到地是理解、温暖、鼓励、民主,那他就会形成宽容、勇敢、乐观、自信的性格;相反,如果孩子只感受到了批评、否定、忽视、冷漠甚至打骂,那就会形成胆小懦弱等极端的性格和不健全的价值观。

纠正孩子的错误,坚持你的态度,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点没错,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请一定注意你所用的方法,有的时候,你对待孩子的态度比你所说内容更加重要。

温柔地坚持,态度温柔,行为坚持,如水般地保护孩子,如火般地塑造孩子,这才是超一流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