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清月 这两天,网上一则「妈宝男」的新闻火了。 独自在杭州打拼的程小姐和31岁的本地男友交往了大半年,却因男友父母严格的管理,有苦难言。 程小姐说:「男友父母管得太严,现在都还有门禁时间,晚上十点半前必须要到家。特殊情况,才可以延长到十一点。」 尤其是前些天,程小姐独自从老家到杭州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叫不到出租车,网约车又要等很久,附近也没有地铁站,只好向男友求助。 没想到男友看到门禁时间快到了,只回了句:「要不你去附近的肯德基/麦当劳坐下来等吧,你自己注意安全。」 除了严格的门禁管理,男友父母还有很多规矩:
看了程小姐的遭遇,网友的意见出奇一致: 这样的「妈宝男」还留着过年吗? 然而「妈宝男」固然可恶,可是背后的父母才是罪魁祸首。 孩子31岁了,不是3岁,父母却依然无孔不入地控制他。 父母的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父母控制的背后,是惧怕失控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和男友谈了三年恋爱,感情很好 。可是女孩的妈妈极力反对,甚至以死相逼。 女孩妈妈给出的理由是:女儿学历高,长得好看,男友配不上。然而事实上女孩妈妈给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比如女孩本科,男孩大专,可是男孩收入是女孩3倍。 最后,这位妈妈无从辩驳,歇斯底里地喊道:「她之前跟我说过,什么事都会告诉我,结果她偷偷恋爱半年才被我发现!她以前对我百依百顺的,是我的贴心小棉袄!」 原来,这位妈妈并不是觉得男孩配不上女儿,而是女儿谈恋爱了竟然没有告诉她。 这份失控的感觉让她抓狂。 正如武老师说的: 「中国式父母总是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和自由意志,所以他们要不断地干涉,不断地控制。」 演员朱雨辰的母亲就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 她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十年如一日; 她为了贴身照顾儿子,从上海跑到北京,同时还背了一口大铁锅; 她抄儿子的微博,每条都抄; 儿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要干涉。 她说:「我的同事和我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 武老师说:「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经乏善可陈。」 于是,爱的控制,成为父母惯用的伎俩。 他们的人生已然没有更多可能,他们对分离和失控感到焦虑和恐惧,于是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绑在一起,去寻找可怜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 被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控制型父母希望孩子孝顺听话,希望孩子是个好孩子。 他们看不到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只是把自己认为对的事强加在孩子身上,努力把孩子打造成所谓的好孩子。 然而,那些好孩子幸福吗?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说: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 你看,「好孩子」并不幸福。 因为通常好孩子的真实感受是不被看见的,甚至是被否定的,被批评的,那么他就会慢慢隐藏自己的感受。 因为他隐藏了自己的感受,他也会丧失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 因为控制型父母最喜欢做的就是不断地为孩子做选择,并且是以爱的名义,孩子无从反抗。 然而不是自己选择的人生还叫人生吗?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那些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在成年后表现出不自信、缺乏生命力、抑郁焦虑、社交障碍、亲密关系障碍等问题。 曾经,他们不被允许选择自己的人生。 未来,他们如何才能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太苦了。 ![]()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台湾科幻神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刺痛了无数父母的心。 剧中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在《茉莉的最后一天》这一集中,茉莉原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她却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跳楼自杀了。
茉莉的妈妈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想知道女儿为什么会自杀。 这时,她得到了一个新科技,可以读取茉莉的记忆。 通过读取茉莉的记忆,茉莉妈妈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是个控制狂。 她逼迫茉莉好好学习,她撕毁茉莉的梦想,她把茉莉喜欢写小说看成是不务正业…… 最后,茉莉妈妈终于明白是自己一手杀死了茉莉,她崩溃痛哭。 那一刻,她想起了茉莉刚生出来的样子。 那一刻,她才明白茉莉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正如纪伯伦写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 反方傅首尔动情地说: 「完美应该是个人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眼中的标准。每个孩子生下来,父母都会给Ta设置关键词。她生下来就被母亲要求争气。她也很争气,最终活成了母亲人生中唯一的亮光。 看起来结果是不错,可是她心里的那些遗憾,那些想干没干的事,那些被偷走的快乐,除了她自己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所以她给儿子取名多乐,希望快乐是儿子唯一的关键词,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谱过一生。 雷军也表示,父母认为的完美人生,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完美人生。这里面是两个角色的差异,父母不应该为孩子选择。 因为人生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因为比完美的人生更重要的是,那是你自己的人生。 放手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充分理解孩子、看见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明确界限、给孩子爱。 放手是一种智慧,它比控制难得多。 然而这正是为人父母一辈子的课题。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父母之爱就在和孩子渐行渐远的凝望和祝福中趋于真实。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 爱他,如他所是; 而非,如你所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