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營造筆記:平坐枓栱和较完整的大木構造

 alayavijnana 2019-03-03

作者本來按照原計劃繼續完成大殿副階和平坐的製作,但是意識到這已經不屬於項目性質的工作,再加上副階的製作近乎於繼續重複勞動,對大木作的深入瞭解幫助不大,於是決定,放棄原先計畫中副階的製作,直接進入平坐枓栱的製作環節。因此,原先7開間的重檐大殿縮水成了5開間單檐,平坐和台基的地盤也相應地縮小了一些。

但是平心而論,對於仿唐宋風格的建築,如果不去刻意地去表現主體建築的“威嚴”,本人還是更喜歡單檐+平坐的搭配。對於同樣的建築面積,如果n開間的單檐建築是可行的話,往往會比n+2開間的重檐建築顯得更加宏偉。

原先7開間大殿主體鋪作用材為1=1.6cm,相當於營造法式3等材。去掉副階後調整為1=1.8cm,約為宋式2等材。由於本建築按唐代風格建造,同樣用材的建築物開間和柱高與宋式相比可能略小一些,或者反過來說,同樣的開間大小,該建築物枓栱用材會比宋式略大一些。如果是宋式,枓栱用材可能會是3等材或3等材以下。

所以經過大致推算,該大殿當心間寬度為4.5m,柱高為3.96m,但柱高若從平坐櫨枓算起則為5.22m

建築物未作升起和側腳處理。

這是大木結構示意圖,旁邊的小人是參照物。


由於平面長寬比例低於1.5,適宜採用歇山式(廈兩頭造)屋頂。

屋檐柱頭鋪作為六鋪作雙抄單下昂,總共出3跳,下昂用足才21份,厚12份,用材巨大,因而第3跳出40份,出跳較遠。

平坐採用叉柱造,鋪作個數為五鋪作,但是本人暫時無法確定其出跳數目。若以令栱為基準,其應當出2跳,若以華栱出跳計算,其應當出3跳。

大殿平面採用金廂斗底槽,參考自佛光寺東大殿和獨樂寺觀音閣。

建築物分層構造示意圖:

這是建築物正立面示意圖。由於木構樓梯或橋樑尚未製作,人暫時只能通過台基和平坐“爬”上去。

該大殿使用了在歷史遺物中遼代才出現的普拍方(明清叫平板枋),闌額在角柱位置也採用了遼代才出現的出頭。我認為,在唐代風格的建築物上採用唐以後更完善的構造方式未嘗不可。

這是建築物側立面示意圖

這是近景示意圖。借此圖可以觀察平坐“叉柱造”為何物。

不過,該大木構造還存在有待考證之處,比如老角梁和子角梁的構造特徵在本人還未掌握確切證據的情況下,現在只能猜測,或者只能參考營造法式中的規定的形制。

本文原作者:直立人營造學社-老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