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哪些古代著名诗人的悲惨经历?

 阿W_sd 2019-03-03

辛弃疾很悲惨。

辛弃疾一生中,每次免官时,都是被指责为奢侈、贪污、聚敛,可他死时,家无余财,尽遗诗词、奏议而已。他死去一年后,随着韩侂胄的人头落地,辛弃疾又蒙罪名,说是“迎合开边”,后人再受株连,连一寸安身立命之处都没有了,纷纷逃往偏远山区躲命。

英雄南下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1161年,金国铁蹄肆意践踏中原,适遇大旱,人心思反,在山东沦陷区,21岁的辛弃疾揭竿而起,变卖家产,聚集了两千人,他从一名书生正式转为化一名斗士。他投靠了当时济南最有影响力的义军首领耿京。此时的辛弃疾,身披软甲,腰佩长剑,高头大马,能文能武,自是威风凛凛。看到他还毁家兴兵,爱国情怀溢于言表,耿京对他相当敬重。两人英雄相惜,迅速把队伍发展到20多万。

山东历城故乡,辛弃疾21岁离开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辛弃疾年轻时,认识了一个和尚,叫义端。此人颇有城府,精通兵法,也带起来了一支数量达千人的队伍。辛弃疾知道后,说服他加入到耿京的队伍。谁知,他自私自利,不顾家国,觉得在耿京手下,受制于人,不自由,想拉走自己的队伍,队伍却不愿离开耿京阵营。于是,他铤而走险,偷了耿京的帅印,投奔金国。辛弃疾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骑上快马,狂奔相追,一天一夜后,提了义端人头和帅印而返。这个插曲,足见辛弃疾的豪气。

  面对强大的金国,义军显得孤掌难鸣,辛弃疾说服耿京,去南投大宋,形成呼应。耿京于是派辛弃疾南下,与大宋皇帝接洽。

  当时还是赵构的天下,这位皇帝在岳飞抗金时期,总是很矛盾,他需要岳飞抗金,又害怕岳飞太厉害,真的直捣黄龙,把老皇帝宋钦宗救回来,这样,自己不仅会失了皇位,连性命都难保,所以他借秦桧之手,杀了岳飞。

  到了辛弃疾抗金这个时候,宋钦宗已死,赵构不再担心了,在金国南侵,威胁越来越厉害的背景下,他需要良将护国,辛弃疾来投,赵构很高兴,亲自从临安北上,途中犒师,接见辛弃疾,以表诚意。

  获得皇帝首肯后,辛弃疾立马回赶山东。途中接报,因为耿京副将张安国,不愿南归,趁辛弃疾南下之际,发动叛变,杀了耿京,投降金国,做了济州知府。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因为耿京的死去,没有了主心骨,投降的投降,归家的归家,一夜星散。

  辛弃疾怒不可遏,设定计谋,只带数人,夜潜拥有五万守军的济州城,生擒正在与金将庆功宴饮的张安国,挟持而走,不眠不休,策马南下临安,金兵追之不及。这事发生在1162年的春天。

  张安国被游街示众,公开处死。辛弃疾万军之中擒主帅,如入无人之境,如此英雄,一夜传遍临安城。这段履历不仅让别人佩服,辛弃疾自己也一生为之自豪,多次书写,大吹牛B。

  但是,辛弃疾是在金国领地上长大的,当时南宋称他们为“归正人”。这样的人,南宋统治者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的,不会特别信任。这给辛弃疾忠勇豪雄的人生,埋下了痛苦悲凉的伏笔。

济南大明湖畔,辛弃疾纪念祠。

壮志不酬

辛弃疾载誉归南,朝廷给他的第一个官是江阴签判,相当于市长助理。官不大,但他没嫌弃,开始着他复国的伟大梦想。

不久,高宗禅位,孝宗上台。新皇帝很想有一番作为,雄心勃勃要修复河山,于是启用主战派赵浚,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只是个小吏,但依然心系前方,积极备粮备战。起初,宋军士气高昂,连打胜仗,后来,因为张浚手下不和,战场不利,开始节节败通,符离一战,更是让南宋13万精兵全军覆没。战场的失利,加上主和派从中作梗,孝宗开始犹豫不决,张浚也在愤懑中死去。轰轰烈烈的一场北伐,失败告终,投降派又在朝中占了上风。

1164年,25岁的辛弃疾调任今天安徽的广德,任通判,官职稍大了一点。这段时期,他抱得美人归,过了一段开心日子,有很好的心情,来写他有名的《美芹十论》。他这篇长达17000多字的政论文,分十篇,详细地为皇帝分晰了宋金形势、南宋弊病、强军方法、破金长策等内容。辛弃疾等着皇帝的垂青,可惜,这篇为后人称道的长论,如石沉大海。

后来,辛弃疾在他写的一首《鹧鸪天》中,还提到这个万字长论: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上阙豪情似海,下阙悲意如秋。

在广德呆了四年后,辛弃疾又被调到建康府担任通判,在这里,他写出大批的精彩词作,其中有《水龙吟 登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建康呆了两年之后,辛弃疾被召到临安,担任司农寺主簿,他写了《九议》,依然未得到重用。

1172年,辛弃疾外放滁州,在地方大员任上,他开始崭露出治理才能,两年时间,把一个荒芜的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重现历史繁华。

宋朝时,在滁州为官的名人有两个,一是欧阳修,他的《醉翁亭记》,名垂千古,现在,在滁州,醉翁亭得以重建,成为有名的景点。另一人辛弃疾,也建了一座楼,叫奠枕楼,寓意着当政者要加强国防,好男儿当枕戈待旦,保家卫国,让乡亲安居乐业。可惜的是,奠枕楼如今没有重建,很多人为之遗憾。

1175年,孝宗把辛弃疾调回临安,管理国库。没多久,江西茶商起事,朝廷派人屡剿不灭。孝宗下诏,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刑。不久,他将茶商闹事得以平息,为首者斩立决。

此后,到1179年,四年中,辛弃疾又被频繁调动,先后到临安、湖北、湖南任职,简直成了朝廷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心想要收拾旧山河的辛帅,常年沦为官场的救火兵和垫脚石,人到中年,北伐依然杳如梦,个中无奈,只有他自己体验得到。他累了,倦了,怨了,恨了,像失落的李白一样,仰天长叹行路难。在一首《鹧鸪天》中,他写道: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在担任潭州知州和湖南安抚使时,辛弃疾面对的是一个比当年滁州更烂的摊子:苛捐杂税,豪强掠夺,盗匪横行,民不聊生。辛弃疾看到现状后,痛心疾首,如此疲弱的现实,处处危如垒卵,要是金兵来犯,怎么抵挡?

辛弃疾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又开始殚精竭虑,治理湖南,赈灾民,清吏治,慢慢让湖南形势稳定了下来。赈灾过程中,辛弃疾还在田野里捡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孤儿,当做书童养在身边,取名“南剑”。南剑一直跟在辛弃疾身边。

在没有朝廷任何支持的情况下,辛弃疾在湖南打造了一支勇猛的特战部队,谓之“飞虎军”,其中还有一支500人的骑兵队。飞虎军纪律严明,战斗力传到了金人耳朵里,金主都为之一震。

当然,没有财政,要建军队,摊开两个空手掌,谈何容易。辛弃疾赌上身家性命,拿出了他不怕死的强悍做法:建军营,瓦不够,就以20片百文的价钱,命潭州城百姓两天之内送达;劳力不够,他发动刑徒上山采石材,多劳者免罪获释;缺资金,他取消地方酒税,改由官府专卖,以此筹钱……这些不合常理却很有实效的蛮横做法,给政敌以把柄,他们不断地弹劾辛弃疾,说他借建新军敛财、施恩,野心不小。

猜忌心重的孝宗,听了谗言后,果然很惊怒,下发紧急金牌,要求停建新军。眼看着军营马上建成,难道功亏一篑?辛弃疾冒险把金牌藏起来,加紧施工。军营建成后,他才连夜写折子,把财务报表一一列出,请孝宗检查,消除孝宗疑虑。

可悲的是,辛弃疾刚把湖南治理得有起色,1180年,因江西出现大旱灾,他又被调往江西赈灾。第二年,孝宗以赈灾有功之名,将辛弃疾升为奉议郎,并任命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

辛弃疾还没上任呢,变故又出现了,突然之间,皇帝下了诏书,罢去辛弃疾所有官职。原因何在?又是有人弹劾他。

辛弃疾不太乎个人的名与利,他的目标是一心北图,收拾旧山河。因此,在他为官的日子里,他总是我行我素的,有利于北伐的,他啥都敢做;不利于北伐的,他啥人都敢得罪。因此,那些苟且偷安的既得利益者,基本被他得罪了个遍,对他都是恨之入骨,纷纷把狠话、脏水泼向他。此时的孝宗,与登基之初也已大不同,在歌舞升平中习惯了享乐,失去了锐气。也许,孝宗皇帝是真的害怕战争了,担心战争一起,突然某一天,敌人攻进临安来,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所以,他也不想让辛弃疾做官了。于是,那份诏书,满是谴责,似乎辛弃疾除了南投值得肯定,其他都是罪孽深重,不杀头已是大开皇恩。

那就让我隐居去吧,辛弃疾火热的心,突然巴凉巴凉的,他是真的伤心了。这时,恰好他在江西信州(今天上饶)的带湖新居落成了,四十二岁正值壮年的辛弃疾,在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

  他在这里耕种劳作,并在田边建了一排小屋,用为劳作之余休憩之所,谓之“稼轩”,名号“稼轩居士”即起源于此。他累了,在这里与妻小相守,与朋友往来,享受到了简单纯粹的快乐。于是他写道: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虽然说,隐居可以享受到至简的生活快乐,但辛弃疾没想到,自己隐居入山水,一隐就是十年。这对一位英雄来说,是非常寂寞的,辛弃疾在与朋友陈亮的往来中,这样感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91年,当时的光宗皇帝一纸任命,辛弃疾启用为福建提点刑狱,不久又升为福建安抚使。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他立时振奋,不亚年轻时,他知道,时不待人,他要抓住人生最后的机会,以福建为平台,去快速实现他恢复中原的英雄大梦。于是,他又劢精图治,大刀阔斧,整改福建,训练军队,成效卓著,百姓爱戴。只是,他同样摆脱不了时代赋予他的命运,那些私人利益被损害的群小,又起来攻击他,说他借招兵备甲为幌子,敛财利己。我们的辛帅又被免职了。这一次,辛帅已经习惯了,啥话不说,飘然归了带湖,这是1194年的初秋。

回江西后,辛弃疾祸不单行,先是奉禄被夺,再是带湖居所起火烧为灰烬,生活一下陷入困境。幸好,辛弃疾在铅山瓢泉新建的另一居所正好落成,他举家迁往瓢泉,如此一呆,又是八年。

隐居的生活,对于一员猛将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辛弃疾只能借酒浇愁。在闲居的日子里,他写道: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巅峰一晤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六月,辛弃疾又被启用。这次召他的是宰相韩侂胄。

同往常一样,辛弃疾立即动身赶往临安。但这一次,又有点不一样,辛弃疾没有带上全家,他只带了一个儿子和仆人南剑。这表明,他特别不信任韩侂胄,做好了随时回瓢泉的准备。

韩侂胄真的很不地道。他是外戚,弄起权来,无所不用其极,辛弃疾和他的不少朋友都受到过他的打压。辛弃疾的好朋友朱熹,提醒皇帝防止大臣窃权,擅政的韩侂胄由此嫉恨他,捏造罪状,说朱熹霸人家财,引诱尼姑,把一代清正廉洁的大师,搞得声名狼藉,差点被处死。在他的高压下,当朱熹死时,门生故旧都不敢去吊唁。辛弃疾对此很气愤,他不顾生死,写祭文点赞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这样一个坏透了的韓侂胄,突然对辛弃疾这么好,原因何在?他要利用辛弃疾,举北伐大旗,建不世功勋,稳固自己的相位。

宋宁宗赵扩的妻子韩氏,是韩侂胄的侄女。赵扩登基,韩侂胄曾倾力相助,所以深得赵扩信任。韩皇后死后,韩侂胄失了靠山,这种状况下,韩侂胄心里清楚,自己必须掌握军权,树立威望,以实力来震慑朝野。要达到这一目标,没有比举北伐大旗更好的载体了。于是,韩侂胄启用一批在求和时期被罢免的文臣武将,四面而起,准备北上伐金。

很快,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64岁的辛弃疾再次披卦上阵。

让人感动的是,辛弃疾不管朝廷怎么亏待自己,只要一有北伐的机会,他的爱国热情就会立即高涨,血脉偾张。虽然是受令自己鄙视的韩侂胄利用,但辛弃疾在大是大非面前,瞬间就把个人恩怨抛却了,心情也明朗起来。他快马加鞭,赶赴绍兴履任。

辛弃疾与陆游,两位以爱国而留名青史的巨擘,生前交际不多,但他们彼此是真正的知己。在绍兴,两人有短暂的相交,他们的谈话,细细读来,千载后,依然催人泪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的人生经历、爱国情怀、英雄大梦,与辛弃疾,何其似也!他这首《诉衷情》,所体现的时空意识,所郁积的胸中块磊,与辛弃疾何其似也!

他们两人,虽然屡遭打压和不公,却从不消沉,一直英雄赤胆,忠心如初。他两的面晤,是知己相逢,是千杯不醉。他们当年的促膝长谈,他们的忧愁风雨,他们的情怀激荡,今天,我们很少有人知道。

古鉴湖,绍兴陆游故里

从六月到十二月,辛弃疾只在绍兴呆了半年,但在这半年时间里,辛弃疾殚精竭虑,重农富民,扶正压邪,坚毅果敢,一下子把绍兴治理得政通人和。当时,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帮子文人仕友,其中的张镦,和了辛弃疾一首《汉宫春》,盛赞他给绍兴带来了男儿豪气、文采风流和平安富足:“江南久无豪气,看规恢意概,当代谁如?”

在绍兴,辛弃疾和陆游多次地会晤,在蓬莱阁上,在秋风亭里,在陆游家中,他们看剑、吟诗、谋北伐。此时,陆游79岁,辛弃疾64岁,他们已历经沧桑,却情怀依旧,心中所想的,依然是天下!天下!

陆游为辛弃疾终于有机会北伐而高兴,为他打气说:强胡金国没什么可怕的,凭你的管仲、萧何之才,率军而起,中原抗金志士肯定会纷纷响应,你一定会建立不世战功。

辛弃疾忧虑地说:陆公啊,你也清楚,现在大宋久不兴战事,军队没有战斗力,朝中小人又多,总指挥韩侂胄私心又重,我难以真正开心起来啊。

陆游勉励辛弃疾:辛公,当今朝野,也只有韩侂胄坚持北伐,虽然他这人不地道,但只要能恢复中原,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所以,你要抛弃个人恩怨,以国仇为重,配合韩侂胄,完成北伐大业。当然,对于个人安危,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周密考虑,不可轻举妄动。

陆游终其一生,都在思索收复中原,这是他的伟大理想。但他生不逢时,长期只做了小官闲职,大材难为用,一直出不了山。因为清正廉直,一心为公,很多时候又赋闲,所以他到了老年,依然为温饱生活困扰。看到陆游的老房子破旧不堪,辛弃疾多次提出要为他翻新,但陆游多次拒绝。他说:辛公,现在国恨家仇,都纠结在一起,请把精力和财力全部用在北伐大事上,我的房子,不用您操心。

这件事,陆游写有《草堂》诗:

幸有湖边旧草堂,

敢烦地主筑林塘?

漉残醅瓮葛巾湿,

插遍野梅纱帽宽。

风紧春寒那可敌?

身闲晝漏不胜长!

浩歌陌上君无怪,

世谱推原自楚狂。

1204年的春天,辛弃疾诏往临安,不久开赴北伐前沿的镇江任知府。陆游又写了一首《送辛幼安撰殿造朝》,为辛弃疾壮行,点赞、悲悯、不平、希望、担忧,百种滋味,都在一诗中:

稼轩落笔凌鲍谢,

退避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

  参透南宗牧牛话。

  功名固是券内事,

  且葺园庐了婚嫁。

  千篇昌谷诗满囊,

  万卷邺侯书插架。

  忽然起冠东诸侯,

  黄旗皂纛从天下。

  圣朝仄席意未快,

  尺一东来烦促驾。

  大材小用古所叹,

  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

  先挽银河洗嵩华。

  中原麟凤争自奋,

  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余,

  青史英豪可雄跨。

  古来立事戒轻发,

  往往谗夫出乘罅。

  深仇积愤在逆胡,

  不用追思灞亭夜。

辛弃疾在当时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在绍兴虽然时间不长,但很快就有一大帮文人雅士集聚在他周围,大家共忧国是,吟咏江山。辛弃疾写绍兴的词,流传下来好几首,我们看其中一首《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绍兴蓬莱阁上的对联和匾额

在这词中,辛弃疾用了西施入吴不归、王谢繁华不再等典故,表达了他心中的忧愁风雨:北伐杳如梦,北方受苦的子民望穿秋水,而习惯了偏安的人们,商女不知亡国恨,暖风曛得游人醉。面对此,辛弃疾心事重重。他在绍兴府山上还建了一座亭子,叫秋风亭,在一首《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中,他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篇太史公书!

是啊,年逾花甲,依然壮心不已,夜读史记,寻求治国理政之方,想着北伐大业尚未完成,英雄之心实难释怀。这样的辛弃疾,谁能理解他呢?

梦归何处

在绍兴呆了半年后,辛弃疾被调往镇江,那儿是北伐的最前线。辛弃疾从来不打没准备的仗,他积极备战,但情报令他深感不安,金军依然厉害,但宋军却真的是一包草,士兵无胆,将领奇缺。辛弃疾认为,时机不够成熟,需要先练兵,再北伐。急功近利的韓侂胄哪听得进去,他愤怒地对辛弃疾说:你再不北伐,我就尸骨无存了。

镇江北固亭,辛弃疾曾在这里悲歌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写下了他有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支持北伐,但在这词中,对韩侂胄的冒进,大为忧虑。所以他写词,借古喻今,提醒韩侂胄,莫重蹈覆辙。此时韩侂胄,已失去了理性,他粗暴地认为,辛弃疾这是在阻止自己北伐,于是再次罢了他的职。辛弃疾又失望地卸下盔甲,回到瓢泉。

铅山

1206年,猴急猴急的韩侂胄匆匆伐金,大败而归,南宋再次求和。金人说,和,可以,拿钱来,并提上韩侂胄的人头!

韩侂胄走投无路了,他想孤注一掷,再次对金用兵。可是他没有能用的将领了,于是再请辛弃疾。当辛弃疾拒绝后,他继续一次一次地请,并把朝议大夫、兵部侍郎、枢密院都承旨等高官要职,一股脑儿都授给辛弃疾。

可以大胆作为的平台,终于摆在了辛弃疾面前,可是一切都晚了,听着惨败的消息,看着朝廷的诏书,辛弃疾老泪纵横,仰天长叹,一腔爱国情怀,终化为满心悲愤。这位盖世英雄,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无法站起来穿戴盔甲。1207年的深秋,68岁的辛弃疾,神志迷糊,在“杀贼”的大呼声中,忧愤而殁。

辛弃疾一生中,每次免官时,都是被指责为奢侈、贪污、聚敛,可他死时,家无余财,尽遗诗词、奏议而已。他死去一年后,随着韩侂胄的人头落地,辛弃疾又蒙罪名,说是“迎合开边”,后人再受株连,连一寸安身立命之处都没有了,纷纷逃往偏远山区躲命。

故事写到这里,悲伤漫到我的耳际。不知这英雄大梦,千载后,流亡何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