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网青岛专栏 | 晓瑀:骑行阿姆斯特丹

 青岛Looker 2019-03-03

在荷兰一落地,我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精致的美丽。纪念品商店里的冰箱贴是鲜艳可爱的郁金香、招牌似的建筑沿街立面山墙还有我喜欢的自行车形象。

见到这样的可爱花卉形象,我的心里边有一股暖意,曾经有那么几年,我在一片山里种下了许多美丽的郁金香,还有一种郁金香,被来自北荷兰省的朋友隆重正式地命名为"青岛"。

除了郁金香,阿姆斯特丹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骑车城市之一,骑车已经在这里形成了令人轻松愉悦的自行车文化。所以,来到阿姆斯特丹之前,我心里已经早早谋划好了在这里的骑行。

零下三、四度的气温,对我来说算不上太冷,与骑车穿行这座美丽城市的诱惑比起来这实在算不上什么。

照例是一大清早就起床,租好的自行车就摆放在旅馆的外面,感觉竟有些激动。自行车是橙色的,是荷兰国家的颜色。要知道荷兰是一个王国,国王的家族姓Orange的意思就是橙色,橙色是人们对国家和王室爱戴的表现,于是橙色就成了荷兰的国色。骑一辆橙色的车感觉很入时。

阿姆斯特丹能够成为自行车的天堂,主要是因为它被定位于自行车友好的城市(Bycicle-Friendly City)。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所有地域都对自行车和骑车人开放。

每栋建筑的门前都停放有许多自行车。 在冬天里,我已经习惯了街灯下的街道,只不过是这一次我轮迹下的城市变成了阿姆斯特丹。

马路上有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电车里边几乎没有什么人, 我想这个时间大多数人还没有从安眠当中醒来吧!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像一组同心圆弧,一条挨着一条从海边向城市延伸,把城市分成了许多街坊。 更确切的说,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布局就像是一把打开的扇子,是传统的中国折扇那种,扇柄朝上,五条运河一圈儿一圈儿的向外扩张。夜色中斑阑的灯影倒映在平静的运河水面上,这种无声无息的美丽,顿时间让我觉得岁月的静好。

由于河水多,阿姆斯特丹也拥有欧洲最多的桥梁,据说仅仅在市中心就有600多座。运河上的许多桥梁可以开启,开启的时候船儿可以顺利地通过,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分割城市的街道大部分都不宽, 道路两边的建筑物也不高过三层。这些土地都是填海造地而来,早些年间要在这松软的地基上盖房子的话,也需要更高的技术,也许是当年这种条件的限制反倒成就了今天城市的特色。

沿着运河的边上骑行,我也找到了著名的安妮之家,由于周围的光线太暗,我没有留下什么好的照片。这栋建筑物看上去与周围的建筑也没有什么两样,却承载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这个叫做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少女,在德国的集中营里以15岁的芳龄告别了这个令她深爱的世界。引用一段安妮在日记里写下的话,作为我到此一游的纪念吧!“我还没有放弃所有的期望,这点令我感到惊讶。毕竟这些愿望似乎是又愚蠢,又遥不可及。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紧紧抓住它们,因为我相信人心是善良的,我无法用死亡、痛苦和困惑,作为衡量的基础。”

道路跨过运河的时候便会起一座拱桥,这倒是让这些道路有了起伏的感觉,我喜欢在桥头短暂的停留,凝望运河,也凝望灯光下的这些街道。我把我的自行车放在路的中间,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影像,一辆单车和一座城市的合影,往往是我最好的旅游纪念品。

桥的栏杆旁也会顺向停着许多自行车,说荷兰是一个自行车的王国,一点也不夸张,我在阿姆斯特丹,见到的自行车的样式也是最多的,载人的、拉货的、带小孩的都有,自行车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阿姆斯特丹人的家庭生活。我在这个城市当中望出的每一眼都与自行车有关,因为那些车总在我的视线里。

12月份的阿姆斯特丹街头,虽然有一些清冷,但是圣诞的气氛已经很浓了,街头挂起了灯火,一下子就让这些尺度宜人的街道变得极其温暖,骑行在这样的街道上,可以在转瞬间让自己融入,融入这个城市的暖暖的氛围。

我也会偶尔经过宽宽的街道,这些街道上一定留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偶尔会有和我一样早起的人们骑着自行车经过,只不过是他们的车速飞快,不像我这样慢慢的悠游。当地人的生活是我的诗和远方,对他们而言是快速的行走,对我而言,是静静的享受。

我一路向前,缓缓地骑行,一直骑到了阿姆斯特丹的达姆广场。几个世纪以来,由于阿姆斯特丹的地基松软,所有的运河码头和建筑房屋都建立在木桩地基之上,眼前的这座王宫是17世纪建造的市政厅,当年的这座建筑是座落在一起13000多根木桩之上的,因此也有人把这里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倒是和咱们中国的西安兵马俑并列了。 如今这里的建筑依然需要打桩建造,只不过是现在用的桩基,不再是木制的,而是混凝土或者钢结构的而已。王宫的三角山花墙顶端立着的是希腊神阿特拉斯,原本我记得这个神像是扛着一座地球的,今天我再次来到这里,不知道是因为天黑还是什么原因,我并没有发现那个地球。英文的地图集叫做Atlas,其实就是来源于阿特拉斯的形象。

寻寻觅觅的骑行当中,我也找到了伦勃朗的故居,这是一栋三层楼的老建筑。虽然在夜色中我看不清这座建筑的最好形象,但我还是愿意怀着朝圣的心理到这里拜谒。伦勃朗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它也是世界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人们愿意把它称为心灵的画家,或者是明暗的画家。我第一次知道伦勃朗这个名字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呢。

伦勃朗最著名的作品《夜巡》,就是在这栋建筑当中完成的,他画这幅画的年代是1642年,想想这些,我才觉得自己离那个时代居然已经过去了这么远,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切都是转瞬之间。

我曾经有幸近距离的欣赏过这幅画作,当年的这幅画是受参加过阿姆斯特丹城市保卫的16位市民委托所画,本来是打算挂在城市保卫处的大厅当中的。由于于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的画,每个人理应在画面上占有同样的地位。但是当年的伦勃朗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表达, 把这幅画画成了今天传世的样子,结果是当时的定制者,拒绝为这幅图支付的足额的费用。这幅画后来又被挂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大门之间,被无情的剪掉了一部分,又因为在附近还放有暖气炉,经过上百年的烟熏火燎,到19世纪的时候,这幅画的画面已经变得很暗,本来表现的是白天巡逻的场景,现在看上去好像夜幕降临,以至于现被大家叫起来的时候都称为《夜巡》了。我常常会记起坐在画前默默欣赏的几个小学生,他们用铅笔在临摹着画过的结构,所谓艺术的熏陶都是潜移默化的。

我的骑行也抵达了喜力啤酒的博物馆,我想阿姆斯特丹和青岛这两个城市的共同之处,除了大家都是著名的海港城市,啤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了吧?

想起上一次来荷兰阿姆斯特丹,我就在啤酒博物馆旁边的街市上买了一对蓝陶的小猪。在荷兰,这种源自中国青瓷的陶器是荷兰王室的定制陶瓷,也是荷兰的国宝,它是西方的别样青花,出产蓝陶的小镇代尔夫特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誉为“欧洲瓷都”。

骑车人的权利在阿姆斯特丹受到充分的尊重,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娇纵,就算是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建筑,也允许骑自行车的人穿行,自己想起来都有一些奢侈。

路旁边的交通信号灯,也有专门给自行车准备的标识。

骑行到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时候,我特别找到了建筑物的正立面,让我的单车与这座漂亮的建筑来了一个同框的合影。这个博物馆是收藏荷兰画派画家最多的一家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的人行道上零零散散地印上了许多雪花,雪花稀疏的地方在提醒行人快走,而雪花密集的地方,便是到了等待过马路的路口。

在博物馆广场的另一边与博物馆遥遥相对的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由于天色太黑,我并没有看到音乐厅的屋顶上金色的竖琴标志。这里可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大本营。

广场上有一些亮着温暖灯光的小品,让人觉得这是一座有情调的城市。

广场的中央有梵高美术馆,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只收藏一个画家的美术馆。梵高是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而当他活在人世间的时候,却只卖出过一幅画,想想令人唏嘘不已。

博物馆墙外的橱窗里陈列着他那些传世的佳作,只可惜这次我没有时间进去慢慢的欣赏了。

梵高美术馆比邻而居的是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这是一座外表看上去很现代的建筑,我在这座纪念馆的商店里买过一件骑行的小人形做纪念,也算是我在这座自行车王国的城市里骑行的最好信物了。

我曾经在这座博物馆的楼梯前凝视那些写在台阶上的句子。在那样的时刻,我会陷入沉思,去想一些关于生活的道理。

在阿姆斯特丹的清晨,我也曾经路过一个深邃的长廊,长廊穹顶上的吊灯灯光静谧而温暖,把我带入悠长的岁月。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在不同的城市的晨晨昏昏里,我慢慢地行走,去感受城市的细节和温度,这些令我感动的时刻,会一点一点地汇聚,积攒成促我前行的力量。

当我完成了清晨的骑行,回到入住的旅馆,门口的那只猫安静地端坐在椅子上,像是在等我归来。 一切都是可爱的模样。

回到入住的房间,我把沾着自己汗水的行头按顺序摆成一个人的形状,算是在阿姆斯特丹骑行的特殊记念。

我与阿姆斯特丹这次的交汇很短,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吃了一份快餐,外面的餐桌也是用真的自行车作为支撑的,足以看出这座城市对自行车的爱恋。

荷兰有一句国家箴言叫做“I shall maintain”,中文可理解为“我坚持到底”,这不正是我对骑行的态度吗?在荷兰,在阿姆斯特丹,有一颗自由的心和一辆单车就足够了!我骑行!我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