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有相逢——户外教育意无穷

 Lance浪子 2019-03-03

【在户外教育中,人们往往更容易专注于实际的活动,而比较少有提出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提炼简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这是现实中——特别是中国目前比较缺乏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关于户外教育的三个金字塔理论模型,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舒适区原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匹配,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是我解释三个金字塔模型之前的准备篇,主要阐述了我理解的营地教育和户外教育的概念、现状和关系,为金字塔模型做一些铺垫。

文章中的观点、想法多是出于我的个人感悟和总结,因见识水平有限,内容难免有缺陷,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想象一下,假设你生活在原始时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平地可以上树,体格溜到飞起。那个时候没有国家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你可以带着你的大棒长矛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区去探险——因为“国家”并不是自然的产物。山川河流是自然的产物,飞禽走兽是自然的产物,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国家却不是的。

你住在北京山顶洞,有着一洞一厅15平米的温馨小窝,出门全靠走,沟通全靠吼。如果愿意,你可以穿越小半个中国去看望广西的柳江人老丈,也可以远征北美洲投奔你的爱斯基摩远亲——如果你能走到那么远。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地球“划分”出一块块区域,建立起了一个个“国家”。于是乎,自然产生的“人”并不能在自然产生的地球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了,如果想去到某个遥远的“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手续,遵守各种规则才可以。

     原始人的自然生活里面并没有“教育”这一项目,因为他们整天忙于狩猎煮食,繁衍后代。随着岁月的流逝,原始人生活中逐渐有了富余的时间,而他们又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于是便需要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当私有制和“家庭”出现了以后,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便会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这或许便是最初的“家庭教育”。人类再度进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发现,把一群孩子集中在一起,由专门的人教给他们各种知识,既有更好的效果,又可以让父母解放出来,于是便出现了“学校”。

     如同“国家”是人类的产物一样,“学校教育”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能够让人类的下一代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在十来年的时间里学习人类几十万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保证知识的传承,人类的延续,实在是了不起。

户外教育和营地教育相比,“户外”可以说是天然的,而“营地”则是人类的产物。试想一下,建设一个固定的营地,里面有山有水有绿草,没熊没蛇没烦恼,既可放飞自我,又可锻炼体魄,这绝对是一个好东西!它既降低了户外的风险,避免了大部分的不可控因素,又拉近了户外和普通家庭的距离,使户外教育的受众变得更多更广。

这个行业国内现在有很多的叫法,户外教育,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等等……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出现了很多的称呼,教练、辅导员、导师、营长、老师、教员、导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于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各种概念没有统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实叫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你在做什么,要怎么做。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营地教育和户外教育。


第一个问题,对户外教育的理解

我的理解,户外教育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户外教育指的是学习某项或某些具体的户外活动,可以参考“outdoor education”来理解,比如攀岩、皮划艇、山地车、登山等。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且过时的理解,就比如和某些老总聊天时,刚说到“户外教育”,他就眼皮一抬:“哦,我知道,就是那些拓展活动嘛”……

      广义的户外教育,我理解为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有关大自然的实践性教育,可以参考“out-door education”来理解。“户外”二字,可以理解为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出屋顶和围墙之外的各种活动,户外教育的活动是载体,教育是本质。它除了包含狭义的户外教育(户外活动)外,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春游,游戏,各种工作坊(手工、音乐、科学、戏剧、绘画、建造),野外生存,设施参观,自然探索,农业种植等等等等。这应该是一种较为“现代”的理解。

如下图所示:


(广义的)户外教育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按照上面的理解,它包含了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等内容,因此在本文以及我其他的文章中一般会使用(广义的)“户外教育”这个词,它指代包括营地教育在内的多种内容。


第二个问题,营地教育的现状

营地教育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微缩版的户外教育”。

古代的文人墨客,虽喜于纵情山水,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每天往山里跑。于是便有了聪明之人造起了花园——有奇石嶙峋,有绿水环绕,其中造诣高者更有“曲径通幽”之妙。这样一来,一则可免山野劳顿之苦,二则可避财狼猛兽之祸,三则可乘亲近山水之便。营地,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态环境,让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其实户外教育(营地教育)在中国已有存在,只是规模不大、受众不多、形式不统一、内容参差不齐,没有正式地提出来而已。长期以来,国人都比较注重学校教育,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却一直忽略了关于大自然的实践教育。

学校教育中,孩子获得成绩有助于升学和未来,家庭教育是自然存在的,而户外教育……记得小时候学校曾组织过春游,后来一旦某个地方的春游出了意外,那么几乎所有的春游都被禁止了,再也没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敢带学生去春游。安全乐趣价值——连安全这一关都过不了,更何谈乐趣和价值?问题是,过不了安全这一关不想办法去解决,而是直接否定,把户外掐死在了摇篮中,说因噎废食也不为过,实在不可取。

中国人务实,孩子玩户外既不能带来实际的产出,又没有短期的利益,还充满了太多的风险,实在是难以让人广为接受。户外教育要在中国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国人的意识和观念的问题。是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成人。所以我认为,中国营地教育,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

幸运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和眼界也越来越开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很多人已经过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的层次,在开始思考一些更高层次的东西了,比如孩子的全面培养。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研学旅行,鼓励一些基地的建设……这些都给中国户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家也可以看到这几年营地教育的迅速发展。

讲点具体的,剖开户外活动的外壳,让我们看一下户外公司运营的几种模式:

1.   固定场地,固定活动

这是比较传统的小规模模式,他们场地固定,活动几乎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客户,只要来的是新客户,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体验。这种模式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企业竞争力也很小。例如某些小的拓展公司,某些城郊的趣味农场等。

2.   固定场地,变换活动

这是典型的营地运营模式,也是多数人的做法。营地里的活动一是要多,二是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一次次地参与。

3.   变换场地,固定活动

对于没有自己营地的户外公司,这种模式或许是最优的。可能由于公司规模限制,也可能是公司的战略选择,公司自己没有营地,而是采取和别人合作的方式,每一个季度、每一年都推出不同的点和线路——今天去香格里拉,明天去内蒙古……没有建设和维持营地的成本,意味着公司压力会小得多。但是,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很难让一个地方的资源得到积累(比如人脉),经常更换合作方(供应方)也会使行程的质量得不到稳定的保证。这里的固定活动并不是说绝对的一个都不变,而是指主要的活动变化不大,当然公司一般也会根据每个地方的特色推出一些特色活动。

4.   变换场地,变换活动

这种一般是规模比较大的公司,他们可能有着多个营地(或是合作营地),有着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不断开发新的活动,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各种装备需求。也有可能这并不是一家公司,而是若干个公司甚至行业联盟的:场地和活动有着统一标准,硬件资源共享,通过教育部和学校达成正式合作,让更多青少年得到更多维的发展。或许,这是未来营地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这几种模式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没有哪个公司说只是以其中一种方式来运营,现实中常常是多种方式混合进行的。理解这些东西,有助于让自己和同行进行横向的对比,了解到自己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在我看来,营地教育其实是两个词,“营地”和“教育”。

营地轻,教育重;建营地易,做教育难

现实中,有很多人知道建营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做好教育。

为何说建营地易?

建设营地主要需要的是资源和规划:中国目前最不缺的就是资源、资本,实际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人跨界来建营地;规划,也不难:一方面营地建设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可以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公司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来规划,直接到位。

为什么说做教育难?

一是现实中营地公司的生存问题。营地教育不是刚性需求,它不像饭馆、酒店、房地产等,中国几十年来没有营地教育也过出来了,不是你一说营地教育好,人们就会买账的。

营地教育也不是暴利行业,如果你踏着七彩祥云跨界而来,整天思考的是如何引资并购占领市场,营地教育最终只能让你走的时候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营地教育的实质是教育,是需要沉下心来做的,是需要若干代人一直做下去的长期事业。

以经商之道做营地教育,就容易失去其教育本质。

以纯粹理想的方式做营地教育,公司就会饿死。

若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运用各种经商的手段让公司壮大,但是又不为资本所控制,最终能够坚持“教育”这个初衷,这是最难得的。因此,寻求公司生存和理想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营地“教育难”,二是因为营地教育的受众问题。

目前来说客户(买家是家长,消费是孩子)对营地教育的认识尚浅。中国家长的某些固有思维模式,孩子的某些固有行为习惯,对于营地教育的发展和实施是一种阻碍。

例子:

不少家长认为营地教育是“服务”行业,玩什么学什么他并不看重,但是孩子来了一定要吃好喝好照顾好——因为交了钱就应该享受服务。但我个人更认同营地教育是“教育”行业,吃好喝好没毛病,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服务”孩子——吃饭洗脸提行李箱,如果力所能及,为什么不自己做?

有的孩子参加活动只是把它当作是一次旅游,觉得玩一下就回去了,所以他们举止散漫、漠不关心,我们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秩序,来引导他们来参与……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关于户外教育的三个金字塔模型(另有撰文论述),其中营会内容的金字塔模型包括了纪律活动教育三大结构。也就是说,在一次营会活动中从低到高地存在纪律——活动——教育这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

理想情况下,我们想把更多地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的执行和对孩子的教育上面,而用尽量少(但是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团队的纪律。但是现实中,我们带中国孩子的团队时,总是发现自己不得不一直在维持纪律,否则活动难以进行下去。这样一来,相应的能够花在活动和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少了。

我做过很多外国孩子的活动,对比起来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当然里面涉及到太多的因素,例如文化、观念、从小的培养等等,不可以一概而论。但是,如果单从执行的角度来说,多数时候做外国团队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活动教育上面,纪律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一下,所有人都会更加轻松愉快。当然这只是现状,我相信在众多青少年户外教育者长期的努力下,这种情况一定会改变,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能在户外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营地“教育难”,三是因为营地教育本身的特性——教育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营地教育既包含商业(营地),又包含教育,二者有天然的不兼容性。中国的营地教育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索……也有人把国外的模式复制进来,因此要怎么做、方向是什么、什么才是优秀的标准,都不甚清晰。长期来看,中国需要并且一定会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营地教育。

我的三个金字塔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户外原理的金字塔,解释了在户外教育项目的设计、执行、评价中存在的三个简洁、直击灵魂的原则——安全乐趣价值

如图所示:


前面我提出了做营地易,做教育难。因为我们的目标——让孩子得到教育——处在金字塔的顶端。想要到达金字塔的顶端,需要经过安全的保障和乐趣的引导这两个阶段。这道理并非人人明白:多少营地还在安全方面查缺补漏,多少人总在埋头钻研各种爆款的活动,而忘了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宝藏——给孩子带来的价值,即户外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所做出的影响。所以,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不容易。


第三个问题,营地教育和户外教育的关系




在这张图中,主要突出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义的)户外教育这三个大的范畴,以及户外教育和营地教育之间的关系,其他的项目是几个例子而已。

前面解释了,(广义的)户外教育可以理解为走出屋顶、走进自然里面的各种体验式教育,它涵盖了包括营地教育在内的多种不同内容。于是,由图中可以看出,“户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了三足鼎立:家庭教育与生俱来,学校教育则是知识的传播,户外教育刚好补充了前面二者的不足——通过孩子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这就回到了开篇所讲,学校教育是人类的产物,可它的理论性却让人类逐渐脱离了大自然,而户外教育则能让人重回大自然。

营地教育作为“微缩版”的户外教育,相比起来它的主要优点有:

1.   降低了户外的风险,在一个成熟的营地中,几乎99%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2.   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包括孩子和从业人员。

3.   从销售角度讲,更易于被客户所接受,有利于营地教育的传播发展。

所以说,营地教育对普通人来说,具有极大的亲和力,这种模式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户外教育的发展。然而正是由于营地教育具有这些特点,也给它带来了一些缺陷:

1.   单个的营地并不能取代真正的大自然

a)    营地的活动使有限的,而且一般会偏于简单(便于大众接受)。一个成熟的营地应该拥有许多的活动和相配套的系统,就像把小学分成了一到六年级一样,不同年龄段孩子参加的活动不一样。如果一个孩子每年都去营地参加活动,等到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可能他会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打通关了,营地的活动好多都玩过了,感觉没有什么意思了。

想做到乐趣最大化,应该让活动的难度和孩子的年龄(技能和经验)相对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技能和经验会逐渐地增多,活动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应该相应地提高,否则孩子容易失去兴趣。而乐趣是户外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户外原理的金字塔中,乐趣能够吸引孩子走出舒适区,才有学习(获取价值)的可能。

小龄孩子参加高难度活动,会感到恐惧。

大龄孩子参加低难度活动,会感到无聊。

只有活动难度和孩子年龄相匹配,才能让乐趣最大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下图所示:


b)    从美学角度来看,行走在大山大河间,大自然给人的那种宏伟、壮美、震撼的体验是单纯的营地无法给与和替代的。

c)     一些探险性或专业性的活动无法在营地展开。

有些探险性的户外活动需要在特殊的环境进行,在营地的范围内很难实现,例如:沙漠穿越、登山、丛林探险、洞穴探险、地质考察等等。正是因为这种户外活动的商业运营一般都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各个公司的做法不一样,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也不一样,因此真正能够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是很少的。

有一种叫做IA(International Award)国际奖励的“远征”团,是我非常喜爱的。这是一种源自国外的具有探险性质的活动,适合年龄较大的青年(一般15岁以上)。在这种IA团中,孩子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图或指南针在几天几夜(中途露营)的时间里完成计划的骑行、徒步或者皮划艇等活动,并且全程需要自己携带所需装备和食物。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烈日、大雨、迷路、体能极限等各种困难,教练会跟随监督但尽量不干预——除非队伍遇到紧急情况。IA活动有着严格的设计、执行和评估标准,而且它根据难度分成了不同的级别,孩子只有通过低级别后才能进入高级别。因此IA团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让孩子们有机会面对更高的挑战、更多的锻炼。

2.   营地教育并不能涵盖所有年龄层的孩子

正如读完小学升初中,读完初中升高中,读完高中升大学一样,营地教育或许可以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更加深入、更加专业地去学习、体验大自然。

如果按年龄来分的话,大概可以这样(并不是绝对的):

5-15岁——营地教育

15岁以上——探险性质的户外活动


      未来,中国的营地教育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但是在户外教育之中、营地教育之外的这块空白怎么办?

我们也许可以已借鉴IA的优点,也许可以自己建立统一标准,让大孩子参与到更专业、更有挑战的户外活动之中。也许未来,营地教育覆盖5-15岁的年龄阶段,探险性户外则补充15岁以上的阶段,两者共同构成户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