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诗词创作中,有很多不同的修辞手法,其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是形似和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于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特意夸大或缩小。相对于文章来说,诗词中的夸张尤其特别,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夸张有一种使用“如”、“似”“若”等比况词,也有得不使用比况词,看似无理,但是并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一看就知道作者在夸张。 在诗词创作中,合理的使用形似和夸张,是诗人必须掌握的技法。 一、形似与夸张 有的描写是刻画物象的形态,力求逼真,这是形似。还有一种不同于生活的真实,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去描写物象。例如杜甫的《古柏行》前四句:
柯如青铜根如石,这种描写是追求形似。古柏的外表看上去,树枝外貌色彩如同青铜钱,老树根就像石头一样。但是后边两句就有意思了:
范镇说,武侯庙柏大约有十丈高,但是杜甫却说高达两千尺,古人太喜好夸张了。而沈括却说,这棵树周长七尺,高大二千尺,是不是太细长了?作者说论诗可不能像沈括和范镇这样,两位这样解释可不对。 《苕溪渔隐丛话》转录了范温《诗眼》中的一段话,对于形似和夸张做了解释:
作者说,“柯如青铜根如石”,此乃形似之语,写的太形象了,决不可改。但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是夸张(激昂)之语,不这样的话写不出古柏的高大来。文章虽然有多种创作手法,但是关键之处往往在形似和夸张的句子中。 二、使用比况词的夸张 1、似 1)对于长的夸张 李白的《秋浦歌》 ,对于头发长的夸张
前两句是复杂的诗家语,前后有因果关系:(为什么)我的白发有三千丈,因为我的忧愁就是这么长;也可以解释为:我的忧愁,就如同我一头白发那样长达三千丈。 2)比喻寒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四川的布衾再冷,也不会象铁器那么冰凉,这个夸张没有李白那么惊世骇俗。 3)比喻锋利 贺知章《咏柳》
这一句和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很像,春风比喻成剪刀,用的是其锋利的特质。今天我们也习惯性地夸张:寒风冷得像刀子。 2、如 1)对于速度的夸张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我们常常比喻说:快如闪电,此处夸张地比喻唐玄宗寻找杨贵妃地迫切心情。 2)对于时间的比喻 曹操《短歌行》
人生再短暂也不会如同清晨的露珠那样转瞬即逝,在诗人的笔下这种夸张是至情之语,更容易打动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短暂的生命和朝露又有什么区别呢?不同的对比物而已。 3、若 1)夸大“多”的程度 冯延巳《鹊踏枝》
诗人常把心中的愁绪常常和柳丝相比,心中的一腔忧愁被写作“心若垂杨千万缕”是一种夸张,不过人类脑海中的每条信息加起来也许不止千万缕吧。当然不能用数学的思维去解释文学。 另外还要注意,这是用实物比喻虚物的一种手法。 2)夸大凄苦的情怀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 它把自己的愁苦夸大到“天”,仿佛整个世界都和自己一样凄苦悲凉。李贺真是鬼才。 三、不使用比况词的夸张 不使用比况词的夸张更加多见,但是这种夸张并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比如上面举例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就是不使用比况词的夸张。 1、夸张高 沈括的评价带有一种调侃的意思,作为诗人,他当然明白这种夸张的手法,其实他自己也有这种诗句:
苍崖万丈涵苍漪,山崖再高,也到不了万丈,只不过沈括希望杜甫夸张时注意一下比例而已。 2、夸张快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也不用比况词:
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无论路途是千里江陵还是万重山,都挡不住轻舟一日还。 3、路途长 岳飞《满江红》 战场路途遥远:八千里路云和月
又如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海路遥远:九万里风鹏正举
4、时间长 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表示时间长:三千桃纪年:
又如贾岛《剑客》时间长:十年磨一剑
5、感情的夸张 白居易《长恨歌》表示感情深厚:三千宠爱在一身
6、 形态的夸张
三千宫女或许不是夸张,人家隋炀帝可能真得带出来这么多宫女也未可知。“先劈昆仑”是另一种夸张。昆仑一派流是指黄河,先劈昆仑:有的选本作“光碧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先劈”是说将黄河凿渠分引。 7、多的夸张
8、锋利的夸张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刀锋快:翦取吴松半江水
这一句有点像二月春风似剪刀,但是没有“似”这个比况词。 9、小的夸张
壶天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比喻虽小但是别有佳处的居所。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夸张的手法比喻名利的微不足道。 结束语 在诗词创作中,形似和夸张这两种描绘手法自古有之。抒情的诗词使用夸张能更好地表达深切的情感,例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春风不度玉门关、白发三千丈等。 至于“无乃太细长乎?”也不必批判沈括,他的意思是在夸张中也要一点合理性。黄朝英《缃素杂记》中偏偏又解释,按照古制四十围即百二十尺,不是沈括说的七尺,所以也没有那么细长 .......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