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acerbookstore 2019-03-03

文|江徐


有一天,陶渊明不知道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或者受到什么刺激,回来喝了通酒,又借着酒兴发了一顿文雅的牢骚。他这样写道: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恶,且当从黄绮。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的作者费勇先生将这首诗理解为:这个世界太多傻帽,我懒得和他们说理,不如远远地躲开他们算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热播剧《欢乐颂》中一句台词,话糙理不糙: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所谓的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成功与失败等,一切都是相对而言,都是建立在某种评判标准之上。年深日久,约定俗成,于是就产生了“大家都这么看的”、“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诸若此类的思维逻辑。

对于庸庸大众而言,从来如此的事情,一定是对的。又或者,之所以对,是因为它从来都是如此这般地存在着。犀利如鲁迅,一句点破问题,他说:“从来如此,便对么?”

迷信、从众、盲目跟风,是中国人的沉疴痼疾,人云亦云亦是通病。独立思考始终是最可贵的能力。

“咄咄俗中恶,且当从黄绮”,意思是说,世俗之中,有些恶的东西,因为大多数人的盲从跟风而变得理直气壮,好像本来就是正确的事情那样显得咄咄逼人。与其去理论,还不如学黄石公、绮里季隐居山林。

盲目跟风的俗,已经让人不可忍耐。这种俗中产生的恶,更是一种可怕的社会风气。

民国影星阮玲玉自杀前,在遗书上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因为个人情感的纠缠纷扰,让她遭受社会舆论的唾弃,想必她深刻体会到了“口水也能淹死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事实上,很多骂她的人,根本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只是“大家”都在唾骂,大家都在指责她,那想必她一定是有问题的。这就是典型的“咄咄俗中恶”。

虽然陶渊明没有在诗文中详写,但他一定看清俗世丑陋的一面,不愿随波逐流,成为其中一员,又自知没有能力去指正俗恶现象。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于是,他甘愿辞官,去乡村当一名农民,与自然田园为伍,与淳朴的农人为邻。

其实,“心远地自偏”也好,“且当从黄绮”也罢,都是在讲一件事:如何安置个人与尘世之间的距离。“心远”是从内心角度来讲;“从黄绮”是从身体角度来讲。两者都可归结为一个“退”字。

如果不喜喧嚣,那就退到喧嚣之外。

如果无法与俗中有恶的尘世同流合污,那就归隐山林,清静自在。

这就是陶渊明的处世之道。不禁让我想起《菜根谭》中读到的一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