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应该为蜀汉失败背多大的锅? 该不该承担主要责任?

 昵称38194863 2019-03-03

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针对曹魏提出了,放弃外围隘口,坚守汉乐两城与阳平关,诱敌深入,坚守疲敌,聚而歼之的战略方针。这个计划可不可行呢?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如果,魏军是小规模的进犯汉中(动用兵力在十万以下),这个计划还是可行的,魏军远来兵少且顿兵于重关坚城之下,侧翼再受到蜀军的打击与骚扰,必然要陷入进退失据的地步。如果魏军是大规模、分多路伐蜀(动用的兵力接近二十万),姜维的这个战略计划就有军事冒险的味道了。

这个战略计划成功的前提是袋底(汉乐与阳平)部分要牢固。按照姜维的战略,正常的讲,汉中与阳平必置重兵,否则一旦魏军突破阳平一线,则整个陇右汉中就是一盘死棋,且成都门户大开,蜀汉则大势已去。从后来事态发展来看,姜维对自己这一战略的优劣利弊也不是很清楚,这个战略的风险与死穴在什么地方,姜维不甚了了。

所以,姜维在具体军事部署上,才会本末倒置。汉中防卫空虚,而陇右却设置重兵。魏军近二十万大军伐蜀,双方在汉中陇右的兵力对比已经达到了二比一,蜀军处于绝对劣势。魏军兵分多路,蜀军所备皆急,集中防卫则利于乘虚蹈隙,处处防备,则处处空虚。可见,姜维原本想将汉中作为吸引魏军的诱饵,没想到开战后,却真成了肉包子打狗啦。这显然是姜维在具体军事部署上的失误造成的。(至于,姜维的整个诱敌战略对错与否,见仁见智,有待商榷)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姜维的军事失误?

屯田避祸只是问题的表象,实际上,姜维对汉中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我认为蜀汉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军事上的麻痹轻敌。长久以来,蜀汉对曹魏一直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曹魏兵多地广却被迫防御。可见蜀汉虽小,却一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这直接造成了,蜀汉最高层的麻痹大意的思想,从大将军姜维至后主刘禅对魏军积极进攻的精神总是认识不足。

从诱敌深入的战略到屯田沓中的行动,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蜀汉军事当局更多的考虑了进攻,而不是如何的防御。这对国力相对弱小的蜀汉而言不能说不是致命的失误。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昧于形势,侥幸行险。魏分多路大举伐蜀,姜维对魏军主要进攻方向一时判断不明,待魏军下阳平,汉中已失,姜维才真正认识到魏军的主攻方向,和整个掏心战略的可怕之处,这才急急忙忙率主力舍沓中越阴平直插剑门。

另外,曹魏对蜀汉奉行的固边守险,培养国力的方针,客观上造成了蜀汉的战略失误,曹魏不仅积聚了力量,而且成功的麻痹了蜀汉。蜀汉统治者错误的判断,魏不会大举伐蜀,所以才敢屯田沓中、撤围行险。正所谓,“鸷鸟将击,卑飞敛翼,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魏军突然大举伐蜀,从防御转为进攻,大出蜀汉意料之外,蜀国攻防部署还来不及调整,就汉中已失,大事将去了。可见,麻痹轻敌应该是蜀汉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蜀汉失汉中,邓艾军偷渡阴平,下江油,直取绵竹,蜀汉如何进行防御?

我个人认为,蜀汉应该放弃绵竹,坚守成都,以待剑阁援军。邓艾军出险地,有进无回,人必有死战之心,魏军远来,利在野战速决。蜀军出城决战,正合邓艾之意且一旦全军覆没,则成都危矣。在反击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如,坚守成都更稳妥。成都城高池厚,魏军一时难下,时间一长必受大困。此时若剑阁援军破于外,成都之军应与内,则胜败诚未可知也。

如果,邓艾军提前发动攻击,歼灭诸葛瞻部,而后进行设伏打援,不知远来的剑阁援军如何处置?且魏军先到绵竹以逸待劳,剑阁援军道路崎岖,长途跋涉后至战场,即使交战未必能占上风。可见,姜维援救绵竹的军事设想胜算的几率并不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